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15
蜀中书法界,但凡提到袁大姐,几乎是尽人皆知。那么,袁大姐到底是谁呢?竟名传遐迩。她就是曾长期担任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的袁碧秀女士。 袁碧秀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年时期,就在父亲袁汉忠先生影响与指导下,喜爱上了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潜移黙化间,渐次习得典章辞赋,写得一手好字,吟诵之功也练成随身之物一般,至今展现于世人眼前,亦颇具殊胜之妙焉。 袁汉忠先生,与余为忘年之交。其一生虽颠沛流离,艰辛倍尝,常困顿于沟壑之间,却能不改书生本色,博贤群书,勤修艺业。心有不平,难以释怀,则寄寓于诗书。 1982年,成都市书法研究会成立,并创建了成都市南虹书法学校。闻此消息,袁汉忠先生喜悦非常,为使爱女更谋深造,以身作则,携女同进书法学校,借此获得专业化的学习。进校后,汉忠先生问道于蜀中名家刘奇晋先生,碧秀则受教于我。学业完成后,父女二人俱取得不俗的成绩,各有建树。一时传为佳话。 汉忠先生为人正直,急公好义,用一腔赤诚,感恩这片天地,常思以所学回报社会。于是与同仁组建了四川省奔腾文学艺术会,以诗文书画服务于大众,有时也邀我同襄盛举。感念其善心、美意,我亦欣然前去,以助其功。因之,二人之间多有往还,交谊遂厚。 1997年,我的第一次个人书法展在四川省美术馆隆重举行。那时,汉忠先生已病危住院,当知道这件事后,却强撑病体,满怀深情地写下一首绝句。其词曰:“二十年前初识君,一枝红杏播早春。今朝结出丰硕果,个个珠玑不染尘。” 在展览开幕式上,由其爱女碧秀书写于素笺之上,以祝贺我个展的园满成功。此情此景,怎不教人感怀!斯人已逝,此诗亦成绝响,至今思之,犹令我唏嘘,不能自已。 慈父寄希望于爱女,翼其诗书传家,完成自己的未竟之业。碧秀也确实未辜负其父的厚望,传承其志、其学并发扬光大之。那时,南虹书校的师生员工,都知道我的班上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学员,其为人大方热情,爽快开朗,且热心公益,经常自觉地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又爱帮助人,所以人缘很好。久而久之,大家都熟悉了这个公众人物,皆呼之曰 袁大姐。 没想到的是,这一类服务性的工作,后来做进了书法家协会,从1994年算起,竟然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二十多年的光和热都倾洒在书法艺术和与它相关的土壤上。 我记得,1994年,成都市政府拨了十万元给市书协作活动经费。那时,书协的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是成都市文联组联部主任程玉书。程玉书先生非常欣赏袁碧秀的为人处世,又了解她在四川省政府机关事务局工作,是一个正直可靠的人,于是郑重地委托碧秀,把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资金管理起来。责任大呵!在程玉书先生是慧眼识人,在碧秀则是勇挑重担,不负所托。就是从这时候起,碧秀开始了为书协的广大会员,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成都市书协成立以来,由于没有编制,也没有正式的工作人员。所以,缺办事的人,缺活动经费,市政府的这笔资金,可是解决了大问题,使日常的工作得以有序有效的开展起来。 1997年,碧秀在单位退休,有了空闲的时间,遂正式去市书协做义工,担负起办公室的事务工作。2005年,我当选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后,书协主席团又聘请她为书协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直到2018年,因年龄与身体健康等原因,从书协退休,离开了自己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魂牵梦梦绕的工作。 俗话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二十多年,对于愿意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付出全部心血的人来说,确实很短,很多想做而尚未来得及做的事情,就永远失之交臂,无缘去做了;但对于碌碌无为,甘愿平庸的人来说,又觉得太长,日子真难混啊!人与时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神奇。 二十多年来,碧秀积极主动参与市书协并协同主席团组织与策划了各种书法活动,如大型展览、慰问部队、进厂矿、去街道社区、送文化下乡,服务于基层,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外交流的联络与组织工作。 2007年9月,碧秀牵线、搭桥,成都与烟台因书法而结缘。市书协由我率团远赴山东,在烟台市美术馆拉开了成都、烟台书法联展的序幕。10月,烟台书协组团回访,两市联展又在成都举行。这期间,接待与双方的笔会、交流,碧秀亦操劳甚多。山东书法的大气豪迈,给成都艺术界吹进了一股雄浑、刚猛的劲风。书界同仁皆以为受益良多。尔后与攀枝花市的书法联展,与陕西西安市的书法联展,俱有碧秀辛勤而操劳的身影。 二十多年来,碧秀为成都市书协的发展、建设,为慈善,为义卖,为抗震救灾,为公益事业,所做甚多。她用自己的满腔热忱,竭尽所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任劳任怨,从无稍懈。以此而言,足见其心胸宽广,此其所以为大。此亦袁大姐尊称之由来。 我与碧秀,因书法而相识,缘于1982年在南虹书法学校的那一场相遇。自茲而后,这一段师生的情谊延续至今已近四十年了。碧秀大我十岁,却尊我为师,因前所述,我亦呼其为袁大姐。 碧秀的书法,启蒙于其父,而专业化的学习,则发轫于南虹书校。我之书法,走碑、帖兼融之路。碧秀书法初也受我影响,有碑版遗意。始学颜鲁公,上溯《张迁碑》,继习巜张猛龙》、《龙门造像》诸品,更取巜爨宝子》之奇古,并进而参之二王一路帖学行草,近年又研修先秦诸家,广采博取,略具个人风貌。论者尝云:清人何子贞碑骨颜面,别饶风趣。我则谓碧秀之书,以汉魏朴质铸其骨,以二王雅逸塑其面,古拙而兼飞动之姿,亦风采独具。 行文至此,不得不提碧秀的又一位老师,苏园先生。苏园老夫子,敦厚长者也。其人思维敏捷,心灵手巧。虽讷于言辞,而胸中却有万千丘壑,自非凡俗可及。以金石篆刻之学名震艺林, 然其书宗秦汉,以碑法为根基,功深而又时赋新意。蜀中书界之标志性人物也。 老夫子只眼特具,见碧秀为可造之才,许其列入门墙,授其篆刻之道。又观其为人真纯、朴质,乃刻“抱朴轩"一印相赠。碧秀感其恩义,遂以“抱朴轩"为斋号。 常言道,字如其人。艺术一途,发自天然,关乎性灵。碧秀的书法,因其所学种种,因其为人处世,因其川妹子的麻辣烫个性,后天的人格锻造,习艺的机遇,汇聚成大气、苍辣,豪放峭抜之势,骤然喷涌毫端。观者览之,惊其陡崖崩岸,雄奇壮丽之姿,难以相信出自女子之手。呜呼,巾帼之不让须眉,于此信然。 自八十年代始,碧秀的书法作品频频参加国际国内的很多重要书法展览,多获奖励。如国际楹联书法展,中日书法展,中韩书法展,全国副省级城市书法邀请展等展览。人物传记收入《中国青年书法家辞典》,也有书法作品刊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古有伏生九十传书,儒家经典得以流传至今。为了书法的传承,除了自己的创作、研究外,碧秀又从事着书法教学工作。三十多年的授徒经历,薪火相传,培养了大量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在,碧秀的孙女丁元又接手于祖母,爱上了古老而又常赋新意的书法。丁元大学毕业后,不满足于现状,又考上了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历经三年苦读,完成了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丁元,一个拥有传统基础,又具备现代知识、现代视野的新一代青年书法家家,即将横空出世。我们期待着。 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秉承着先辈的愿想,薪尽火传,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不绝如缕,至今益呈辉煌。碧秀一家,正是这个历史演进的缩影。《传承集》一书的编辑出版,堪称允当。 著名女词人蔡长宜女史,在辛丑的大年初一,写下巜西江月 袁碧秀》一词,借词这种古调赞誉碧秀。纸短情长,此时此刻,权以该词聊作此文结束之语。 法古书风高雅,扫眉才气雄强。一枝椽笔舞当场,堪的师门榜样。 大姐大家风范,真心真性情肠。有求必应任奔忙,翰墨香孚众望。 舒炯写于德意馨苑北窗灯下 2021年6月1日晚12点零2分 作品欣赏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