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成都大运村展览中心展陈设计带来的思考:被公共艺术激活的美术馆空间

四川文化网 2023-9-19 12:10 5045人围观 艺术动态

| 去寻找用怎样的方式让雕塑或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有生命力与未来性引子“这十几年来,我想从事艺术的方式是在去寻找用怎样的方式让雕塑或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有生命力与未来性,在雕塑行业里如何带来更多的价值探索。”— ...

| 去寻找用怎样的方式让雕塑或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有生命力与未来性


引子


“这十几年来,我想从事艺术的方式是在去寻找用怎样的方式让雕塑或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有生命力与未来性,在雕塑行业里如何带来更多的价值探索。”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美术馆展陈总设计师张扬楼材



       对于成都大运村展览中心来说,这个意义特殊的空间场域既是“大运会美术馆”也是“大运会博物馆”。张扬楼材接到大运村展览中心展陈总设计的任务时,是一年半以前。作为一个运动赛事的美术馆,其目的是搭建文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服务的观众几乎都是跨专业的代表团及运动员。来美术馆参观的选手(观众)大部分都不太懂中国语言,基于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体现东方艺术,如何表达成都风味,又如何达到国际交流、友好互动的目的,这是张扬楼材考虑得最多的问题。


| 对于一个空间的把握者来说,要打造一个盛放很多美的场域,必须要有组织这些美并重新建构一种“美”的能力


1


       3000平米展馆,四层楼的空间布局,经过缜密慎重的思考、策划,张扬楼材和团队最终在内容上确定了四个方向:美术馆一层为国家级非遗作品展示区。定位为宣传中国-四川-成都——而成都与成都文化的表达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要让他们理解,表达就要更加通俗,当时我们就定位在四川的国家级非遗范围,遴选的作品一定要有代表性和展示意义。”——124件非遗作品,通过良好的视觉观感,成为整个美术馆最亮眼的部分。第二层是摄影作品展示区,90幅摄影作品分别从不同视角展现中国、四川、成都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城市风貌、幸福生活、体育运动之美。第三层为美术厅,主要表达的是绘画作品、雕塑作品两大类。美术展区展示国画、油画、版画及雕塑作品70件,集一众名家之精粹,朱成、谭云等雕塑名家的作品也受邀参展。四层为书法厅,展示71件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美术馆从一个带天井的大厅进入,空间场较大,如何在一个整合的空间里策划一个跨领域、国际化的美术作品交流展区?身为雕塑家的张扬楼材结合自己的专业,用公共艺术的方式来打造整个美术馆空间,让这些艺术作品和观众建立一种平等沟通的、“互给式”的关系:美存在于其自身,甚至是来自一切永恒的唯一“存在”,其后美才为艺术家所体会,后者试图将美的形式放入各种可以处理的材料之中;美学以作品的创造性视角将美予以加强。对于一个空间的把握者来说,要打造一个盛放很多美的场域,必须要有组织这些美并重新建构一种“美”的能力。进入展厅,能感受到这里没有所谓的“反思”与“比较”,而是公共性的真诚传达——张扬楼材在整个展馆里使用了大量的公共艺术来“激活”空间,而不是为了营造某种氛围而纯粹加入装饰性的东西。——他将展厅的元素或展厅的展品元素植入到公共艺术中,让美术馆的成型、美术馆的元素,都来自于这些充满美的展品。比如说非遗展厅,以半张脸谱作为开场设计,引入油纸伞、古建房梁等元素构建一个公共艺术的立体视觉体验,这些元素本身就是非遗作品,将传统文化与艺术空间相互交融。



| 墙上的数字动画“冰墨”,流光溢彩,冷色慢慢变暖,冰块慢慢融化,象征文明之间的隔阂逐渐打破,最后又汇聚融合


       大厅内,张扬楼材构建了一个颇为成功的打卡点:一件名为“文脉”的大型装置作品成为今年大运会美术馆出镜率最高的作品:作品由张扬楼材与澳门大学特聘教授梁蓝波、数字艺术家赵炎修共同创作,前两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梁蓝波结识。交流中,张扬楼材发现梁先生的艺术是将水墨艺术科技化和国际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在国际传播领域也做得非常出色。“他用数字水墨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艺术观念,这个艺术载体是一个符号,很有代表性。所以结合我自己十多年的在公共艺术和雕塑领域的实践经验,我、赵炎修与梁蓝波先生共同创作了一件大厅里的大型装置作品,就是‘文脉’。”


       “文脉”由三部分构成:从天顶垂吊下来的三幅丝绸,代表中国古代的三条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丝绸上用狂草写下关于成都的诸多诗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以对应成都作为南方丝路的起点——成都大运会如同丝路在新时代的起点,把国际交流串联起来。墙上的数字动画“冰墨”,流光溢彩,冷色慢慢变暖,冰块慢慢融化,象征文明之间的隔阂逐渐打破,最后又汇聚融合。下方呈现一个圆盘镜面水波纹不锈钢雕塑,代表天地,也代表成都盆地,天地日月精华,交流融汇。观者站到水波纹镜面上拍照,呈现出绚丽之色。一盏特制的射灯打出光线,光在不锈钢镜面的反射投到墙面上,夕阳西下,从大厅斜前方的窗户透射进来的余晖一并投到墙上,形成水波粼粼的效果:汇聚-结果-辐射-共享,寓意透彻。

| 夕阳西下,从大厅斜前方的窗户透射进来的余晖一并投到墙上,形成水波粼粼的效果:汇聚-结果-辐射-共享,寓意透彻

2


       对空间场域的敏感与把握,让张扬楼材在处理空间与艺术及公共艺术作品的双向关系上游刃有余。他有博物馆展陈策划十多年的经验,在公共艺术、城市雕塑领域也深耕多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提到:艺术交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公众性(流通性),公共艺术有三个特点:地域性,公众性,艺术性。地域性主要表达对空间或场所的驾驭,包括与场所的结合;公众性是参观者在参观作品时产生的代入感,观者参与进来,解读这件作品,这种参与和解读是公众性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样的作品也是公共艺术的一个特点,结合这次大运会美术馆文化交流和大众交流的背景、目的。采用公共艺术的方式与空间产生双向关系,突出公共艺术的一种参与性。


| 央视频对张扬楼材进行专访



       像“文脉”这样能激发观众互动的打卡点在大运会美术馆里还有不少。张扬楼材的思路是通过这种“打卡”,凸显备受大学生欢迎的时尚文化,借用他们的好奇与兴趣,激活年轻的交流。这种交流一定是心的交流,“语义通心”。在空间每一层,类似的作品互动成为现场最热闹的关注区。顶楼的书法厅,安放一支巨大的毛笔,可在墙上书写。这些运动员进入书法厅时,大毛笔就映入眼帘,视觉冲击之外,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独特的书写工具加深他们的印象;观展时,观者首先就有一种独特的代入感——这种情感的转向从“代入”变为“感知”。


| 张扬楼材在大运会美术馆摄影作品展厅


| 在影像与观者的互动过程中,让他们记住成都的茶文化、慢生活的状态,感受到成都味道


       二楼,同样以公共艺术的设置引人入胜:成都的老茶馆以“二维半方式”来做,还特制一把椅子,观者坐上去就与画面背后的雕塑形成互动。众多运动员很喜欢在这样的作品前拍照。这整体的布局是在摄影作品里面安排的,摄影区域共分三个区:体育运动,成都市井文化、城市风貌,四川的名胜古迹。体育运动部分与观者形成情感上的靠近,成都市井文化部分吸引他们参与,名胜古迹部分则可以完成他们的成都旅行向往……在影像与观者的互动过程中,让他们记住成都的茶文化、慢生活的状态,感受到成都味道。


       大运会美术馆自7月22日开村以来,整体反响良好。参观的运动员将这里作为钟情的赛后休闲区域,来这里打卡拍照成为大运村的“必选项目”。全世界的大运会媒体记者更是喜欢在这里采访明星运动员,在这里总能“出片”——来美术馆参观的大运会、亚运会官员、专家们则认为在有限的成本里,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项目。大运会美术馆的成功归功于整个空间表达特点突出,寓意鲜明。结合张扬楼材作为一个跨专业、跨学科背景的学者型艺术家,在处理公共空间时用到很多通读性的方式——对“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解读,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来构建整个空间。这样就搭建起了空间与观者、参与者的桥梁。既有趣味,又有看点。



| 搭建起了空间与观者、参与者的桥梁

3


       “理想的美”,必须从本性的范畴中脱离出来,正如在偶然性和普遍性所特有的外在性中加以纯净化,只为了保留适合于其精神内涵的事物。它被召唤,从有限的生命中获得自由,进入到某种“神秘而静穆的美的国度”(席勒)——仍是这个目的地,即便还是以雕塑的基本方式,那个等待中的浪漫复归,美,在其自身,开始自我实现。


       张扬楼材的雕塑创作,是从四川美院毕业后开始的。他一直想做人与自然的探索,关于浪漫主义、自然美学的探索和尝试。该系列主要通过人物女体和植物元素的组合,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表达青春的力量及自然的美妙,这也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 学习强国采访张扬楼材


       创作自有其法。对于张扬楼材来说,这一系列的每件作品,都会在创作前寻找创作的人物对象。研究比对后,在自然中寻找与这个人物性格较为契合的植物元素进行动态表达,包括其头发及姿态等,他试图努力拓展创作者及观者体验世界的方式,拒绝限定在其处所和其自身存有里的每一个事物:让风景“浸润”在身体里,身体与周遭的自然融为一体——他主要采用的是两种材料,一种是木头(木头天生具备的亲切感,让其在表达人物时会与人的精神气息相统一;浅木色也会显得更轻盈,更舒心);另一种是选用青铜,他的作品往往比较纤细,特别是在一些支点上(比如人物形象的手、手指、脚等,一些人物的脚还都是踮起来的),表达青春的自由和凌空感,体现动势与飘逸。


       在人与自然的系列里,张扬楼材汲取古希腊雕塑的营养。后者在探索“线”与“体”的关系中做到了极致。“自然中的线与体的构建非常打动我,自然中的东西都是曲线和体积的构成,来自于自然,同时也符合古典主义美学的特征。所以在我的作品里很注重曲线与体积的对比感。” 他迷恋席勒的绘画与速写,欣赏古典主义的表达——特别是古典中穿插写意精神,令人想象的空间极大。他也追捧威尼斯画派创始人乔凡尼·贝利尼,欣赏贝利尼对建筑空间的表达及雕塑在空间与建筑中的运用方式。他对综合学科的驾驭能力令人侧目,可能在古典主义时期,那些艺术大师都极具综合才能,知识储备丰富,既有超凡的绘画能力,也有景观建构的能力,还有雕塑空间的能力……“我认为雕塑家除了做自己的纵深研究以外,还应该有一个宽度的研究,这会给自己的专业带来新的可能、新的营养。更有利于本专业的健康发展,有更好的视角去观察我们与这个社会、与社会各个专业之间的连带关系。”


       而这样的创作渊源和表达方式正好与大运会的办赛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契合,所以这个系列的作品也被选出放置在大运会美术馆的建筑前面作为一个代表。同时这里也有一个巧妙的含义:此次大运会重点表达的是中国-四川-成都的人文理念特征与内容,而这个作品给予了高度的在地性。整个美术馆欲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来打通专业的艺术品与国际运动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展场设置了较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且以在地性创作为主,特色鲜明,引人关注。


| 让风景“浸润”在身体里,身体与周遭的自然融为一体


4


       作为一个雕塑家,他一直在探求,如何基于雕塑专业方向去拓展与雕塑有可能产生关联的学科。他首先想到的是公共艺术,作为有着十多年公共艺术项目经验的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公共艺术更多将雕塑与这个社会产生关联,使雕塑的形式、材料多元化,让雕塑艺术有了更多营养去跟这个社会产生关联。第二是景观,张扬楼材在研究生(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和博士(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期间都是以景观建筑为研究方向,欲从这两个维度深层体知雕塑生长的土壤,拓展多维度结合的可能性和融合性。这些年来的探索创作实践,已反复验证张扬从交叉学科研究与应用上的助力成果。这既是对他雕塑学创作与研究的有效延展,更带来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思路。2005年,他曾参与北京奥运会森林公园项目的整体策划与实施,这对他今次策划成都大运会美术馆项目有较大帮助,他对公共性与空间把握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后又在省内外完成十多座主题博物馆的策划与展陈设计工作,以故事化、可视化、沉浸式的方式创新布局现代博物馆的公共性传达。


       在张扬楼材看来,雕塑的场景应用决定了雕塑行业在这个新时代下的生存方式。雕塑,如今与“非遗”有着些许类似的境遇,路子好像越来越窄,艺术家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在这个社会产业链里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末端,有的雕塑家甚至开始走向了一个“加工者”的角色。雕塑与公共艺术、景观建筑等方向的深度融合,一直是他探索的路子。艺术创作的体系涵盖多个方向,可以做语言方面的本体研究,也可以作为社会的重要沟通方式来研究。公共艺术在某种程度来说是雕塑艺术的社会化过程,或者说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过程,这也是当下这个时代的特征。早些年张扬楼材大力做了架上雕塑的大众化推广研究,伴随着他的“人与自然”系列,其实也是研究社会公众对美学的一个共识:“当下和我一样搞雕塑专业的艺术家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服务于社会,而不仅仅是表达个体的创作思想,真正让自己的作品和能量落实到社会(公众)中去。通过分享自己的艺术,陪伴公众审美情绪的提高,而不是纯粹的一个自我表达。”


       “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成都,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更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去年成都更是入选2022“一带一路”建设案例。张扬楼材在大运会美术馆的策展与设计,将空间维度介入时间维度,以新的时代特色呼应这漫漫2300年的建城史。无论是其个人作品还是作为整体美术馆这样一件“大作品”,他的创作兼具创新性与互动性、公共性,让参与者成为体验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在公共性的互动过程中真正被中国文化沁润。


| 让参与者成为体验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在公共性的互动过程中真正被中国文化沁润
原作者: 谢礼恒 来自: 雕塑头条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