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米兰三年展(Triennale di Milano)成立于1923年,是国际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与威尼斯双年展和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一起,是意大利最重要的三个艺术展览之一,也是世界上设计和展览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活动。 2022 年7 月 15 日至 12 月 11 日向公众开放的第23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以“未知的未知——通往神秘的序篇”(Unknown Unknows - An Introduction to Mysteries)为题,旨在激发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通过跨学科交流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共同塑造美好的未来。 本届展会由天体物理学家 Ersilia Vaudo 担任总策展人,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非洲建筑师 Francis Kéré担任总设计。来自40个国家的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以艺术装置、干预措施和特殊项目“质疑我们不知道的事物”。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无 形》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世界经历快速地变化,充满着未知与可能性。展览的主题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而展品也并非宣布一个个答案,而是倾向于以不同的语言描述这个具有吸引力的“?”,捕捉面对未知的惊奇与想象。 宇宙、天体阐述着神秘与未知,而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回应这个命题,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中国建筑师刘卫兵的装置作品《无形》作为此次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品,将中国的文化语境与空间营造的命题相结合,回应展览的主题——对未知领域与可能性的思考探索。 刘卫兵的装置作品,由无形空间组成,通过使用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人类韧性的竹子和中国古代建筑中独特的榫卯结构,与充满未知的大自然进行对话,对展览的主题进行了独特的诠释。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艺术作品中的 "天人合一 "精神,展览被评审会特许放置到了艺术宫公园之中。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该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刘卫兵30年来对成都平原千年本土林盘聚落的研究、实践和思考。在个性和变化的浪潮中,刘卫兵的创作考虑到了当地的文化,坚持牢记过去的记忆,旨在将传统的人居生态和当代的可持续建筑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道家的 "无 "哲学,并反映了独特的蜀地创作语言——川西林盘,构建当地的当代可持续性,敲叩着“我们是谁”的深远命题。 组委会对《无形》给出的评语是:“以自然与建构碰撞的无限可能性是对未知世界隐匿的肯定和面对,体现出中华文化对混沌宇宙所特有的‘大象无形’的包容气派,并以‘道法自然’态度对宇宙无穷变幻所持的敬畏以及与自然和解的‘天人合一’的智慧”。 NO. 1 彼此感应:大象无形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无形》的哲思来源于道家的“大象无形”。 在中国的哲思里,空间最初始的概念是“天地”,而气,构成天地万物的本质。弥散于无形的力量与抽象暧昧的诗意,衍生着东方对空间的概念,事物相互连接、彼此感应,这是独属于东方美学的意象。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这个作品包含着东方关于“形”的观念——写意之中,蕴涵着空间与物质的精神性。从物理的构建到精神的感知,从“有形”到“无形”,从“观”到“知”,这个具有探索性的空间是对潜在的、隐匿的意象的肯定,其转化的过程引导着一种体验——中国文化里对“虚无”的感应。 无,而见宽广。无形,是无垠的空间。在现代的城市空间面前,《无形》的留白是对精神领域的感应,它阐述了中华文化对混沌的包容,引领我们洞察更深层的关系。 NO. 2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2022普利兹克奖得主、第23届米兰国际三年展总策展人弗兰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先生称赞中国作品的东方哲学意境和构思——“对中国的竹装置作品印象深刻,特别是拱与线的构成,在艺术宫的花园里,更能体现对自然和建筑关系的哲学思考和探索”。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无形,既是意念之象,也是生命之象——蕴藏着变化万千之态。 竹,隐匿着林之意象。在中国文化里,空间是流动的。流动即生命,自然即感应。作为天然的材料,竹子中虚圆通的内在结构契合于道家关于生命体的内在结构与运动机制,在柔与韧之间,也隐秘着联动、有机的状态。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从“道法自然”的理念出发,刘卫兵通过竹子创建了一个纯粹的空间,不仅在材质与自然相应,其结构也构建着一场自然——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采用中国传统榫卯的构造方法,诠释自然的连接。这里所提及的自然,不单是环境的呈现,更是一种动态的连接。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在这里,竹趋向于一种神态的构建,既是无形,又幻化为自然的躯体与经络。它驱使着一场动与静的相互潜藏与转化,而最终指向细腻、密切的内在联系——时间、空间与个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NO. 3 神秘之“间”:新的融合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无形,是新的融合与突破,向未知跳跃。 面对展览的命题,刘卫兵也思考着更进一步的突破——既在于本土设计语言的传统,也在于建筑思维上的固有认知。他将东西方文化象征融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多维、自由的形体——西方宗教建筑的拱形、中国宗教建筑的排布序列以及中国传统屋顶的三角形。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形体的兼容与重构,是超越阈值的新空间的实验。东西方文明意象与多元几何形体的组合,使传统的竹建构展现出一种当代性与未来性。它充满着未知的想象,崭新、活跃、包容地,在此展现。它不仅包含着深沉悠远的东方哲学,也指向神秘活跃的崭新未来。 NO. 4 混沌宇宙:现在未来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我们正在经历的世界,是一种不定式。 因此,在这个理性的系统中,又以杂乱、无序的肌理描绘着世界的现状。装置顶部盘缠交错的竹丝表达着世界所呈现的混乱与纠结。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无形》以独到的书写将极具中国文化象征的竹子与对未知、未来的思考联系在一起,将自然宇宙间的运动与韵律转化为作品肌理,既阐述着中国文化里的神秘性与吸引力,也是对世界与时代的思考展现。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在这场横跨哲学、自然与建筑的探讨中,文化、精神等信息在塑造与传递的过程,“就像这些来自青城山的竹子,在米兰的展览上搭建,从无形到有形、又到无形”。 在此,思想的边界得到拓展,超越了物理的距离,我们在异域仍能辨认中华文化与精神,也共同探索着迈向未来的边界。在不同文化对未知的探索中,世界彼此相连,这是未来。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 “竹子与中国文化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所谓‘中虚圆通’,是生命结构及运动机制的形物,揭示出关于宇宙生命结构及运动形式的本质观念”,刘卫兵解释道:“生存”驱使我们创造了许多承载自己想象的异度空间,但仍会有种无法解释的“无形”,许多没有界定的留白空间,在看似混沌的建构中感受到莫名无测的力量。 供稿单位:四川大卫设计 建筑师简介 刘卫兵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长期关注地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联合国人居署亚太都市设计峰会等发表演讲。主张“回望过往、着眼前沿、与自然和解”的设计理念,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精瑞科学技术奖、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等众多国际国内奖项,是建筑界地域文化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受到当代国际生态建筑界关注。 主要著作包括《查理》(藏区画旅集)、《林盘》(川西民居记)。代表作品:川西林盘聚落更新“花溪村”(2012);成都老公馆更新“布后”(2015);林盘综合体更新“南溪遥”(2019);林盘非遗保护“马椅子工坊”(2020)。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