4068
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 “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 主讲:魏 冬 编者按: 从2019年年底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不仅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刺激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全球范围内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场大疫中,人们也被现实逼仄地不得不关心和思考这样关乎存在的价值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会秩序?我们又如何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伴随着这样的思考,古今中外哲人的教导,又一次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张载,这位中国北宋时期的古代思想家,连同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主张,“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创新意识,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抱理想,也在当今时代的世界大变局中,再次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和反思。 2021年,为推动张载关学的现代弘扬和传播,陕西省孔子学会、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开展了“中华关学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当年8月至今年1月,“中华关学中国行”活动的倡导策划和组织者,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冬教授连续用五个月,为全国张载后裔及张载关学爱好者作了以“张载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追求”和张载最重要的著作《正蒙》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共举办114讲,为我们走进张载的精神思想领域、认知张载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共鸣。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该系列讲座主要采取了音频形式。讲座成功举办后,广大关学爱好者提出将这次系列讲座内容以文稿形式刊发的强烈要求。为满足社会进一步学习张载思想、弘扬张载关学精神的热切愿望,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受中华关学中国行组委会委托并征得魏冬教授同意,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等媒体的支持下,决定以魏冬教授在2021年“中华关学中国行”张载主题公益系列讲座为主要内容并予以深化、扩展,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推出“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连载。欢迎广大关学爱好者、社会各单位予以关注支持。 【讲座内容提要】 此次系列讲座文稿以张载的经典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主线,共分为“引论”“总论”“分论”“结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从横渠四为句说起”是对张载的经典格言“横渠四为句”的讲解,主要讲述“横渠四为句”的文本流变、思想内涵、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第二部分“总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是关于张载生平和人格境界的讲解,主要讲述张载的生平历程、人生志向、精神追求、学说宗趣与思想理路;第三个部分“分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思想精蕴”是关于张载思想学说的讲解,按照“横渠四为句”的原本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为四个主题,讲述了张载的宇宙本体观念、人生价值观念、历史人文观念和社会文化观念。第四部分“结论:解读张横渠之学的现代维度”,主要讲述了在现代视域下解读张载人格精神和思想学说的一些思考,可以算作整个演讲的总结和回顾。 (续)第二部分(总论第一讲之10、11〈完〉) 总论 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 第一讲 张载的人生志向 “横渠四为句”是横渠先生提出来的经典名句,是他给中国知识分子树立的一座精神标杆。要理解“横渠四为句”在先生思想体系中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了解先生的人格风范、精神气度和思想学说。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而今我们要读先生的书,要学习他的思想,却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怎么行呢?所以要了解横渠先生的思想,就不能不去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才是与古人为友的真正之道,也才是进入先生精神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续) 10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载是一位备受尊崇和认可的先生、宗师,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那先生作为一介学者,何以能得到后人的敬仰尊崇呢?黄宗羲云: 横渠气魄甚大,加以精苦之功,故其成就不同。[1] 然先生却云: 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我们亦认为,先生的学问之所以有大成就,自然少不得他的天资之美,离不开他的精勤力索,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能与他人相比,能对自己的人生心路反省总结,提炼出具有大气魄的宏大志向来! 先生尝言:“志大则才大,事业大”。(《正蒙·至当篇》)他又告诫学者: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意思是说,学习要树立大志,没有大志就容易自满,自满了就不易有长进了。学习要有勇气,缺乏勇气,不懂的东西会自以为已经懂了,没有学到的东西会以为已经学到。那先生为自己树立的大志向是什么呢?此正如他所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录中》) 先生一生以为学为职志,而为学须先立志。他说: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经学理窟·义理》) 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精神不集中,即使学习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人生一世,不能汲汲于个人的富贵功名、利益得失,而当以天下国家为情怀,通过努力志学,为天地万物确立主宰;为天下民生确立道路,为过去的圣人继承学脉,为人类的社会开出太平。 11 我们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先生的自我期许,正是先生的志向所在。而这个“四为句”,并不是一句空话、大话,并不是先生一时心血来潮的豪言壮语,而是先生基于对自己生命历程反思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是他人生志向的凝练、总结和提升。 “为万世开太平”是先生对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先生对未来的真诚关切,是一生最大的理想追求。这一信念虽然贯穿在先生的一生,体现在先生人生的方方面面,然而其产生,却发自于先生的早年,是先生这一生的“初心”。试想,没有早年家庭教育熏陶出来“虔奉父命,守不可夺”的志向,先生又怎么可能“少不自立,无所不学”?没有父亲很早就在他内心埋下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种子,先生又怎么可能去关注宋夏边患危机,而“少喜谈兵,至欲收复洮西之地”?所以在幼年时期,先生就已经树立“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了,不过这一志向在当时还比较模糊。正因为有这一志向,所以才有后来的“为生民立命”,通过辛苦的学习寻求人生的价值,才会有后来的“为往圣继绝学”,在生活中去践行落实、体会检验、阐释推进儒家的学说理念,也才会有最后的“为天地立心”,从宇宙存在的整体和高度去论证儒家价值理念的合法性、正当性。 “为去圣继绝学”,是先生对传统的真诚尊重,是先生对文化的终极关切,是先生一生最大的思想主题。二十一岁之前,先生主要着眼于国家的边患,因此主要是从军事边防的角度切入“致太平”的。在这一时期,他主要还是一位“以功名自许”的豪杰壮士,还不是一位学者,他人生的真正问题还没有提出来。直到他受到范仲淹的提点而受读《中庸》,先生才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问题,这就是要实现天下的太平,并不能仅仅着眼于军事,而应该从根本上入手,为社会确立合适的价值观。这个转变,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为生民立命”,要通过理论的研究,确立整个社会中所有人的价值信仰。那怎样的价值观才是合适的价值观呢?先生开始读《中庸》,但并没有从中找到这个答案。他进而用十余年的时间到佛老中寻求,也没有找到答案。但通过这一番学习,使他认识到儒家价值观念比佛老更适合现实的需要,于是他反之六经,再次把对儒家经典的研习作为重点。又通过数年的学习,他在自己三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对儒家价值观的信仰。有了这个信仰,先生才会有对儒学的认同和信心。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坚定信仰,是先生一生的价值依托,也是他建构自己思想学说的文化依托。 “为生民立道”是先生对民生的终结关怀,是先生一生最大的事业。为了让自己上下求索所找到的价值理念落实于社会而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先生不得不投身于社会的政治实践和教化事业中去。当时恰适先生踏入仕途,于是他利用自己为政去施行儒家的思想,利用空闲去讲学。然而,现实道路并不平坦。首先是他所讲的东西,未必别人都信。但是这一问题随着吕大钧拜他为师基本上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是,儒家的价值理念要在现实得到实现,必须有更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熙宁二年,宋神宗准备施行变法,从地方大力招揽有才之士。先生也得到举荐而进入朝廷。熙宁十年,先生受到吕大防举荐再次进京时,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辞,庶几有遇焉。”先生之所以要出仕,并不是爱官,而是对自己的理想追求抱有深切的希望。 “为天地立心”是先生在思想创造上的最高追求。由于先生的政治观念与当时执政者的想法并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先生也只能退回横渠,从事民间的讲学和著述活动。也正是在现实中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先生不得不走上另一条路子,即进一步深入理论的研究,以确立自己的理想观念。这条路子,主要是从对天道的思考去确立人们对儒家价值观念的信仰和政治理想的认同的。这条路子,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所谓的“为天地立心”,其实并不是说天地并没有心而要为天地确立出一个心来,而是说要从哲学的高度,回答天地万物的主宰问题,也就是说要确立起天地万物的客观依据和规律,作为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和建构社会秩序的自然依据。而这一追求的实现,恰恰是先生人生追求和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代表着先生最主要的思想创造。 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是在他的生命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其中的每一个方面的提出,都和先生人生的一个阶段相对应的。二十一岁之前,先生“幼承庭训,少喜兵法”,萌发了“为万世开太平”的初心;二十一岁到三十七八岁,先生“受读《中庸》,笃学志道”,确立了“为去圣继绝学”的信念;三十八岁到五十一岁,先生“出仕讲学,敦本善俗”,实践着“为生民立道”的理想;五十一岁到五十八岁,先生“退居横渠,著述立说”,不仅完整的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期许,更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著述立说、社会实践、弟子教化中去,他仰思俯读,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完成了“为天地立心”的追求。故而先生的人生,就是志道为学的一生,就是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生。 由此说来,“为万世开太平”(实现社会的永恒太平)是先生一生最大的追求,“为生民立命”(确立全社会的价值信仰)是先生一生最大的主题,“为往圣继绝学”(继承圣贤的理念学说)是先生一生最大的事业;“为天地立心”是先生一生最大的创造贡献。先生的思想,就是要通过“为天地立心”来“为生民立道”,就是要通过“为生民立道”来“为去圣继绝学”,就是要通过“为去圣继绝学”来“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不是可以彼此孤立的教条,而是相互贯通的体系,完整地体现了先生一生为学的追求、主题、方向与创造,是先生一生价值追求的简要概括。 【注】 [1]【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第一册)卷十八《横渠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77页。 第一讲 完 (待续第二讲) 【主讲人简介】 魏冬,男,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关学中国行”系列公益活动策划组织者。曾在藏工作,为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长期从事儒释道三教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现主要从事关学研究与社会普及传播。研究重点有:张载关学研究、周易哲学与文化研究、道家经典文献研究、藏传佛教文献研究。目前在张载关学、易学、庄学、藏学、场有哲学、习近平治藏方略、西藏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部)。学术成果和组织活动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西藏党委宣传部、西藏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中国报道》、《封面》新闻、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四川文化网、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三秦智库》、陕西文明网等媒体报道、选载。本人事迹多次在《西藏日报》《湘大校友》等媒体报道。 当前学术兼职主要有:(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柬埔寨)柬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区学术交流部部长兼文化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安周易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鲁迅青年文学奖四川赛区组委会委员、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才库专家、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家宽艺术研究院学术导师、西安国际汉唐学院特聘研究员、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西安实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贡院大讲堂”主讲人、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文化顾问、陕西省渭南地区临渭区“人才振兴新村民”、陕西省合阳县百良中学助力中华优秀文化与乡村教育发展”外聘指导老师。 因为长期在西藏和中国西部研究推广儒学的贡献,2019年被国际儒学联合会评为“纳通国际儒学奖·西部儒学贡献奖”(青年成就奖,全国二人之一)。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