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3
“草圣仙缘,澄湛伯虎,演春浩气清尘。秉墨青事物,华夏仍存。伏案艰辛苦念,生枯干湿谈论。神情意趣,为师造化,散耳奇人。苦藤依简,贤逸书风,钩悬手腕乾坤。那更有、功勋劲旅,谱写军魂。虚灵不昧,真如知物,雅趣成新。” 这首《雨中花慢.草圣仙缘》道出了“草圣”林散之、“当代唐伯虎”林筱之和“军旅书法家”李长生三代艺术家对书法艺术的精湛传承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李苦禅说:“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__爱国第一。” 李长生先生《(1970___)字长春,号演春,山东菏泽曹县人》就是这样一位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军旅书法家。他198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于总参部,多次荣立三等功。在书法艺术的追求、继承、创新方面更是功勋卓著,早年荣获北京军区书法大赛二等奖。长生先生是红旗飘飘书画院总院理事兼四川青城山分院院长,中国国学书画研究院分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获得“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他先后从师当代草圣林散之之子林筱之先生、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学习隶书,在注重自己内在品质修养的同时,为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对书法艺术、国学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交流和传播。 2018年5月,李长生组织参加红旗飘飘书画院“国学文化送基层”活动,和书画家们一起走进巴中、南江,先后进行几十次公益文化下乡活动,并捐赠了上亿的书画艺术作品,丰富了革命老区的文化生活,洗涤了书画老师们的心灵,实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年受“草圣”林散之之子林筱之林老的委托在四川成都创办“草圣林散之书画中心”,李长生先生对草圣林散之推崇备至,对林筱之先生心怀感恩。林筱之老先生年近百岁,在林氏祠堂设立老人救助中心、弱势群体关爱中心,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仁者爱人的思想。长生先生被林老的精神感动,创办的“林散之书画中心”在各界朋友和当地政府领导的大力帮助支持下于2020年落成,伴随着草圣书画中心的建成。长生先生有了自己弘扬林体艺术的大本营,草圣林老的精神得以在这里继续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也在这方红色热土得以发扬光大。 长生先生在北京开放大学演讲时谈到了“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所有王朝都在兴亡交替中,短则数十年,长则二三百年,都难逃一亡,唯有文化中国越千年、历百世,还在发展,凝然而成文化的江山。江山自然生成,人居其中,文而化之,而成国家。英雄行走大地,人以山川相映发,而使文明开化。“文化中国”通过看得见、听得见的诗、字、画、曲等传承下来,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自信心的文化之源。他还经常把林散之先生的故事融入到演讲之中。在崇敬林老之言行和他恒古耀今绝艺的同时也向世人昭示:林老不愧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艺双馨艺术家”,不愧于中国当代书坛上的一块丰碑。 李长生先生书法作品 1923年23岁的林散之书法对联云:“随意而安因树为屋,会心不远开门见山”已初显才气,29岁完成“山水类编”29卷,25万字,分门别类,汇聚了前人有关山水画的论述;37岁孤身作万里行,得画稿800余幅,诗164首;39岁写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游杂志》,这些事实的存在,都是他后来能够成为一代大师的前提。“林草”植根于碑,游离于贴,其可贵处在于融碑意于弊端,不留痕迹的通过沉稳平挺的线条加以表现,从而实现“蚕之吐丝、蜂之酿蜜”的羽化式升华。 黄宾虹和王铎是对林散之天真浪漫“刚柔相摩、阴阳相荡”之大草的成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林散之在黄宾虹身上深刻感悟了笔墨在中国传统书画上所表现的生机,并成功地将黄宾虹的“五笔七墨”之法移植到他的大草作品中,因而使林草的线条有别于前人,而具有丰富的神秘色彩;王铎尝试用大团的胀墨调节书写空间和节奏,墨团与枯笔之间互动形成满纸云烟,而这种视觉的冲击效应使林散之产生了共鸣,林草在这些方面吸取了王铎的丰富营养。 赵朴初居士云:“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大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实。” 林散之老先生秉承大“道”大“德”,“笑把浮名让世人”,平生习惯的过着“写罢倚南窗,无言空默默”的平民生活,而又能以“真”而居书坛榜首,也是老先生的天性流露。 光绪24年(戊戌)农历10月7日(1898年11月20日)林散之出生于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被誉为“草圣”后,与友人交谈,林老曾言“我出生于变法之年”,道出了对自己命运和历史的铭记。老先生曾就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荣誉理事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林散之并未对所获殊荣为满足,对越来越多的赞扬声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默不作声地、我行我素地向自己认定的更高境界不懈追求。70岁时有感赋诗云:“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这也是老先生纯真性灵的显现,也是一种“天籁之境”。 林筱之,又名昌午,深受家父林散之和黄宾虹先生熏陶感染,师法自成一家,诗、古文、词、与书法,兼学却自谦自励。诗云:“草草百年有限生,小楼寂静辩风声。春来冬去忙何事,不为浮名为性灵。” 又诗曰:“我乃乌江一小知,未成家学负所期,不求显达不随俗,但避锋芒但必奇。窗下闲临潭度画,灯前偶读香山诗,锥沙欲透张张纸,满目残阳铺水时。” 林筱之笔法气势平稳,书风秀逸,内含灵气,得其父遗韵,形成自己独特的国画风格,被誉为“当代唐伯虎”。时任杭州华东美术学校校长潘天寿在其作品中题曰:“昌午仁弟拟古之作,笔力浑厚,墨色深沉,至为难得。” 教授郑武昌亦题:“临古之作以似而不似为妙,昌武颇有得处。” 军旅书法家李长声先生是林氏亲传,秉承了上两代的艺术造诣和爱国情怀。而今,纵观“草圣”三代的作品,都非常讲究笔墨与章法:在笔墨上讲究的是虚实、刚柔、大小、曲直、干湿、浓淡、黑白的统一转换与和谐统一。刘熙载《艺概》言:“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又云:“”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不讲阴阳,没有变化的书法,只能是写字,算不上艺术。“草圣”三代在书法的结体章法上讲究:欹正、俯仰、顺逆、疏密、避让、向背、连断,疾徐开合,而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而不空。《系辞》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说卦》云:“立天地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无所不包,全息了中华所有文化。从“南林北李”(林散之和李志敏)之“草圣”林散之的“曲中求直、圆中求方”到“当代唐伯虎”林筱之的“暗藏波澜、雅典庄重”和“军旅书法家”李长生的“动静结合、淳朴清秀”,三代传承的悬腕“钩手”书法佳作中,“神、气、骨、肉、血”的相融,“浓、淡、干、湿、焦”的相承,“金、木、水、火、土”的相生,都有机的、无限的体现和融入到“真、善、美”的至高境界之中。他们的作品不只是字有功底,章法合度,更是合了易经原理,有着良好的观赏和旺场的作用,三代大师为中华民族文字书法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作者:林散之学术研究员 郑银辉 2022年8月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