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55
时间,可以让物质共存,力量永恒,创造可能。 一些沉下来的,甚至隐在深处的匠心之作,是我们想要从时间长河里打捞出来的中国之光,每个创造背后,都倾注了匠者的专注和热爱,思索和钻研,以及传承和信仰——作为当代的“非遗舞蹈传播第一人”的何洋托美次仁博士,就是这样一位在喧嚣世界中选择坚守的“追梦人”。 传播非遗舞蹈 散播点点星光 中国人自打出生起,每个人的味蕾都有着一份独家记忆,那就是家里的味道,这是记忆深处那道永不磨灭的光。中华民族传统的非遗舞蹈文化更是如此,骨子里的民族情结,是我们每个人对中华文化的原生之爱。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渊源流传,很多民间智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的造纸术、制陶术,这些民间精髓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都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何洋托美次仁赞叹,“同时,这些非遗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正是当代民族舞蹈艺术创作的灵感,以及融入当代发展的活水源泉。” 如你所知,中国的各民族舞蹈文化如同一颗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江南北,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并与历史、科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忠实的记录着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轨迹、情愫与宏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各民族的舞蹈不断演变、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舞蹈流派和风格,展现出一段段独特的文化记忆和非遗传承的脉络。尽管研究者、实践者层出不穷,可是要破译中国非遗传统舞蹈的文化信息并非易事,大到历史起源,小到服饰动作,都有其专属密码,而何洋托美次仁就是一位破解非遗舞蹈密码的人。 他是一名舞蹈家、美育专家、国家一级舞蹈编导、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兼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艺术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联文艺人才专家库专家、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客座教授、杰出访问学者,因首创和实践了非遗舞蹈传播的“三层三圈”的有效途径,被圈内评价为“非遗舞蹈传播第一人”。 作为非遗舞蹈研究的专家,何洋托美次仁在实践非遗舞蹈的“三层三圈”传播中,可以说是硕果颇丰,屡获殊荣:15年间,他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在理论传播领域撰写和出版了《中国传统舞蹈创作的现代化研究》、《历史与村落的记忆——洪雅县非遗国际合作田野调查》、《东盟传统文化与舞蹈艺术探研》、《蜀绣——“一带一路”上的丝线华章》、《“一带一路”上的新繁棕编艺术》、《Ubuntu as Dance Pedagogy in Uganda》、《Critical Studies in Dance Leadership and Inclusion》等7部学术著作;分别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了《国家级非遗藏族锅庄舞蹈“博巴森根”传承人口述史》、《A reimagined world: international tertiary dance education in light of COVID-19》、《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作用》、《中国民间舞跨文化传播探究》等学术论文28篇;完成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十三五”国家规划教科研重点课题子课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一带一路非遗艺术研究、泰国与东盟的传统舞蹈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创作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苏尼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音乐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等14个研究课题;在国际传播领域应邀参加国际会议20多场;在线上传播领域收获了线上“粉丝”20余万人;在非遗舞蹈的实践教学领域,他教授的《中外舞蹈史》课程获得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立项、《天府非遗舞蹈传习》获得了校级“一流课程”的立项,并先后教授非遗舞蹈课程近7000小时,学生人数万余人。 在非遗舞蹈的实践创作和表演领域,自2000年以来,何洋托美次仁分别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盖伊·德约肯主席颁发的“为人类文化做出杰出贡献”荣誉证书、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创作一等奖、国际运动舞蹈大赛一等奖、中央电视台 CCTV 全国舞蹈大赛三等奖、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最佳作品奖、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创作一等奖等艺术实践成果获奖25项。 在何洋托美次仁眼里,非遗传统舞蹈不单单是简单的肢体表演,而是在每一段的艺术展示中都蕴含着感人的故事,都承载着传播文化的使命——所以,他更愿意把自己当成一名非遗文化的传播者,所完成的每一个成果,都是在传播非遗舞蹈的道路上散播的点点星光。 传承文化之光 做生命罗盘上的指针 “传播是为了更好的传承,非遗舞蹈在当代的传承需要当代的传播方式。如果说非遗舞蹈选择了我,而我也荣幸的选择了非遗舞蹈。”谈及与非遗舞蹈传播的结缘,何洋托美次仁感慨道。 2018年,因为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的机会,他有幸与世界艺术教育联盟的舞蹈专家们在分组讨论中进行了学术交流。在学术交流中,一位新西兰国籍的教授向他提出了一个学术问题:民间舞蹈艺术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当代社会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启迪着他在这些年中的不断思考:舞蹈真正的意义在哪里?中国的非遗舞蹈如何融入当代社会的发展之中?舞蹈事业是否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也是偶然一次机会,他在撰写学术著作《中国传统舞蹈创作的现代化研究》时,让他对中国非遗舞蹈融入当代的发展有了新的感悟。“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是一条航线,它去向何处将取决于罗盘,那么最紧要的便是认清罗盘上的指针。对于我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传播和文化传承便是我生命罗盘上的指针。” 何洋托美次仁介绍到,最近他在给研究生和本科大学生上课时发现,把非遗传习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做到在育人之中“润物细无声”,还可以对大学生的党建工作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让学生们在传统非遗项目精湛的技艺和智慧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并促使学生们思考:在哪里感受文化自信,用什么方式体现家国情怀。 传统的技艺服务于当代,理论研究和舞蹈创作融合发展,线上与线下传播同步进行,传习教学与国际交流共同开展。“我觉得这才是中国非遗传统舞蹈融入当代发展的有效路径,用舞蹈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爱上中国文化,这就是我做舞蹈教育工作者的真正意义。”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