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学子以非遗教学 促乡村振兴

四川农业大学学子以非遗教学 促乡村振兴

四川文化网 2023-8-13 13:54 756人围观 校园文化

  四川文化网讯 (通讯员 马晓语)为推动中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以非遗传统文化教学项目推动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2023年8月12日至8月13日间,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笃志小队”大学生社 ...
  四川文化网讯 (通讯员 马晓语)为推动中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以非遗传统文化教学项目推动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2023年8月12日至8月13日间,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笃志小队”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前往重庆市武隆区白马山研学基地开展“培风图南”三下乡研学支教活动。
  浊水沉土 抟泥成器
  “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陶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晚期,原始先民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粘土掺水后可以塑形,成形的粘土经火烧后可以变硬,这种烧制成型的粘土器物不易透水,还可以用来储存农作物,而陶器上用于装饰的纹样和器物造型等也体现着人类原始的审美需求与艺术创造力。
  陶器制作的基本工艺流程为揉泥、各种成型法、修坯、晾坯、施釉、装窑烧制,其中成型、施釉、烧制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在制陶厂,老师先向学员展示了一些精美的陶器,随后带领学员一边讲解一边进行制陶示范:“陶器是一般用黏土烧制而成,质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黄褐色,也有涂上别的颜色或彩色花纹的。”学员们在专业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陶器的起源历史和制作方法。

图为老师向学员演示陶器制作过程

  在简单的学习之后,学员们也纷纷开始尝试自己制陶。摞好的瓷泥在转盘中旋转变化被学员们拉成不同形状的瓷坯,黄泥在一双双巧手中变幻出各种富有灵气的造型,又历经一番打磨雕饰,俨然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茶情雅韵 静品芳茗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相契合,也符合佛、道、儒“内省修行”的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精髓。
  中国人对茶相当熟悉,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以茶为好。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研学基地,学员们先跟随老师一同前去茶园。园内梯田错落,云雾缭绕,茶树牙尖掐着嫩绿,茶叶的芬芳与泥土的清香仿佛都在讲述香茗一年的沉淀。学员们就这样一边漫步茶园,一边从视、听、嗅、味、触、思中切身感受茶的魅力,体验传统茶文化,感悟农耕文化的淳朴。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开始学习冲泡并品茶。“泡茶技术包括三个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冲泡时间。”老师介绍道。学员们一边倾听老师的讲解,一边把轻轻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凑上前细嗅茶叶的芳香,任丝丝幽香冲淡浮尘,沉淀思绪,品味四季蕴味。
  茶艺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茶文化知识的了解过程,更是寻茶之芳香、研茶之文化、采茶之新芽、赏茶之艺术、享劳之成果的过程,于袅袅茶香间,学员们知茶礼、懂茶道、学茶艺,传承和发扬了茶文化。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有重要意义。
  此次教学活动,旨在促进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同时开发创新实践基地,以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系列教学措施,不仅帮助学员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精髓,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通过在乡村地区进行教学活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且为学员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这样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推动中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积极贡献。
原作者: 马晓语 李俊樽/图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