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乡风淳 乡村兴”加强精神文明创建 助力乡村振兴大业

四川文化网 2022-4-22 11:11 2895人围观 文学作品

  “师傅,您好!打扰你一下!”  2022年4月17日星期天,中午1点半,在新津区兴义镇张河子村果子园社区,笔者拦住了一位头戴草帽,身着绿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他正骑着辆三轮车,在整洁干净的街道上走走停停,偶 ...
  “师傅,您好!打扰你一下!”
  2022年4月17日星期天,中午1点半,在新津区兴义镇张河子村果子园社区,笔者拦住了一位头戴草帽,身着绿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他正骑着辆三轮车,在整洁干净的街道上走走停停,偶尔看到地上有落叶或者纸屑,他但停下来用一个长长的竹夹子夹起来丢到三轮车的垃圾箱里,车上还有大扫把等其他工具。听到我打招呼后,他停下来回过头微笑着客气地回答我:“您好,欢迎来到我们果园子社区。”
  我一看居然是位大爷,年龄估计得六十多岁了,我试探性地问:“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您请问吧,只要我知道的,我都实话告诉你!”老人依然非常客气。
  我没想到他一个环卫工老大爷,能一直用“您”等尊称,很文明地接受我的采访,并且从头到尾他的脸上都挂着微笑,那微笑肯定是发自内心的笑,是对生活感到满足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看着他一脸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六个字:
  “乡风淳 乡村兴”
  老人叫鲜志全,今年68岁,世代生活在兴义镇张河村,育有三个儿子,如今都已经成家,并给他养育了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三个儿子儿媳都在双流和新津工作离家不远,时常能回来照看两老,两老口都有社保,现在鲜志全还在村上引进的迅强环卫公司上班,每月又多了2300元的工资收入,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干净整洁的社区道路和随时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背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如何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近年来,成都市新津区积极探索,主动作为,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公园城市建设、“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三美”示范村创建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改进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摒弃农村陋习,有效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张河村随处可见的精神文明激励机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实乡村振兴内核

  新津区运用电子显示屏、户外海报、宣传栏、墙绘景观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健康”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家风家训等内容的公益广告,进一步营造文明和谐的环境氛围。其中,花源街道东华村以李潮坝、李染坊等历史文化为基底,围绕人、文、地、产、景的整体面貌,打造节点景观12处、文化小品25处,创作54幅水墨墙。设立“民风廊”“文化廊”“东华故事”等阵地55处,展示新24孝文化、现代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内容,涌现出好丈夫、孝子等榜样人物,弘扬向善向美好风尚。
  新津区围绕建设“成南新中心、创新公园城”的城市定位,以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为着力点,开展环境卫生“六乱”(乱贴乱画、乱扔乱倒、乱排乱放)综合整治,引导群众从一盆鲜花开始,对阳台进行美化点缀,对庭院进行景观提升,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打扫,提升我区农村环境品质。目前已呈现花桥街道岳家坎新村、普兴街道骑龙社区、宝墩镇草根艺术巷等8个公园城市建设乡村示范点位。同时,通过“最美院落”“最美乡村”“清洁之家”“文明院落”“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激发创建热情,让公园城市建设持久恒温,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新津区将“三美”示范村创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核心价值观阵地打造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启动“牵手新津”文明实践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内容涵盖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传统技艺传承、义剪义诊等方面,已在月花村、岳店村、烽火村、仙鹤村等30余个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活动160余场,参与群众达11000余人次,极大的传播了文明实践精神内涵、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使用公筷公勺、交通文明劝导、爱国卫生运动等志愿服务3200余次。

张河村随处可见的“乡规民约”。

  从小处着眼着手推动文明创建实践

  近年来,新津区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搭建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工作体系。明确责任,细化任务清单,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注重推进试点建设。在建设中注重细节,注重人性化服务,再现山、水、人、城、景相互融合,在地文化和实践所站结合彰显的文明实践新津表达。立足小站所,构建大矩阵,形成了文明实践特色阵地。

张河村果园子社区绿地上的环卫工人正在清除杂草。

  一是打造特色站所,塑造特色文化。围绕“新津最美大家创、公园城市人人建”主题,结合“三美”示范村创建、核心价值观阵地打造等工作,建成了“水韵五津、文明烽火、忠孝平岗”等9个文明实践所站。二是打造实践基地,塑造乡愁记忆。依托村(社区)的党史村史、文化氛围等特色,深挖乡土记忆,打造“八大队记忆馆”“铁溪老茶馆”“抗战历史走廊”等实践基地,发扬传统文化。三是打造实践队伍,塑造活力主体。依托新津“非遗”要素和传承人工作室,组建了高慧兰剪纸队、杨文艺绳编队实践队伍等文明实践队伍。利用社会机构和名师工作室,组建“谢斌老师育儿说”“李平读书会”“罗成刚童谣吧”等实践队伍,针对固定群体开展实践服务。
  同时,积极发动广大机关党员服务队、行业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等,组织健康义诊、防金融诈骗、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2000余场次。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将活动尽量安排在“傍晚、周末、农闲时节”,如烽火村傍晚开展的“廊桥夜话”、抚江社区周末开展的“来了都是抚江人”、东华村开展的“乡村九大碗”等,深受辖区群众的喜爱。
  做实小品牌,体现大传承,实现文明实践文化浸润。一是弘扬本土传统文化。以“小活动、常活动”为抓手,常态开展剪纸培训、衍纸画实作、童谣创评、绳编比赛等特色活动,大力传承“非遗”文化。二是传承孝老爱亲美德。以“传家风,传家训”为主题,打造“流动茶苑”“草根学堂”“家风银行”等活动,“寻”最美家风,“立”上善家训,“传”简朴家礼,“评”惜福家庭,形成人人谈家风、家家争先进的良好氛围。三是融合乡村文化旅游。以“漫游乡村”为主题,筹划“春风十里·汉服游园”“中华经典诵读”“集趣东华诗书之夜”等特色主题实践活动1000余场,让群众在温馨的活动中感受到文明实践的温度、文化旅游的魅力和乡村振兴的活力。

  强化“四色”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花源,作为成都后花园,以高端别墅居住区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成都和来自全国的高素质高收入居民,新津县改区后,花源镇也变成了花源街道,那么花源街道是如何创建“四色”报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呢?
  新津区花源街道“集趣东华”实践站围绕“农博引领+乡村振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为载体,聚焦文明风尚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志“四色”服务模式。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打造“红色”引擎。成立了由村党总支书记任站长,副书记为副站长的文明实践站领导小组,构建以东华村党群服务站为核心,8个实践点、8个实践岗为辅的“188”站、点、岗三级工作体系,依托集趣东华旅游区阵地和产业项目等打造文旅融合的趣味实践阵地。二是夯实生态本底,做实“绿色”产业。推进李潮坝等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志愿者引导群众以“1元钱”或投工投劳方式参与环境治理和庭院改造。按照“志愿服务+项目”思路,引入四川现代农人种苗科技、魔法鲸灵等农旅项目为志愿服务实践点,鼓励当地群众利用农房开设“染坊私房菜”等农家乐餐厅为志愿服务实践岗,丰富实践载体。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传递“橙色”温暖。引进社会组织阳光服务中心,培育自组织11个,联合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等高校组建志愿者队伍。以“梨花风起?寻芳花源”为主题,精心筹划“乡村九大碗”千人群宴、东华论箭、草坪音乐节、“春风十里·汉服游园”、东华王牌小导游”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培养文明主体。四是深化平安共创,强化“蓝色”保障。推进 “大联动·微治理”,成立“何定庚”调解工作室,建立市级“法律之家”,通过法律进乡村、法制课堂、矛盾纠纷调处等志愿服务,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近几年,结合乡村振兴、文化旅游,开展的特色志愿者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推广42余次,得到中央、省、市各级媒体报道17次,吸引镇域及外国友人2.5万余人次参加。
  探索践行志“四色”志愿服务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通过“一元自理”环境治理志愿服务,东华村的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荣获省级“美丽乡村”、市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二是通过志愿者返乡创业,带动10余名80后、90后们开启了幸福而忙碌的创业之旅,麦奇花园农场还被评为新津网红门店。三是依托实践点东华驿、儿童之家,搭建剪纸、衍纸、扎染、趣味课堂、百姓故事会等培训教育平台,开展乡村文化传承、生活垃圾分类、百姓故事会等系列主题活动,提升了村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荣获市级“三美示范村”、市级“百佳示范社区”。

鸟瞰兴义镇张河村果园子社区。

  建设乡风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大业

  在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正如文前采访的环卫工鲜志全所在的张河村,正是数年来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才让村民们更具有获得感觉和幸福感。
  近年来,张河村抓住天府农博园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产业,探索出“互联网+共享农庄”激活“空心村”发展新模式,促进乡村资源精准对接社会资本和消费需求,重构村社生产关系和乡村产业体系,形成“非标民宿+体验农场+特色餐饮+自然教育+社区营造”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实现“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品变商品”。自“共享农庄”项目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村集体每年保底收益31.5万元,当地村民非标民宿每年增收5万余元,周边耕地流转每亩每年收益达1780元。新津还将该模式复制到对口帮扶的阿坝州小金县,打造了木栏村“苹果共享农庄”,共享农庄“造血式”扶贫奔康模式入选中央党校扶贫攻坚典型案例,并已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

张河村文化广场一角。

  尤其在果园子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按照“四态融合”的理念,通过整田、护林、理水,实施全域景观塑造,建成高标准景观农田2000余亩,推进葵花海大田景观农业景观塑造,实施张河入口景观、社区微节点、张牛河“曲水芦荡”湿地景观、羊马河湿地景观打造,塑造“乡村品味、城市品质”生活环境。在推进人文社区建设方面,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修编完善村规民约,在传承中弘扬公德,完成标准化群宴点建设,全面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乡风。建成社区邻里中心等文化阵地,开展最美院落、文明家庭、道德榜样等评选,引领社会风尚。同时注重移风易俗,做到破旧立新,倡树新风,抵制迷信、重视 科普。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发挥明显作用,红白从简、厚养薄葬、孝老爱老等良好风俗习惯已经蔚然成风。
  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张河村良好的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优良的人文环境,实现了宜居生态的同时,进一步有效吸引城市资源向张河村转移,进而促进产业兴旺,农业博览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跨界融合在张河村得到了良性循环。2020年,实现社区人均收入3万元左右,高于兴义全镇平均水平,在成都市村庄中名列前茅。昔日人人都不愿意呆的空心村,如今天已经变成了人人向往的富裕公园村。

  作者简介:
  税清静 男,四川射洪人,笔名一尘,清静等。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组织工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儿童文学专委会副主任,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顾问,新疆库尔勒市作家协会顾问,成都市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委员、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大瓦山》(汉文版和彝文版)《乌蒙磅礴》,长篇报告文学《新丝路》,长篇散文《走,到阿坝羌都去耍》,评论集《文学鸡因论》长篇儿童文学《梦回三国》童谣《一闪一闪亮晶晶》等。其《乌蒙磅礴》被列为四川省2020重点出版图书,“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出版图书”等。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品长篇报告文学《新丝路》入选四川省农家书屋名录,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品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长篇小说《大瓦山》获第十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等。有作品被美、波兰、埃及、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阿联酋、尼泊尔等国际组织和文友收藏,被译为英、阿拉伯语和彝语等语种。
  其短篇报告文学《大凉山:脱贫攻坚从彝字说起》在《文艺报》发表的版本,被中国作协纪录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处展示,并被作为习主席关于文艺工作讲话视频背景呈现。
原作者: 文/图 清静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