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李万峰丨观看高小华超级绘画的一种方式

四川文化网 2023-7-1 09:23 4285人围观 艺术动态

首先要看,如今的艺术究竟处在怎样的虚无之中,而怀抱这时尚甚至富贵的虚无,真的能对个体的存在或这个世界有什么帮助吗?泰半艺术家相信能够有所作为,纷纷拿出漂亮又聪明的图案,虽更多只能为时代的喧嚣增加一些辅 ...

高小华与雷著华合作十年追梦超级绘画。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可能跟很多人一样,我一开始完全不理解高小华为什么要做超级绘画,尤其是非但做了,而且极为看重这一块。
  首先要看,如今的艺术究竟处在怎样的虚无之中,而怀抱这时尚甚至富贵的虚无,真的能对个体的存在或这个世界有什么帮助吗?泰半艺术家相信能够有所作为,纷纷拿出漂亮又聪明的图案,虽更多只能为时代的喧嚣增加一些辅助音节,却仍旧在着力表现着我们的精神困境,揭示问题所在或价值所在,并且相信这不是生产与消费,依然是创造与传播的过程。
  高小华有时候不在其中。他偶尔会透露出自己的傲慢,一种肩负责任的、精英的傲慢,也就是士的精神,但这既不明智也不合时。
  他或许想做一个英雄,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和《赶火车》让他名垂青史,足以让他称作杰出。与同时代别的“英雄”不一样的是,高小华可能一直都处在那样的热情里,宁可永远在明媚的正午逗留,而不甘心滑向喧哗的下午、昏聩的傍晚或繁盛的夜间。

图片2001年-2005年,高小华于重庆大学
主持担纲国家重点文化艺术项目
领衔创作完成了数十幅历史题材油画作品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2009年高小华与雷著华合作完成
《淮海战役》全景画的油画稿(200cm×1500cm)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究其原因,有许多是个人的选择,单从作品外貌而言,亦可以看到一丝线索。从《为什么》开始,高小华的作品历来更多的是从集体而非个体出发,这于如今的时代趣味多少有些不符。即便是“后街”系列,看似走向日常,实则是在悲悯且痛恨地审视自由、烂漫、肮脏、卑劣实则苦难深重的市井,平静地喟叹不可避免彻底陷入庸俗的全部生活。他为什么画了那么多撑黄伞的彝族女性?不免有士大夫的田园牧歌之意。他为什么执迷于画民国时期的文化人物?无非期待卓越的延续。
  于民众,于文化,于国家,高小华皆背负着一种责任,他力图创作的始终都是有启发性的杰作。他自然想过大家或许不再需要受启发,但他也知道自己只能做这样的作品。
  在我们的印象中,理想主义就是明确自我,疏离看似重大实则空泛的事物。或许,恰好与此相反,真正的理想主义是给自己戴上枷锁,逆流而上,直至遭浪花覆灭;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说士。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看待高小华超级绘画的一种方式:一次代价巨大且必将失败的理想主义之旅。唐吉坷德是无意识的,高小华却早知如此。
  2003年-2005年,高小华和他的老搭档雷著华先生创作了400百多平米的半景画《重庆大轰炸》;2009年-2012年,他们又完成了1800多平米的全景画《淮海大战》,此画有百米之长,高度近20米,仅画布便重达6吨,加上固定画布的钢扣件、棕麻绳还有制布涂料和绘画上去的颜料等重约15吨。
  因为是政府出资的公共项目,规定了题材,限定了时间,且有多轮审核,可预料的是有些环节没法按高小华计划的程度完成。如《重庆大轰炸》,更因创作之外林林总总平白耗去了大量的心力,最终实际创作的时间被压缩到半年,以致本应逐步进行的多道工序同时上阵,现场噪音刺耳、粉尘滚滚、毒气弥漫,高小华需要戴着防毒面具才能勉强工作。何苦如此?

图片高小华与雷著华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工作现场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图片《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工作现场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2005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工作现场照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高小华于《重庆大轰炸》半景画绘制现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2005年,爱画画的徐克亲临《重庆
大轰炸》现场听高小华谈半景画创作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彼时,恰好是《赶火车》以创纪录的价格拍出之时,高小华只需在工作室喝着茶,聊着天,没事来两笔,多画一幅油画,就足以挣到比全流程做完整个《重庆大轰炸》更多的收入。要知道随之而来的2006年、2007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第一轮普遍挣大钱的时候,高小华的心思却早已不在或者说从来不在挣钱这件事上。就我个人看来,高小华非但不去塑造自己的市场品牌,其所沉浸的超级绘画反倒损害了他的某种名誉。
  这种选择所悄然更易的艺术家形象,与其当初以极具勇气和正义的才能去反思、记录所塑造的时代精神有些相悖的感觉。高小华却是可以自洽的,很多朋友从他的家庭和军旅的出身来解释这种选择。艺术家所守望的,是其性命的来源之处,于他而言,那样的叙事并非空泛,而是切实的、来自血肉的内容。这可以说得通,但这还不够。
  高小华自己的说法是:“体验了一下米开朗基罗式的劳作。谈不上什么意义,我过了一把瘾。”可以看出,高小华是为绘画而绘画,这却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所谓纯粹,而是让绘画回到一种本真的状态,也即只为内心所执着的内容而进行。也就是说,艺术仍有其目的,同时这个目的与其极限捆绑在一处。对高小华来说,不是要用绘画来侍奉什么或验证某个主张,他好像只是在反复确认历史的虚无不可撼动。

2009-2011年高小华与雷著华合作完成
《淮海战役》全景画(1800cm×10000cm)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图片《淮海战役》全景画绘制现场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当高小华说谈不上什么意义的时候,并非羞于提及(比如内心的壮志与骄傲),而是在指认意义缺失的现状。赶火车是为了什么?打仗是为了什么?存在是为了什么?高小华心中的疑问一以贯之,数十年如是,也从来不需要回答,只需要大家在生活的洪流中得到一口喘息之机的时候,能对徒劳的生命有所关注。
  如果是出于善意,媒体或公众会在高小华的超级绘画里看到悲天悯人的态度,见到对生命如蝼蚁的恒久感慨,这确为观看的一种方法。但这还不够。画家还是在高处。实际上,高小华虽然惯于精英式的启发,在超级绘画中,却彻底将自己算计了进去,跟表现对象、观看对象以及别的参与者一起陷在“泥潭”之中。

图片《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中段局部)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图片《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左段局部)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图片《淮海战役》(局部1)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图片《淮海战役》(局部2)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借由超级绘画,高小华袒露了自己不漂亮也不聪明的无能为力。与其将之视为绘画,不如将之看作行动,高小华在这两场行动中所展现的,是理想的千疮百孔与存在的满目疮痍,一重又一重悲哀逐渐堆砌起来,终究什么都不曾得到。因为艺术家的执着,我们可以在这两件作品中看到点缀其间的许多精彩的局部,但这些精彩,却有浓重的荒谬之感,似乎不恰当也不可能,显得无比脆弱。
  高小华有个“超级赶火车”的创作计划,用超现实主义的方法,让一节又一节的车厢连缀起整个中国的近代、现代、当代史。这个计划已经酝酿筹备了很多年。他希望提供的始终都是一种历史观。他说当初参与超级绘画,正是为了学习这种巨制的方法,同时验证自己能不能做这件事,为“超级赶火车”探路——这个说法无疑是少有的令人满怀期待的事情。
  2023年3月24日
  2023年5月23日改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
(建议横屏观看)


图片高小华、雷著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轰炸》半景画
1000cm×3600cm
2003-2005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淮海战役》全景画

(建议横屏观看)

图片高小华、雷著华
《淮海战役》全景画
1800cm×10000cm
2009-2011年
(高小华美术馆供图)

图片高小华

  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1955年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伤痕美术”及“四川画派”创始人,“超级油画”践行者。作品屡获国内国际重要艺术奖项并为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震惊中外画坛,颠覆既往教化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反思文革、批判现实而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1981年,再以大手笔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赶火车》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21世纪伊始,不断挑战自我与绘画极限,涉足“超级油画”,完成数幅震撼心魄的全景历史图卷。2016年,完成魔幻巨作《周易·占筮》,以视觉艺术诠释了千年中华哲学思想。
  曾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和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四川油画学会会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原作者: 优壹艺术之旅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