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5
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 “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 主讲:魏 冬 编者按: 从2019年年底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不仅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刺激了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全球范围内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场大疫中,人们也被现实逼仄地不得不关心和思考这样关乎存在的价值问题: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社会秩序?我们又如何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伴随着这样的思考,古今中外哲人的教导,又一次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张载,这位中国北宋时期的古代思想家,连同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修养主张,“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创新意识,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抱理想,也在当今时代的世界大变局中,再次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和反思。 2021年,为推动张载关学的现代弘扬和传播,陕西省孔子学会、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开展了“中华关学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当年8月至今年1月,“中华关学中国行”活动的倡导策划和组织者,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魏冬教授连续用五个月,为全国张载后裔及张载关学爱好者作了以“张载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追求”和张载最重要的著作《正蒙》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性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共举办114讲,为我们走进张载的精神思想领域、认知张载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共鸣。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该系列讲座主要采取了音频形式。讲座成功举办后,广大关学爱好者提出将这次系列讲座内容以文稿形式刊发的强烈要求。为满足社会进一步学习张载思想、弘扬张载关学精神的热切愿望,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受中华关学中国行组委会委托并征得魏冬教授同意,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等媒体的支持下,决定以魏冬教授在2021年“中华关学中国行”张载主题公益系列讲座为主要内容并予以深化、扩展,在亚洲华语文旅卫视、封面新闻、四川文化网推出“民胞物与 和同天下:张载的思想与当今世界系列讲座”文稿连载。欢迎广大关学爱好者、社会各单位予以关注支持。 【讲座内容提要】 此次系列讲座文稿以张载的经典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主线,共分为“引论”“总论”“分论”“结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论:从横渠四为句说起”是对张载的经典格言“横渠四为句”的讲解,主要讲述“横渠四为句”的文本流变、思想内涵、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第二部分“总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是关于张载生平和人格境界的讲解,主要讲述张载的生平历程、人生志向、精神追求、学说宗趣与思想理路;第三个部分“分论:横渠四为句与张载思想精蕴”是关于张载思想学说的讲解,按照“横渠四为句”的原本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分为四个主题,讲述了张载的宇宙本体观念、人生价值观念、历史人文观念和社会文化观念。第四部分“结论:解读张横渠之学的现代维度”,主要讲述了在现代视域下解读张载人格精神和思想学说的一些思考,可以算作整个演讲的总结和回顾。 (续)第二部分(总论第三讲之4~9,完) 总论 横渠四为句与张载精神世界 第三讲 先生的学说宗趣 先生的精神风范,体现于先生的做人为学,集中于先生的思想学说。先生的思想学说,完整体现于《正蒙》,集中体现于《西铭》。虽然历代学者因所见不同而对《正蒙》评价不一,但对于《西铭》则是无有批评,唯有赞赏。故而《西铭》堪称先生为后世所敬仰的一篇大文字,真是先生一生思想学说的精华所在。要了解先生的思想学说,当然先要了解《西铭》这篇文字,这就是先生所有学说的宗趣所在,也是我们在此所首先了解的第一篇文字。 (……续) 4 先生境界观的架构,是从家庭中我与父母的关系推及于天下万物建立起来的。把乾坤作为父母的精神内涵的根本,并且把天地作为人类万物共同的大父母,这是先生在《西铭》一开篇的基本观点,如此则人人皆为同胞,而万物皆为同党也。那么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关系?这才是先生就现实而言所要关注的重点,也是先生在《西铭》接下来要给大家讲的主要内容。 如前面见到的,人人、物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禀受天地赋予的气和性,这在天地面前是平等的。但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难道就没有差别了吗?在一个家庭里,你和自己的父母完全一样吗?你作为弟弟和哥哥完全一样吗?一家人的禀性、气质都完全一样吗?不能这么说。这就像面条、蒸馍、凉皮、烧饼、油条都是麦面做的,但是他们就完全一样吗?不一样。就是同样是蒸馍,也有今天蒸的和昨天蒸的不同,是不?所以要从“本性平等、存在差异”这两个角度结合起来理解先生说的话,不能偏滞一辞。那就社会即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与人在存在上有哪些差异?先生说: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 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 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圣,其合德; 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 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正蒙·乾称篇》) 先生的这一段话,实际上有四层意思,来说明现实中人与人的存在性差异。 第一,社会中政治角色的差异。 大君,就是天子,就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长子,他在传统继承制中拥有庶子所不同的地位,也就是具有代表天地的合法地位则。而大臣是辅助天子完成使命的人,也就是嫡长子的管家。用现在的话说,天地相当于董事长,大君就是总经理,大君的大臣,就是各部门经理。先生用宗子、家相来喻说君、臣,正是要说明在政治生活中,人的角色是有差别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承认。 第二,社会上年龄辈份的差异。 尊敬年高者,乃是为了礼敬同胞中年长的人;慈爱孤苦弱小者,乃是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属。人与人撇开政治角色的不同不说,还存在着年龄辈分的差别。我们陕西把年长者叫“先生”,把年轻的叫“后生”,这显然是生有先后嘛!在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差别,也就是男女长幼之别,我尊重兄姐、爱护弟妹,这是基于这个差别应守的礼。进一步我走向社会,“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也是推己及人,把这种家庭的兄弟姐妹关系放到天下,把我对自己兄弟姐妹应尊的礼节推及于社会了。可见,在社会上,人与人也是有年龄辈份不同的。 第三,品德才能的高下不同。 先生说:“圣,其合德;贤,其秀也。”所谓的圣人,是指同胞中与天地之德相合的人;而贤人则是其中优异秀出之辈。人在品德和才质上也是有所差别的,有的人经过学习努力,成为与天地品德合一的人;有的人则成为人类中的出类拔萃者。对于这样的圣人、贤者,所有人都应该尊重,敬仰他们,并“见贤思齐”,以“必期圣人而后可”为做人的最高目标。如此,才不负天地,不负为人也! 第四,生存境遇的好坏差异。 先生说:“天底下无论是衰老龙钟还是有残疾的人、孤苦无依之人或鳏夫寡妇,都是我困苦而无处诉说的兄弟。及时地保育他们,是子女对乾坤父母应有的义务。”是的,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肢体心智健全的人,但也有疲癃、残疾、惸独、鳏寡之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但是却与我们有不同的境遇,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有同情心照顾好帮助他们,更应该给予他们和我们同等的尊重。因为,既然认识到我们都是天地的子女,就应该替天行道,发扬上天无偏私的平等爱心对待他们。 5 在讲明白了以上四个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先生还探讨了人在对待天地父母上伦理行为的差异,他说: 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正蒙·乾称篇》) 先生的这句话,也就是在从能否发扬践行天地好生之德的准则下,把人分成五类: 第一类是能快乐从事天地之德而不为己忧的人,这是对乾坤父母最纯粹的孝子; 第二类是违背了乾坤父母的意旨,不能快乐对天地行孝的人,这类人就是被称为违背道德的人; 第三类是不仅不能行孝,而且伤害上天所赋予人所具有的仁德,这就叫作“贼子”; 第四类是不但不行天地仁德而且助长凶恶的人,这就是乾坤父母的不成材之子; 第五类是那些能够将天性体现于自己并付诸实践的人,这就是与天地最肖似的孩子啊! 很明显,先生虽然看到人在政治地位、年龄辈份、品质才能、人生境遇上的不同,并暗示了人要遵守这种差异中存在的“礼”,也就是秩序,但是他更注重人在禀承发扬天地仁德上造成的差异,先生显然主张我们做人,应该在行动上主动地、纯粹地发挥上天赋予的道德仁性,做个天地间的孝子、肖子,而不要做逆子、贼子、不才之子。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地位高低、年龄大小、才质优劣、境遇好坏,这些都不重要。做人,重要的就是要做个与天地一般的人。这,正是先生给我们的价值指向! 6 那么,怎样做一个与天地一般的人呢?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实践要求”“两个检验准则”和“六个学习榜样”。 两个实践要求是: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正蒙·乾称篇》)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在先生看来,所谓大孝,就是“善述其事”“善继其志”。这出自《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铭记传述父母的事迹,继承完成父母的志愿。那在“事天”的层面上,怎样才算“善述其事”“善继其志”?在先生看来,就是“穷神知化”这四个字。“穷神知化”出自《周易•系辞传下》:“穷神知化,德之至也”。在这里,“知化”,就是深刻了知造物者是善化万物的,只有这样才算是善於继述乾坤父母的事迹;“穷神”,就是彻底地洞透造化不可知、不可测之奥秘,只有这样才算是善於继承乾坤父母的志愿。概括起来,以孝事天,就是要把握天地化生万物的神妙,并践行实践其生生不息的仁德。 两个检验准则是: 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正蒙·乾称篇》) “不愧屋漏”出于《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屋漏”,指的是房屋西北角的偏僻处。古人在祭祀完结时,在这个地方设馔食敬祀。所以这个地方是祭祀、安置神主的位置。在这里应该是代指神主、祖先。“无忝”,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意思是不羞辱、不辱没。“不愧屋漏为无忝”,即在屋漏隐僻独处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无愧无怍,才算无辱於乾坤父母。 “存心养性”,出自《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匪懈”,出自《诗经•大雅•蒸民》:“夙夜匪解。”“存心养性为匪懈”,即是要时时存仁心、养天性,只有这样才算是事天奉天无所懈怠。 这两个标准,前一个主要指在内心上的问心无愧,后一个则表现在行为上的存心养性。总之而来,都是注重在心上做工夫,并在心上反省自检。 7 “两个实践要求”和“两个检验准则”最终需要通过现实中的人物来落实,这就是先生所说的“六个学习榜样”。先生所说的这六个学习榜样都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先生说: 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正蒙·乾称篇》) 崇伯之子大禹,是通过厌恶美酒,来照顾赡养乾坤父母的;颍谷守疆界的颍考叔,是经由点化英才、培育英才,而将恩德施与其同类。不松懈、继续努力,以使父母达到欢悦,这便是舜对天地父母所贡献的功劳;顺从父命,不逃他处,以待烹戮,这是太子申生所以被谥为“恭”的缘故。临终时,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完整地归还给乾坤父母的,是曾参;困境中,勇于听从以顺天命的,是伯奇。 第一个典型是崇伯子。崇伯子也就是大禹。大禹的父亲鲧,曾被封为崇国的伯爵,所以禹被称为崇伯子。这里所说的“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出自《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意思是说,大禹恶美酒而不饮,这是因为顾及父母的养育。先秦典籍有记载,夏禹时有仪狄造酒,夏禹尝了觉得味道甘美,进而想到酒能乱人本性,于是说:“后世必有因酒而亡国者”,并因此疏远了仪狄。 第二个典型是颍封人。颍封人就是颍考叔。《左传》记载,郑伯的母亲偏爱他的弟弟段,后来段因为作恶多端,被郑伯诛灭,郑伯也发誓与其母终生不见面。后来郑伯请颍考叔一起吃饭,颖考叔请求带食物回家,因为自己在外面吃过了,但自己的母亲还没有吃。这件事打动了郑伯。后来在颍封人的帮忙下,郑伯与其母冰释前嫌,得以相见。这就是颍封人“育英才”的故事。“锡类”,出自《诗经》“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是把对待父母的孝心也传递给朋类。 第三个典型是舜。舜本来是个普通平民,他的父亲再娶,后母刁顽,常作恶言,并唆使舜父欲杀舜。后母生子名象,为人傲慢,亦对舜仇视。但是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他虽然设法避免父亲和弟弟的迫害,但对父亲和弟弟却毫无怨言;他承担全家的劳动,常在历山耕种。最后,舜的孝行不仅让父亲得到欢乐愉悦,也最终感动了上天,感动了天下之心,于是尧就将帝位禅让给他。 第四个典型是申生。《礼记·檀弓》记载,申生为晋献公世子,晋献公将杀之,申生并不逃跑,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怎么不把心中的委屈向父亲表明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要有骊姬才舒服,我要是揭发她对我的诬陷,那就太伤老人家的心了。”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何不逃走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认准我要谋害他。天下哪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谁会收留背着弑父罪名的人)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难免一死。申生不敢贪生怕死。然而,我的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如果您出来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拜了两拜,叩了头,就自杀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第五个典型是参。也就是曾子。曾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他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这里说的“体其受而归全者”,说的是曾子晚年的事。鲁悼公三十一年(公元前436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因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由此可见他始终不忘修养功夫。 第六个典型是伯奇。伯奇为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长子。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的后母欲立其子伯封为太子,于是给尹吉甫说伯奇的坏话。尹吉甫听信了,把伯奇流放到荒野之外。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晨起履霜,自伤无罪而见放逐,乃作琴曲《履霜操》以述怀。后来尹吉甫心有感悟,于是把伯奇召回。 8 最后,先生将这种事天的至仁大孝归结为一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这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可以从两组对子中体现出来: 第一对: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 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正蒙·乾称篇》) 富贵福泽,是乾坤父母所赐予以丰厚你我的;贫贱忧戚,是乾坤父母用艰苦锻炼以成就你我的。 第二对: 存,吾顺事; 没,吾宁也。(《正蒙·乾称篇》) 活着的时候,我们顺从乾坤父母; 死的时候,我也就心安理得,安宁而逝了。 从生死观来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是说当生活于人世间的时候,要“尽人事,知天命”。无论“富贵福泽”还是“贫贱忧戚”都要有一种洒脱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以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当年老病危要离开人世的时候,也不要抱怨,不要像“道教贪生,佛教怕死”般不知道顺应天地万物的大化流行,要以一种宁静的心态来看待死亡,因为“死”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复归于我们的本原而已。 先生的这种豁达的生死观,也正与他“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知死之不亡,可以言性”的宇宙天道观也是相适应的。 9 如上所述,《西铭》为先生思想精华中之精华,为先生思想成熟后,换一种眼光对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观照。而这所谓的换一种眼光,也就是打开自己的心灵,用一种与万物一体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在这一种宏阔的、开放的眼光的观照下,我也就不是仅仅拘限于个体的小我,而是能够体量和包容万物的大我,而宇宙万物的存在,以及社会人生的意义,也得以豁显为四重相关的新的文化意境。 第一重,大我新视野下的天地万物。 乾称父,坤称母;余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正蒙·乾称篇》) 在此视域下,秉承自强不息精神的上天,即为我们共同的父亲;秉承厚德不息精神的大地,即为我们共同的母亲。而我们人类,乃是天地生化养育万物中渺小的一种,因为天地万物的形体都是气化而成,故而与天地万物混然如一而处其中。所以说充满天地之间的,是构成我们生命的共有物质;统帅天地万物的,是我们生命中的本性。与我们同处于天地之间的所有民生,都是我们的同胞;而与我们同生于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如此,则我们怎能不爱戴如同父母般的天地,又如何能不认同万物一体,如何能不遵照天地的主宰我们的本性生活,又如何不爱护他人和万物?将天地万物看做一体,发扬自己的仁爱本性去对待他们,这岂不是确立了天地的精神,这岂不是“为天地立心”? 第二重,大我新视野下的社会伦理。 大君,吾父母宗子也;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正蒙·乾称篇》) 在此视野下,人人都发挥仁爱的精神,则政治生活中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如同父母的天地在人类社会中的合法掌政者;而辅佐他的各个机构部门的,不就是他的辅佐和助手吗?社会中的圣人,就是能够与天地道德相合的人;社会中的贤者,就是人类群体中出类拔萃的人。对于他们,我们难道不应该抱有尊敬之心?而天下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平困、身体残疾的人,还有许许多多失去亲人和生活依靠的人。这些人,也就是我们兄弟姐妹中生活困苦而无处倾诉的人啊!做人,只有时时保持仁爱之心,小心翼翼的去守护;以喜悦之心爱护他们而没有忧烦,这才是对天地父母最纯粹的孝道啊!反过来,违反这种本性的就是悖离,戕害仁性的就是贼子,相助于作恶者都是不才,而对此身体力行的,才是上天的好子女啊!先生此说,基于对天地万物的认识而落之于人类社会,将人类社会看做是一个各尽其责的大家庭,将发扬仁爱之心作为人的应尽职责。这不就是“为生民立命”吗? 第三重,大我新视野下的历史文化。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孝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正蒙·乾称篇》) 先生以上天作为人类本性的来源,所以要了解人类的本性,就要了解天,而了解天,则是要了解天的道德——神化。所以穷神知化,就是人尊天、事天的使命和要求。先生认为,能知道宇宙万物演化的规律,这样才善于演述他们的故事;只有能穷尽宇宙万物演化的神妙,这样才算是善于继承上天的志向。落实到社会生活中,也就是无愧于祖先神灵才会没有愧疚,能够存心养性才是没有松懈。他举了六个例子给我们说明,崇伯子——也就是大禹能远离美酒,这是能从自身修养做起的人;颖封人——也就是善于教化他人,这就是能正己感人的人;大舜能辛苦的劳作而充满快乐,这是乐观奉天的人,申生能遵从天命而无所逃避,这就是能心有恭敬的人,体察自己的孝心而将生命归之于父母,则是曾参,勇于顺从而守护天命,则是伯奇呀!向这些人物学习,把他们对父母的敬爱顺从落实于上天,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 第四重,大我新视野下的人生境界。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乾称篇》) 确立了万物一体、广大深厚的仁爱之心,则能正确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境遇。如果生活富有、地位高贵、事情顺利、受人关爱,就将之看作是上天对我的厚爱;如果生活贫困、地位低贱、事情曲折、没人关心,就将之看做是上天对我的磨炼。活着,我就顺从本性做事;生命要结束了,我也坦然的面对。先生在此提供的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豁达面对生活境遇和坦然面对生死的人生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又何愁天下不太平?这不正是“为万世开太平”的基础吗? 如此看来,短短的一篇《西铭》,描绘了一个广大切实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体现的正是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啊! 第三讲完 (待续第四讲) 【主讲人简介】 魏冬,男,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后),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关学中国行”系列公益活动策划组织者。曾在藏工作,为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五个一批人才”。长期从事儒释道三教与藏汉文化关系研究。现主要从事关学研究与社会普及传播。研究重点有:张载关学研究、周易哲学与文化研究、道家经典文献研究、藏传佛教文献研究。目前在张载关学、易学、庄学、藏学、场有哲学、习近平治藏方略、西藏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版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部)。学术成果和组织活动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省人民政府、西藏党委宣传部、西藏民宗委等部门采用,被《中国民族报》、中新网、新华网、《中国报道》、《封面》新闻、中央电视台央视频、四川文化网、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三秦智库》、陕西文明网等媒体报道、选载。本人事迹多次在《西藏日报》《湘大校友》等媒体报道。 当前学术兼职主要有:(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校礼仪文化教育研究所特任研究员、(柬埔寨)柬中文化友好协会中国区学术交流部部长兼文化导师、中华孔子学会理事、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安周易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鲁迅青年文学奖四川赛区组委会委员、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才库专家、四川省新文人画院人文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家宽艺术研究院学术导师、西安国际汉唐学院特聘研究员、眉县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西安实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贡院大讲堂”主讲人、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文化顾问、陕西省渭南地区临渭区“人才振兴新村民”、陕西省合阳县百良中学助力中华优秀文化与乡村教育发展”外聘指导老师。 因为长期在西藏和中国西部研究推广儒学的贡献,2019年被国际儒学联合会评为“纳通国际儒学奖·西部儒学贡献奖”(青年成就奖,全国二人之一)。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