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6
编者按: 曾来德在《为邓代昆书法篆刻艺术展序》中说:除艺术创作外,代昆写过不少有关艺术的文章。他的一部50万字的《广艺舟双楫注译》,可以看出他对古代文献的把握能力和文字运用素养。书论家殷荪先生在序言中评述此书时用了六个字:“可谓功德无量。”足见此著对当代书坛的意义。 《名士赵熙及空石居赵熙遗墨》为邓代昆参加四川省书学研讨会入选论文(收入该《论文集》中);先后转载于《成都文物》、《书法家》、《艺象》等刊;近收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之邓代昆个人文集《圆荷泻露》一书中。 《古文辞类纂》2 名士赵熙及空石居赵熙遗墨 ○邓代昆 赵熙(1867年-1948年),名士也,近现代四川杰出人物之佼佼者。四川荣县人。字尧生;号香宋,晚自号香宋老人。又署香宋词人、天山渔民,室名雪王龛。清同治六年九月生于荣县城北郊宋家坝。家世清寒,世代务农。赵氏秉奇慧,厚天姿,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举人。二十五岁,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朝考列二等,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国史馆协修、纂编等职。光绪二十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时年仅有二十七岁。如此一个“春风著意”人,却在其后来的五十馀年中,饱经时代变幻风云,历尽宦海迷茫烟波。铸出其节慨人生,道德文章,辉煌艺术,撼天地而泣鬼神。 《赵香宋遗墨册》9 (一) “直声在天地”、“诗名满人间”,乃赵熙节慨人生,道德文章之传神写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戊戍政变”,“六君子”饮刃菜市口。“戊戍政变”之先,赵熙实早不满清朝政权之腐朽,倾心于新政理想久矣。与六君子中刘光弟、杨锐交谊甚笃。事变起时,因正值其回川中守孝,未能参预新政变法,且又能及时烧掉与新政有关言论文稿,故得以幸免于难。刘、杨等遇害,赵熙悲痛不已,尝赋一绝云“片石苍茫太古前,每怀神禹泣当年。长江不尽风波恶,谁拄西南半壁天。”略可睹见其悲愤与追思之情。赵氏数年后返川,尚专程过富顺普安寨,探望刘光弟夫人。嗟悲之馀,慨然应允刘夫人整理刘光弟遗稿之请,并许代保存刘氏《甲午条陈》。其后,更携刘氏子回至北京,亲为抚养培育。宣统嗣位后,又为杨锐子杨庆昶代写呈都察院文,力陈杨氏之冤,请为昭雪平反,直声干天,一时朝野震动,天下正目。梁启超因此尝向赵熙赠诗云:“谏草留御床,直声在天地。”皆足以照鉴赵氏的千秋义胆,浩然风骨。 宣统二年(1910),赵熙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供职京中。每得闲暇时,与林思进、潘若海、江翊云等诗酒结社,常聚会于丞相胡同“广和居”中。诗酒背后,暗中多议论朝政。赵熙尝自调侃诗社为“下流社会”,且说:凡属“上流人物”,均不许加入。赵氏之耿介旷怀由此也可见其一斑。时有御史江春霖弹劾庆亲王奕劻,“老奸窃位,多引匪人。” 指言:北洋总督陈夔龙继室认奕劻福晋为干娘,实则陈夔龙自认奕劻为干丈人也。又有安徽巡抚朱家宝之子朱纶认奕劻子载振为干爹。但以奕劻的赫赫权势,御状非但未能告准,江氏反因此被斥回原衙行走,一时朝野舆论大哗。赵熙于此深恶而鄙夷之,暗题诗二首于广和居壁间刺之。诗曰:“居然满汉一家人,干儿干女色色新。也当朱陈通嫁娶,本身云贵是乡亲。莺声呖呖呼爹日,豚子依依恋母辰。一种风情谁识得,劝君何必问前因。”“一堂二代做干爷,喜气重重出一家,照例定应呼格格,请安应不唤爸爸。岐王宅里开新样,江令归来有旧衙,儿自弄璋翁弄瓦,寄生草对寄生花。”此诗一出,即行风传于京师,产生不小政治影响。 1911年4月,清政府不顾民意民情,宣布铁路收归国有,各省保路会纷起抗争,尤以四川呼声最高。在京川籍官员也多次聚会,吁请清廷收回成命,并共举赵熙为京官川南代表。赵氏不负众托,以言官身份,直言切谏,“言人之所不敢言”,弹劾邮电部尚书盛宣怀借款卖路之罪,斥其“厝君父于积薪之危,加民众以破家之害。”惜奏章被扣留,实未能通达上闻。当年秋天,风候急转,护督王豹君因奏请缓收铁路,遭到清廷严厉呵斥,京中四川馆被强行查封,四川派往京中的请愿代表刘元声被押送回川,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一举逮捕颜楷、张澜、蒲殿俊、罗纶等九名保路运动领袖。于此情况,赵熙不顾个人安危,奋然而起,再次进言弹劾赵尔丰,历数其罪状,恳请朝廷速派岑春煊入川查办,以“雪死者之冤,平生者之愤”。旋即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随之灭亡。1913年,经共商议定在成都少城公园内修建“保路死事纪念碑”,以追念殉难烈士。赵熙感慨万千,情不能已,遂与颜揩、吴之英、张学潮等,分别用篆、隶、楷、行四种书体各书擘窠大字“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镌刻于纪念碑四面,气象巍峨,至今犹存。 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登上大总统宝座。为收买天下人心,鉴于赵熙的声望,特派心腹致语赵氏,转达袁的“有所借重”之意。但赵熙深知袁的阴险伪诈,恶其为人,乃以患病为托辞权作推拒。事后即刻举家赴天津,复又急移上海,寓居日租界中。此时避难于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因不谙袁世凯之为人,而寄大希望于袁氏,恰巧袁也正有邀梁启超回国参政之请。梁于此事写信与其好友周善培,请其代为斟酌。周乃赵熙弟子,故急将此消息告诉了乃师。赵知此事后,焦灼万分,以为大不可行。特与周善培专程渡海去日本劝阻,而终未能动摇康、梁坚执之心,赵熙百般无奈,只好返程归国。后梁启超果遭袁世凯算计,梁氏始悟当日赵熙的一片苦心,而悔来事已迟矣。梁为此特呈诗赵熙,以致追谢之意:“昔君东入海,劝我慎祚趾。戒我入垂堂,历历语在耳。”其感激愧悔之情,跃然于纸上矣。 赵熙素与四川军政府头领熊克武、杨庶堪交往密切,1912年,尝为熊克武担保购买讨袁军械巨款。次年,熊克武、杨庶堪讨袁失败出走,四川总督胡文澜欲以“支持川军独立”罪逮捕赵熙。而赵却处之泰然,作诗自怡曰:“西风自响无人处,我正安居石穴深。”后经梁启超苦苦为其辩解开脱,又迫于社会舆论的力量,袁世凯方始罢休。1915年,袁世凯称帝,举国大哗,赵熙怒气塞胸,屡以诗词为利器声讨之,袁氏殁后,尚有《台城路.蛇衣》一阕,诅咒袁的臭腐下场。如中间句云:“添足求工,残鳞换世,身价今轻于纸。焚灰化水,怎医遍金疮?虫沙万队,蛇子蛇孙,祖龙新秽史。” 入民国后,赵熙隐于故乡,以遗逸自居,以文字自娱数十年而终老,不复过问人间政事。然其磊落光明之怀,刚直浩然之气,却永随其行,铸就出他的艺术光华,文章灿烂,朗耀乎千秋。 《梅村诗集笺注》3 (二) 赵氏一生,能噪名于当时,荡声于后世者,实仗其诗歌、辞章、书法诸多成就。这中间任取一种,皆可以开疆辟派,允称宗流。 赵熙工于古文辞,骈散皆能,而以散文为最擅。力主“广采八代之精英,深究唐宋之准则。”以《左》、《史》为根抵,以韩、柳为宗法。或又不舍宋人,于心独嗜“王临川之瘦硬盘折,韩昌黎之博大雄奇。”复下取“归(归有光)、方(方苞)诸集”。尤钟情于桐城派古文流风。但赵氏所作“刻削劲峭,又不规规于桐城义法。”其作大篇,“或考证名物,或辩论是非,并高格雅言。至于状写景物,则寄情绵远。”至其小章,则以情致为先也。举若《化城铭》云:“一千年前骷髅君,自山门移封于此。灵山会食,亘古相招,惟尔有情,依然同穴。魂兮识不?”妙笔传神,情味堪嚼。”赵氏文章,所遗有成都草堂寺、峨眉山、乐山乌尤寺、都江堰离堆等处碑记,合上赵氏荣县故里各刻,尚可得五十馀篇。民国十年(1921年)赵熙出任《荣县志》总纂,历七年时间写成十七大章。《志》中之斟酌删裁,润色敷彩,赖赵氏之力多矣,实又可谓为赵氏作文手段之另一端。 赵熙以诗歌而负重名,播声海内,陈衍《石遗室诗话》以“豪于诗者”目之。与陈衍,陈三立鼎脚而雄峙于当时诗坛。三人为诗,皆祟尚宋贤,号为同光体。而赵氏独于宋贤之外,并重唐贤,以为不可以偏。尝言“诗之宜以唐人为宗也。”“五言之美,八代尽之,七言至唐人始专工。”唐宋既尊,复又上溯《风》、《雅》,抚拾两汉,盖其以为“《乐府》分歌谣,歌之所源者《雅》也,谣之所源者《风》也。五言尚清朴,用《乐府》中谣体,为《风》之遗;七言浓丽,用《乐府》中歌体,为《雅》之遗。其七古中又分两派,清婉者几于浑朴,浓丽者几于雄胜,盖诗可以兴,《风》为主也,五律、七律分两派,一派古调,一派《乐府》;五绝、七绝全用《乐府》。” 赵熙于诗取法既博,而能化之为精,用之为活。于古体,律、绝,皆能兼而擅之,而尤以五律为精能。所作或又风格大异,所谓“清奇浓淡,无不备也。”非功力深著者,不可以为之。当代学者王文才评之云:“其诗亦分清奇雄隽两派,并得《风》、《雅》之遗。而风骨峻整,正如其人。古诗大体闳肆雄深,五古少存,歌行多名篇大作。”钱仲联更称赵诗“音节苍凉,意味渊永”,“蜀中诗人,刘裴村后,一人而已。”裴村即“戊戍六君子”中刘光弟,一代诗杰也,有《介文堂诗集》行世。赵熙为诗,或又以振迅敏捷称。近人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云:“香宋诗,茶香饭熟,咳唾皆为珠玑。古体兵足马肥,千言立就。”复有诗赞之云:“到手千篇泼水成,诗如饭熟与茶清。寻山访古流连处,时有唐音出蜀尘。”钱基博于《现代中国文学史》更立专章论之。谓其“诗功湛深,苍秀密栗,成之极易。见者莫不以为苦吟而得,其实皆脱口而出,不加锤炼者也。”并引赵熙为杨增荦写《入蜀诗》三十首,而一夜间增为六十首之事实,以证其言之不虚。赵熙或指出:“文章以器识为主,深情远韵岂能遂立一席?”即凡为辞章歌诗,皆须识见高远,寄以怀抱,托以深意,方可谓为名家。又言“诗有何法,胸襟大一分,诗进一分耳。”赵氏《不寐》诗:“拥被寒深夜有霜,茫茫无旦小年长。偶成乱梦醒先怍,默数遗经老半忘。微雨又添寒溜诉,神州俄极海潮狂。知非我力中心噎,坐守鸡鸣揽八荒。”抗战间忧时之作也。可谓“其语言沉痛,皆行肺俯中出,非薄俗轻隽之子所能勉托。”其惓惓故国之思,感愤忧心之情,深托于字里行间矣。赵熙一生作诗甚夥,然每不自惜,凡应和酬答之作,皆随手散去。且自谓曰:“此等诗都可删却。”尽管如此,统其家藏,犹收得五千馀首。赵熙致桐城方旭书尝云:“私意贵精不贵多,似不妨力加删节。”又致南通费范九书云:“每观今人刻集多空陋,心嗤其鹜名而无本,遂自戒不轻付刻。”故知其于付刻之事,自律甚严。上世纪五十年代,始由门人郭沫若、周善培、向楚、江翊云等辑录遗稿,凡采一千三百馀首,印成《香宋诗前集》二册,已远非其所存全部。其后又有四川人民社出版之《香宋诗钞》,巴蜀书社出版之《赵熙集》,所收诗仅数百首,愈属豹之一斑也。据言有影印赵熙手书《峨眉纪行诗》册行世,惜印量太少,今欲一睹,已不能也。 周氏词辨7 赵熙填词,起于宣统元年(1909年)任江西道监察御史间,乘政务闲暇,时与京中诗人陈衍等一行文酒相娱,尝得词数阕,尽见存于陈衍《石遗室诗话》中。数年后,赵氏归居里中。于乙卯岁(1915年),忽大喜填词,一发难止,不遗馀力。且将其所得,逐日寄与华阳林思进。越二岁,林将其所寄集为一册,成《香宋词》二卷,稍后更增戊午岁(1918年)所作,合为三卷,付成都图书馆刊行,载词三百又十三首。以后,绝不再作。赵氏笔墨所倚,最终在诗而不在词,故竟使其于创作巅峰之期,嘎然绝响,生发出“有了这百十首词,也可以交待过去”之想。尝自言:“填词不如作诗,依着词律,逐个字填上去,真是自讨苦吃。”或更言:“余于词,诚所谓不知而作之者。” 如此观之,其词之作也,俨乎是在一种游戏玩耍中而成。而人则以为,赵熙之词不论其价值、成就与影响,皆可与其诗歌颉颃共翔。赵氏实也未能自知,正是这些 “不知而作之者”的为数不多的词作,使其成为近代词家中不可或缺的领军人物。与其诗歌、辞章共力,而使其赢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之一领席地。谢无量于林思进所旧藏稿中题云:“香宋词独掩前传,以其似白石之隽朗而加整丽,有稼轩之豪纵而无其粗野也。”推举亦可谓高也。赵熙词格居于清丽与豪峻间,“芬芳悱恻,骚雅之遗,固非詹詹小言也。”一如其诗,赵熙词实也以气体境界胜出。《香宋词》中,凡属称精之作,大都归在此类。若《水龙吟.题稼轩词》:“风吹太古秋声,手扪星斗行天际。荒荒下界,齐州九点,万山如髻。元晦论交,叠山请谥,齐名苏子。有龟堂诗骨,龙川文笔,唾壶响,铁如意。 志取长鲸为脍,问中原虏尘消未?苍天老矣,赵家宫殿,钱塘王气。小试滁湘,可怜王蔺,谤书忘此。逗丛编夜雨,天惊石破,化黄河泪。”体魄之大,用情之深,直可与稼轩并辔驱驰,相视而笑也。王文才“自同宣而下,半塘、疆村之外,别树一帜,自为雄长”之论,确也。或言朱疆村编《沧海遗音》,尝拟收赵熙词于编中,惜事未成,而朱氏先卒。 赵熙尝改写川剧《焚香记》,染指戏曲,或又可以看作赵氏之馀调别才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于贡井胡氏席间观木偶戏《活捉王魁》,嫌戏中人物焦桂英凶厉怨怒,殊少温婉情致。值客居无事,遂取《焚香记》改写《情探》一折,以遣时日。由门人向楚稿录下来,实为一时游戏笔墨。后因门人周善培为巡警期间改良川剧,始由川剧艺人按词配曲演出。因其格高调雅,声情双臻,遂致广为流传,极一时川剧之盛。三十年后赵熙作重庆游,友人邀观此剧,而赵氏早不自记也。观后,尝赋二绝以叹。据言《情探》之后,赵熙又续写了《誓别》等另三折,合为《焚香记》全本。或更写有《渔父辞剑》、《除三害》等川剧,惜今皆不见传。 《赵香宋遗墨册》32 (三) “香宋何期早放还,天教看尽蜀中山。谁言巴峡无书种,散朗人思魏晋间。”此陈声聪《论近人书绝句》。赵熙一代诗豪,实也一代书豪也。彼儿时,从乡贤王羲臣学诗文,羲臣兄羲东善书,尤长于颜体,赵熙从之学。夫书,所忌者弱,而颜书雄强,所忌者薄,而颜书浑厚。赵熙书由颜入手,崇宇千仞,广厦万间,基础得之也。既长,移步苏、黄之径,远窥二王之庭,所出温雅可喜,颇见姿致。甲午岁(1894年)在京中,盖京中士人时以院体整饬书风为尚,“乔师(乔树枏,乔大壮祖父)命作字改习颜书。”故复又重温旧习,究心于颜书之笔法、字法,谋求其外敛内逸,端严沈雄的气象,于颜书三昧,颇见心得。由其书《蓄桑学堂》碑可见一斑。中年以后,于苏轼书用功甚笃。大得坡公“端庄杂秀丽,刚健含婀娜”意旨,故其书愈老劲而愈见姿媚。举赵熙书中合作观之,其沉著痛快处,实也不稍减坡公。赵熙书筑体造势,又多有中收外放,洒落腾宕之笔,如天女散花,孔省展屏,飞行放逸,所用实山谷“牢控中宫,力射四极”之法。可知其于山谷书法的留意,也非泛泛矣。赵书用笔振迅处,如惊电遗光,疾如奔风,求其所自,米海岳“风樯阵马”,“沉著飞翥”意也。赵熙书法根抵在唐。已故书法名家徐无闻先生尝举有赵熙《谈碑》诗一首,其云:“何子谈碑袭阮元,李行欧楷配平原。扫除晋法尊唐法,一代风流宝薛轩。”言何绍基理论上尊奉阮元北碑南帖说,而其所行所用却终究在唐人间。何氏以颜书为根本,另参欧阳父子揩书,李邕行书,而于薛稷书颇具深嗜,以其因得宋拓薛书《信行禅师碑》而自号其书斋为“宝薛轩”一事可证。徐先生以为此诗虽在写何,而实际上乃为赵熙的夫子自道,是为确论,赵熙于唐人猎之最广,涉之最深。除颜真卿外,唐人中其或又爱褚遂良书法的“美人婵娟”,“绰约风姿”,尤喜褚书《雁塔圣教序》,心揣手摹,颇得其疏瘦劲练,清婉遒媚风致。赵书《詹长坡先生神道碑》、《张虚堂墓志铭》, 《文学舍藏书记》诸刻可以证之。赵熙于欧阳父子书法,隋珠和璧,二美同收。既得父询的险,又得子通的奇。欧书于赵,妙不可言,习欧而后,赵书风格顿显端倪。元人中,赵熙独钟情于赵松雪书,究其根由,或则以松雪为二王远脉法嗣故乎?赴熙书中,凡为雍雅秀丽类属,皆可以看作松雪书绪余。赵熙晚岁,于唐宋诸家外,更上溯六朝,浸淫耘耔于南北碑版中。北碑之《张猛龙》、《董美人》,南碑之《爨龙颜》、《瘗鹤铭》,均攻之用力。可渭转益多师,博涉多优,熔众美于一身矣,使书风为之又一转,以朴厚秀拔胜出。所作“峻整栗密,而又气骨森张,近百年间,罕有与并。” 《古文辞类纂》1 清季,因康有为所倡,抑帖卑唐,独尊碑学。此议一出,从之者不惜附声鹊噪,煽焰扬波。乘帖学衰败末运之隙,碑学狂热,风炽于天下。而赵熙不迷,以“天下皆醉我独醒”的斗士姿态,荷戟而立,独挽狂澜,力辨源流。其云:“夫由篆及隶,变成今体,此一、二千年间实以钟王为初祖,颜公变羲献,而自成云垂海立之势,此新意也。”高吟出“诗文与书,一代各有风气,唯豪杰乃能挺然风气之外。后人学古,则又当知古今风气之判,以自定其体” 的主张。 有《论书诗二首》可以得见。诗云:“一代经儒古阁修,偶遗笺札见风流。北朝碑版时髦学,尚有闲情仿小欧”;“谁知信本极雍容,险绝书家绍乃翁。试取道因留小影,吴妆窄窄立花丛”。在北碑为时髦热门,天下人争相趋奉的环境下,能不受影响,尚能息心于学欧,吴妆窄窄,独赏花丛,挺然于风气之外。超类拔俗,迥出时流,此赵熙所以为赵熙故也。或又言:“凡天姿颖者喜南书,挟胜气喜北书。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长短,相济而不相非,斯杰士矣。”读此,益谙赵熙之智。北碑南帖,各有优劣,后人学古,盖受性格趣味,修养高下,师承濡染,时空隔膜等诸多素的制约,所持态度,实易失于偏颇。而赵熙守其主张,不随风尊北,不盲目卑唐,于高屋建瓴,俯瞰全局。忽碑忽帖,忽南忽北,不规规于一家一法,凡属优势,必兼收并蓄之。赵熙书法大成之秘中秘在此。当代书法名家何应辉先生概之最确:“他(赵熙)的用笔兼具沉劲与飒爽;结字出于六朝而又随机变化,敛纵对比,神情警策稳健而姿致潇洒,能兼具雄强与雅秀。这些特点,都出自于赵熙碑帖兼收而相济的书艺观及其创作实践。”书之为艺,而艺寄于法,法之不立,艺则杳闻。故赵熙言:“凡事须从规矩始,规矩者中正之极也。” 横平竖直,书之根本法,所谓“中正之极也”。赵书之法取诸唐人,上溯汉魏六朝,下延宋贤诸家。而究竟其根本,则依旧落础在唐人。原因何在?盖唐书尚法。规矩者,法也,得法则得规矩也。夫法,技术可以充之,可以逮之。但法不是艺,所谓毛与皮之关系也。皮为毛之所依,毛为皮之附丽。毛欲生长,需皮常有精血萦布其间,精气回荡其里。而气血耒何处耶?来自书家之学问修养也。学问修养如仙家飞升之丹丸,不经过一段焚炼熔冶惨淡经营生活,便永无有修到梅花之时日也。赵熙学问家流,于个中机关消息开悟最深,受益匪浅。乃谆谆告世人曰“书贵脱俗而有雅韵,故学书先自读书始。”此语实为浮海仙槎,度世金针也。 赵熙又能画,颇得倪云林山水笔意。所出多为小幅,简远荒寒,清超出尘,陈声聪《兼于阁诗话》叹为:“是不食人间烟火者。”赵熙为画,多为自怡,不为应世。作品仅自存留,或偶有赠亲故者,故传世甚少,益是珍贵。 赵熙当时既以诗名重天下,实又复以书名重天下。有民谚云:“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 时人每以能争得赵之一纸而为幸事。显达豪绅,工商士人,皆不惜斥金购置,视所得为拱璧,宝贵珍藏。于此,学赵书者也日重焉。一时风从之人可营可垒,世以“荣县体”呼之。学有成效者,除熙子元凯外,门生中就有向楚、郭沫若、谢持、庞石帚、陶亮生、余中英、吴祖元……等。延乎今日,虽物换星移,岁月早往,而喜赵熙书者却日趋众多,《书法》、《中国书法》为之权威延誉,确乎有复炽于天下之势。 《赵香宋遗墨册》7 (四) 赵熙一代师表,一生几乎在育人中度过。十七岁中秀才,便执教于乡塾。二十六岁任凤鸣书院山长。三十岁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三十二岁任泸州经纬学堂监督。民国十九年(1930),在家乡荣县创办“文学舍”,自任舍长。时赵熙已六十三岁矣。(笔者手中有《文学舍同学录》一册,北碑体恭楷书出,书法堪称精能,为赵熙文学舍弟子成都马行简手笔。由录中小序可知,校址设在荣县县城北街莲宇山古教谕署。赵熙于舍中自授诗文。其馀,虞兆清授“三礼”、“三传”,黄觉授“说文”、哲学,曹靖授“论语”、“孟子”,吴国安授数学,龙尊三受英语。收录学生凡一百一十三人,都为蜀地一时俊彦。”) 赵熙经数十年耘植,门墙桃李遍及巴蜀。赵熙待弟子如父如师,倾心陶铸,而弟子也多为忠信之徒,奉老师若圣明,故学成而显世者不可胜数。若周善培、向楚、江翊云、庞石帚、吴玉章、郭沫若、陶闿士、孙炳文、谢持、黄复生、曹笃等辈,“或从政有声,或治学有成”,都为一代风云人物。或有梁启超请赵熙为其删诗,自谓“所学浅薄”,朱德元帅投贽赵熙,自称“门生朱德”类故事,又均可视为文林美谈矣。 《唐诗选·七言歌行》5 (五) “空石居”,赵熙弟子向楚书斋也。向楚(1877年-1961年)字先乔,或作仙樵,号觙公。四川巴县人。举人出身,老同盟会员。如其师,一代名士,民国之风云人物也。光绪二十八年(1897年)赵熙为东川书院山长时,投其门下。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随赵熙赴京中,任内阁中书;1911年任蜀军秘书院院长;1912年任四川军政府秘书厅厅长;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与扬庶堪、陈其美等共谋,于上海策动肇和兵舰起义;1917年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1918年奉孙中山之命出任四川省政务厅长;1920年为四川省代理省长,同时兼四川教育厅长。向楚一生致力教育,先后做过川南经纬学堂教习;两广师范学堂讲习;南京高等师范国文讲习;四川高等师范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49年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奔台湾,向楚被众人推为代理校长。解放初期,任四川文史馆副馆长。向楚为学,所治闳阔,教学所开课程有:“说文”、音韵学、“尔雅”、八代诗、三唐诗、唐宋散文、桐城派文、文学史,且皆有自己独到所见。而于“老子”“庄子”、“荀子”尤是精熟。早年为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间,孙中山也为其学问所服,亲书“蔚为儒宗”横匾相赠。向楚既工书画,又长于画理。抗战期间,国内书画名家几全部云集于川中,向楚与黄宾虹、方鹤斋发起成立“蓉社”、“蜀艺社”,被先后推为副社长。 向楚为人敦敏,于师赵熙跟之最久,随之最近,关心最多,故也为赵熙所最喜爱。空石居中所留赵熙遗物颇不见少,但于十馀年前流出,遂致珠散民间矣。今笔者所欲介绍之赵熙遗墨,为其眉批、诗稿、抄本、剪贴本数种而已,均为小字书法。都为:《介存斋论词杂著》、《梅村诗集笺注》、《十八家诗钞》、《唐诗选》、《古文辞类纂》、《王临川全集》、《礼仪正义》、《大鹤山人<比竹馀音>词钞》、《杜牧诗钞》、《香宋诗稿》、《香宋读书札记杂册》(剪贴本)三册。 赵熙虽出生于寒微之家,而天赋异质,秉性好读。少时,便喜与诗书为伴。既长成后,好学之心日炽,家置藏书数千百卷,终日坐拥书城,寒暑无间,杳有倦怠,乐在其中矣。凡经史百家,辞章歌赋,皆乃饕餮吮吸,涉之一律。至其中年,又颇用心于佛理,精深乎哲思。每于吟哦研读之中,多作评点,或剖解前人得失,或直推自家观点,或批数字扼要,或费百言研深,论多异议,杳有隐曲,心驰神会,妙语时见。又喜抄书,一抄自己未有之书,一抄心中喜好之书。随抄随批,随圈随点,可以佐读,可以助记。抄书也即其读书也。 《赵香宋遗墨册》3 赵熙一代雄才,学问家流,眼光独到,敢于直言,阅其读书批点语,每有居高临下之感。如其批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有言:“美成(周邦彦)、梦窗(吴文英),谁非词人。词外有何高学?岂在草窗(周密),草窗短在思力不深耳。‘名心’云云,无行之语也。”周氏原著有:“公瑾(周密)只是词人,颇负名心”语。于周氏之“碧山(王沂孙)胸次恬淡”语,斥为“孤陋不学,何堪持论。”评之亦苛。以为,词之能高,学问最为紧要。学问到处,自见风雅。故批苏轼词曰:“东坡读书能文,故有俗语而无俗骨。”“稼轩较东坡,通体自称。东坡《扬花》等作,辛集中以何首当之。”要其根由,东坡学问胜稼轩矣。其于周济的词与“国运盛衰”相关糸一说,甚不以为然。斥曰:“北宋‘大江东去”、‘晓风残月“,何尝衰也。南宋哭得浑无气力,何尝盛也?是皆强作解人耳。”而于周氏之南宋词家人人皆有寄托之说, 以为尤属无稽。云:“不故寻意绪则可,求无寄托,何处求之?”“谓南宋人人皆有寄托,识亦大缪。南宋短处在空感慨,成架套耳,岂寄托哉?”也为独识。唐诗人中,赵熙极推崇杜甫,以为“杜之言似东汉,为前所未有。”于《十八家诗钞》杜甫《岳簏山道林二寺行》评之云:“排偶到底,大气大力,东坡此体,则劲峭为长而已。”扬杜而抑苏。以为东坡不能有杜甫如此大本领,若为,也仅能“劲峭为长”而已。抑之亦为甚,扬之亦为高矣。其评杜甫《登东山》云:“亢坠其音,风生云遏。”寥寥八字,铿锵欲闻矣。赵熙读吴伟业《梅村诗集笺校》,就诗论诗,直笔无曲,或扬或抑,褒贬大殊。其读梅村《通元老人龙腹竹歌》,于三处书十字云:“满纸俗气”,“毫无意趣”,“秽气”。《过玉京道人墓》又用“无一笔到题”全盘否之。于《悲滕城》或深问之曰:“特太无归宿,亦不知悲由何终。”而于梅村《圆圆曲》,则又推祟无已。其曰“梅村此篇故是佳作”、“事外远致”、“叙述甚佳”、“憨绝”、“如乐府中语”、“笔笔玲珑”,溢美之词,俯拾可得,无以复加。赵熙于文唐人中最服膺韩愈。据所批点《古文辞类纂》大可见其推举之用力。其于韩文《新修滕王阁记》批道:“精工不及柳,而气魄较大。湘乡(曾国藩)偏重柳,殆素短于诗,见写景工妙者遂畏之也。归氏(归有光)亦不能诗,故喜以藻语设色。”“规模甚大。文正(曾国藩)以为陈义未高,是亦得半之论。”盖曾氏论文曾有“柳州山水记,以峭削见奇,故非韩文公所能比并”语故。又于韩文《读荀子》篇云“文言奇辞,尤诗言大句也。自李杜后,而大句少矣,文亦然。昌黎继之,王介甫时执兀,已不能奇其辞矣。国朝曾文正公有志焉而未逮也。梅氏张氏之力究字句,惟求雅驯耳,不知所谓奇也。奥旨者语似不情,或似凡近,非精求之不能得深义者,在汉人则许之于《书》,郑之于《礼》,能此用心耳。此等学派‘六一’(欧阳修)不能道,程朱曾校论之。”捡出各家,犹之读史。他人不能到者,独韩愈能到,此韩所以高出他人处。 周氏词辨10 《香宋诗稿》,计55页,存诗百馀。赵熙一生做诗甚多,而不自珍惜,稿子随即散佚者众,至今日,几是凤毛矣。笔者十馀年前曾见一册,为誊正本,所存诗也约百馀。书法较此册淳雅,而无此册潇洒率逸,现已不知珠埋何家,叹息而已。此稿涂抹甚厉,至有完全不可句豆成文者,是资格初稿本。此稿书法为极不经意者,笔墨随诗中情绪驱驶,所出天真烂漫,尤是喜人。读此稿,可味道出作者作诗之手段,见其字斟句酌,徘徊困顿于“推、敲”间,知赵也是严格于诗者,非如其自道之“惟诗、字可以坐索者”也。细品细嚼,随诗人多情善变之文思旅行,赏其前后变化,自数其优劣得失,莸趣颇多。试取《上元》一首供赏。前稿为:“太平今夜盛笙歌,灯火楼台韵绮罗。岁年自因人意乐,乡风微见礼文多。馀生变乱如今老,万象凋残奈月何。亡国不知谁造劫,可怜天地尽干戈。雪飞元旦糁银沙,寒到尧年感梦华。人日可无常侍句,草堂犹是少陵花。清时小集思春宴,日畏偕亡近巳斜。一曲水仙弹海上,不知天下属谁家。”改定稿为:“太平今夜拥笙歌,灯火楼台颂太和。岁年自因人意乐,乡风微见礼文多。馀生变乱如今老,万象阴寒奈月何。亡国弹棋无法避,可怜天地尽干戈。雪飞元旦糁银沙,寒到尧年感梦华。人日可无常侍句,草堂犹是少陵花。老能无事长相见,日畏偕亡近巳斜。一曲水仙弹海上,忍闻天下属谁家。” 赵煕诗稿1 赵熙《杜牧诗钞》,凡46页,录杜牧七绝163首,七律4首。另有杂录3页,他人诗也。熙尝言:“五言之美,八代尽之,七言至唐人始专工,使才尽美。”意指七言诗歌,以唐人为极则。于晚唐诗人中其特投青眼于李商隐、杜牧。李以七律见长,杜以七绝称能。“李诗情韵极佳,不专以气格胜,而杜往往清思入骨,行气更豪迈不群。”会其用意,似杜尚胜李一筹矣。由《诗钞》中赵氏所作批点语,尤可鉴其于杜牧诗歌之倾心。若《登乐游原》所批云:“王少伯后,此等诗当横绝天下。”“大作。”批《江南春云》:“高调,古今独步。”“名作自有千古。绝才。”“写尽金粉南朝之胜。”批《题齐安城楼》云:“句奇。”“创高调深情,独绝千古。”批《泊秦淮》云:“起即凄绝。”“绝唱。”批《初冬夜饮》云:“款款深情。东坡‘人生看得几清明’所本。情馀于言。”批《题宣州开元寺》云:“落想甚高,行气豪迈。独得雄直气” 批《隋堤柳》云:“气留则情韵自佳。”批《题池州贵池亭》云:“起句直似盛唐诸公。”批《早雁》云:“一气豪隽,后半意深,自喻江湖自安之况,千古高作。”批《山行》云:“空前绝后,作生字亦佳,寻本意而句好,自然生成。”杜牧旷世绝才,所以自多千古绝唱,赵熙倾倒之状,可睹可触也。 杜牧诗钞3 《大鹤山人<比竹馀音>词钞》,四卷全,凡78页。大鹤山人,近代词人郑文焯号也。郑文焯(1856年-1918年),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幼年随父宦游南北。光绪元年(1875)中举,曾官内阁中书。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先后辞去清史馆纂修及北京大学教授之聘,以行医鬻画自给。郑氏濡染家學,工詩詞,通醫理,精金石考證之學,工詩及篆刻。善畫,山水高古,合作頗有华岩骀宕神趣。花卉以揮灑自如。有徐渭餘韻。亦善人物。郑氏于词,与王鹏运、况周颐、朱祖谋三人并称“晚清四大家”。郑氏此《比竹馀音》集中所作,多有涉清季故事者,故《钞》中时有“旁注时事者”。此非郑氏原注,实“香宋赵氏语也”。赵批《南浦》云:“辛丑时肯谈新法。小臣以变法干进者尤多。”“回銮之期屡定屡延,比国愤怒,拟兵迎銮,李文忠(李鸿章)哀止之。”“小臣以变法干进者尤多。”辛丑(1901年),正赵熙“时陈治安疏策”,“谏草留御床”时也。又批《摸鱼儿..沪江送春词云》:“两宫两派,一旧一新。李文忠亦无法设施。”主子相斗,群下无策,只有叹息。《钞》中多有仅批数字者,字虽寥寥,而其背后,所隐或许为一大大故事,也末为可知也。若:“三海驻外国兵。”“北京,三帅,回銮,五大臣之奏。”“义和拳。”“大臣小臣工连奏。”“德军驻瀛台。”“京师兼作各国防区。”诸如此类,均可为史家治史之佐。 大鹤山人比竹馀音词钞3 赵熙尝对人言:“信札包罗万象,果能数百言而不脱书卷气,其人造诣,即不可轻。”今读赵此批遗墨,虽属随意小作,却卷气横溢,贯达始终,愈见功力,愈出异趣。赵氏所语,由衷信服。 《唐诗选·七言歌行》3 《唐诗选·七言歌行》4 《唐诗选·七言歌行》58 《赵香宋遗墨册》8 《赵香宋遗墨册》11 《赵香宋遗墨册》12 《赵香宋遗墨册》14 《赵香宋遗墨册》36 《赵香宋遗墨杂册》1 《赵香宋遗墨杂册》2 — 作者简介 — 邓代昆,历任成都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为成都博物院书画艺术院院长,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市“非遗”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对外交流文化礼品创作特别指定书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第二届书法精英班、学术理论班结业。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员,四川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草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书法专委,成都市书协主席团顾问,成都市政协画院艺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