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27
从贞人堂孙先生那里接过岭南江门闫照忠先生的诗稿,已经有些日子了。然而,我迟迟不能动笔,个中缘由则是因为我需要慢慢地咀嚼品味闫先生诗作的温情,以及他的文字背后的力量。后来,我决定用“诗言志·文载道”这六个字作为先生诗稿的总概括,可能有一些传统,或者没有什么新意,但这六个字在我看来目下很多写古体诗的诗人,很难与之匹配。这六个字来自中国先秦之后两千多年的诗学传统,它是中国文人一以贯之的诗学素养。无论是《诗经》,亦或是“汉乐府”,还是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的诗作,“道”是他们心中永恒的尺度与高度,《文心雕龙》上说“发乎情,止于义”,这个“义”既有道的韵味,亦又言志的韵味。闫先生的诗作,在我看来完全根植于这种千年以来的诗学传统,这一点不仅仅是通过他的古体诗,而且他的中国画、书法都能体现出来。他——闫照忠先生,一个从魏晋,从唐宋走来的人物。 古体诗讲格律,更讲骨气,诗无骨便形同肥肉,食而腻口,久食则伤胃。读闫照忠先生的诗,无一首不骨气,无一首不气昂。他的诗作的骨气,来自于他深深地家国之情,来自于他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学术修养。譬如:“天地无我自天地,我亦天地百年身。”“丹青不写陈俗气,笔墨常抒万丈吟。抚琴多效陈公甫,明月江风独一人!“”兰本山野性,天地开无主。春夏风雨苦,秋冬雪霜并。风雨雪霜频,依旧散香风。众人闻其香,余独赏其性。君子固其本,自然如清风。“这样的诗让人吟诵起来,如沐江风,如浴春晖,如登高阁而忧怀古今。这样的诗让人吟诵起来,身心自明,而后可以奋发。当代人做古体诗,常为格律所限制,甚至无格律不成诗,而闫照忠先生的诗一如他诗中所写的陈白沙先生,一本自然,自然而然,情感流淌情义自发。因此,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 闫先生的诗冲淡之中,有大音希声之感。他的诗中隐忧之中蕴含着孤愤,孤愤之后蕴含着执着,执着之后蕴含着坚韧。譬如“天地广大容膝跪,炎炎洌洌一念中。万卷诗书不足贵,身后留得几清名。“天地辽阔,知者寥寥,古今读书人虽多,但心中有道,留得清名者甚少,因此,在闫照忠先生看来读书明理,明理能行,行而能知,知而能够致良知才是一个文人应该有的操守。但中国文化在近现代百年当中,几经沉浮,文化断代导致中国文化本来的面目,已经非常模糊,因而心存孤愤,心存隐忧,这是古往今来中国士大夫的情怀,这一点在闫先生的诗中多有彰显。 先生作诗一如作画,情感真挚,无须矫饰,本心如初,赤诚一片。他的画作淡雅而高古,有着自宋元以来中国士大夫画作的影子,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情怀,在当代而言十分难得。我认为,这与先生心中所坚守的立道之心密不可分,以至于他的古体诗,一直把心中的道摆在中正的位置,不偏不倚。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呢?在我阅读闫先生的画作以及他大量的古体诗,越来越清晰地判断先生心中的“道”,就是充塞天地之间的人间正道,就是亘古及今的文化传承,就是一如既往的君子坦荡荡。他的古体诗中常言一腔热血,欲为国效力,继而能够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这是先生的格调与众不同之处,当代做古体诗多陷于格律平仄之纠结,多陷于无病之呻吟,多陷于附会媚俗,先生则在读书与修养之中,感受天地自然之正气,因此,先生之诗气象雄浑,境域深远,实属当代之稀缺。 诗言志,一本思无邪,志在高远;文载道,一本中正之气,故而气象非凡。这大概就是先生古体诗所蕴含的精神旨趣。【评述:王晓慧】 附 醴泉斋主人闫照忠诗稿: 一、壬寅七月十九日上阳台忆白沙先生 有幸结怀白沙村, 茅龙翰墨费讨寻。 碧玉楼前长凭吊, 春阳台中得真文。 明月清风江舟客, 江水绿崖孔孟魂。 静坐端倪开天道, 岭南真儒第一人。 天地无我自天地, 我亦天地百年身。 二、岁次壬寅六月十九日晨起上阳台有感 人生不称意,兀自上阳台。 紫薇白云下,杜鹃含露开。 恶疫久不去,生民意徘徊。 阴晴瞬息变,风雨不期来。 相期复坐忘,幽幽难放怀。 天地本万有,红尘多自哀。 一颗琉璃心,恨不到蓬莱。 三、辛丑四月十四日书斋幽坐感怀作 故土一别成迁客, 半世沦落琉璃心。 寄居破巷频风雨, 淡饭粗茶饱贱身。 丹青不写陈俗气, 笔墨常抒万丈吟。 抚琴多效陈公甫, 明月江风独一人! 四、壬寅七月十九日上阳台遇风雨感怀 秋风秋雨秋渐凉 岭南客居倦思量。 天阔地宽我方寸, 何不怜取此秋光。 五、辛丑清明时节露台喜见栀子花开 人间万象往复来, 天地清明栀子开。 喜雨迷濛如幻境, 人身何处不蓬莱! 六、梦李白 平生爱酒不解饮, 浪荡偏学谪仙人。 不慕权贵颂风雅, 只羡天山一缕魂。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