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天府文化》| 川西林盘 — 蜀风画卷的山水之道

八禾 2023-9-28 21:44 3524人围观 文化资讯

“川西林盘最动人之处,在于对环境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按照人的审美,利用自然营造’第二自然’,又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近日,《天府文化》杂志2023年9月刊以《山水之间, ...
  “川西林盘最动人之处,在于对环境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按照人的审美,利用自然营造’第二自然’,又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近日,《天府文化》杂志2023年9月刊以《山水之间,水墨之道》为专题,刊载报道了“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刘卫兵先生与川西林盘的缘起和其对川西林盘的独到见解,并对近年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林盘新作,从蜀地文化叙事的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刘卫兵的马椅子工坊、袁烽的崇州竹里、庄子玉的林盘行馆、汤桦的天府之檐、刘艺的天府美术馆、潘友才的崇州卧云台。


川西林盘
蜀风画卷的山水之道

  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川西林盘,是蜀地特有的文化符号。翠竹高林掩映之间,数户农家比邻聚居,河溪水渠交错纵横,耕田层层环绕四周,川西林盘将水、院、竹林、耕地、人有机融合,呈现出文化、生物、建筑的多元。这种散布于水系密布的田野中,如“绿岛"般的古蜀人居聚落,是世界上稀有的乡愁文化载体。“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川西林盘蕴含着蜀人独有的生存方式、生命形态与生存向度。
  “传统水墨山水画展现的并不是纯粹的山水,而是运用‘搬山之术'对自然山水格局进行理想化的改动,经过心灵的孕育升华,再创“‘第二自然'。古人云‘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正是通过山水关照天地,达到一种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美学理想。"在建筑师刘卫兵看来,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传统村落的一个建筑方言,与之内在审美精神一脉呼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川西林盘最动人之处,在于对环境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按照人的审美,利用自然营造’第二自然’,又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刘卫兵     马椅子工坊

  从小临帖习画,“师造化”的艺术创作思想深植于刘卫兵心中,他将对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敬畏,熔铸在当代林盘山水建筑的实践之中。在青城山脚下的古村落林盘中,坐落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马椅子工坊。曾经低矮、潮湿、缺乏舒适性的非遗工坊经刘卫兵改造后,由料坊、工坊和茶坊三座不同造型的竹建筑构成。建筑全部采用当地竹子进行翻新搭建,由村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全手工榫卯制作,回应了本土的文化性,也体现着可持续的生态理念。不对称且倾斜的长长的屋面,被以竹竿建构的三角形丰富了起来。光通过表皮半透的聚酯片洒进大小不同却又通透的室内,斑驳的竹影缓缓拂过,水墨画般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刘卫兵    马椅子工坊

  刘卫兵将古蜀先民“竹骨泥墙”的建筑智慧与当代人文建筑设计观念融合,通过结合当地气候、空气、光线和水影营造出舒适的微气候。俯瞰更新后的工坊,犹如蜀地金色蚕茧,暗喻古史传说中蜀族始祖蚕丛。在距工坊10多米的林间空地,以竹为传统条屏构筑的茶铺,以极简之态融于林盘之中,是人们劳作之余喝茶解渴、摆龙门阵的好去处。山中流出的清气在工坊中自由穿行,市民在此参观、体验竹艺,感受人居与自然的和谐之态,细品川西林盘“天人合-”的独特生活情韵。
  设计不是仿造,也不是刻意创新出奇,而是在传统营造中提取合乎当下的逻辑和创新因子。在成都南溪遥林盘更新设计中,刘卫兵保留了原建筑场址和典型凹形结构的单层农家院坝布局,使用ES生态建筑分析软件,创造了“林盘+科技+人文"的模式。行走其中,重组的建筑空间构建出此起彼伏的节奏,仿佛在与远处山林对话。屋面加设的穿斗木结构的檐廊空间、露台和园林式漏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光和通风,是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表达。当阳光穿透林盘,春风回到林盘,道法自然的理想在此完美演绎。

⊙刘卫兵   南溪遥

  位于崇州道明镇的竹里,则如一座睡卧竹林的山水建筑,把川西林盘的精华尽收于左右。内向折叠的圆形小青瓦房,与翠竹、绿树、田园、山水相得益彰。“无限(∞)形”屋顶下,水景与山景之于两个中庭天井,营造出水墨山水的深邃画意。走入其中,更有曲径通幽之感,回应了陆游诗中“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的意境。竹林、鸟鸣、古琴、沉香等营造出的诗意场景,让人如同穿梭于远古与现代、自然与文化之间,仿佛与王维“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建筑作为人用空间与自然、山水对话的器物,呈现出与自然同呼吸的动人韵致。
  当下的川西林盘建筑,以当代写意语汇唤醒成都本土建筑传统,呈现道家的无形、东方写意的自然,形成了蜀地独特的山水建筑图景与审美精神表达。是令含人对川西林盘这一精神原乡的依恋,也是地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袁烽   道明竹里

从空间到审美
建筑的山水叙事

  沿着“城市绿心"龙泉山蜿蜒向上,座高空餐厅似“长”在了天然林顶。看上去既东方又现代的龙泉山镜高空平台,或卷曲,或隆起,以一种流动的姿态回应着山体的变化。“西方画里面的山都是非常坚实的,具有凝固感。但以东方的视角,山脉历经亿万年的时空变迁,永恒性会被流动性所代替,如水如云,起伏而变化莫测。"设计师庄子玉将他对“山”的解读注入在龙泉山镜高空平台之中。建筑如行云流水般匍匐在山间,以消融的、景观的状态从自然地貌里生发出来,在人工与自然的显隐之间泼洒出山水自由、虚实相交的墨彩交辉意境。
  人们说画水之道的妙处极为有趣,如吴道子画大同殿壁上的江水,“终夜有声”;许道宁画水,使一轴山水画图“终年潮湿”。龙泉山镜高空平台则通过山水空间营造,表现了这种“通感”。自入口穿入屋檐之下,脚下接连天色的无边水池,将山脉、城市、天光、云影、花草尽收其中,建筑与自然交相辉映,一场纳“天地无尽之景”的通感之旅由此打开,可抚琴观月,畅想千年。
  建筑在流动的过程中围合出诸多庭院,也创造出不同的对景关系,有些俯瞰城市,有些回望山体,画中有景,景中藏画。入口左侧独立的茶室贴近山脉,幽静的山中景观将人自然包裹。从茶室旁的台阶缓步下行,踏过水面上的汀步进入餐厅,视野豁然开阔。而立于山水之间的观景平台,则有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清朗。建筑以丰富的空间层次营造,再现水墨山水画中“深远、平远、高远”的空间意蕴。置身其中,无论缓步徐行、局部驻足,抑或俯仰观察、蓦然回首,都能体会于画中游的悠然意境。

⊙庄子玉   龙泉山镜高空平台

  水墨山水画善用散点透视,不受一时一地的“眼中所见"”限制,而是山形步移,入画而游,王维言“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即是此理。将散点透视、步移景异等东方审美传统进行建筑语言的当代转译,也是庄子玉一以贯之的山水叙事探索。
  成都林盘行馆,绿树其间,水系环绕。在设计中,庄子玉将川西林盘中“屋+院”“屋+树”“屋+田”屋+檐”“屋+水”等几种原型组合方式,与水墨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相结合。于是,建筑本体变为山水画中的“画卷,不同的空间类型变为山水画中的“风景,屋、檐、田、水、树以及人,都变成了这幅长卷中流动的元素,呈现了多重空间叙事的可能性。面向西岭雪山出挑的展厅,面向稻田景观展开的客房,面向街面展开的入口庭院,面向内庭院形成的内檐游廊与活动大台阶,不同空间与景观穿插交互,让置身其中的观者如在三维山水画卷中,获得一种无边界性、极富流动感的体验方式。步移景异间,故事与生活徐徐展开。

⊙庄子玉   林盘行馆

  “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共水色交光。" 王维以一阙《山水诀》写尽中国山水之风雅。师法自然的无漏秋山,则让诗人笔下淡雅旷远、清恬自得的意境有了更真切的质感。这间与千年古刹光严禅院相生的山水建筑,由寺庙闲置的老茶室改造而成。主理人唐心一在设计时没有变动老茶室的主要结构,只把坍塌的部分重建。新茶室主色调由红色变成了黑和深棕,被千年深山紧实包裹,如生长在自然中,自有一份“结庐幽境,坐看云起”的禅意流淌,这是一种与山水和谐共生的相宜与妥帖。
  无漏,在佛语中,意为把所有烦恼、欲望都舍去了,无可再漏。“这是一种圆满的状态”,唐心一说,“山中何事,廊下听雨,春水煎茶,就是一种圆满。"有一次客人未至,她坐在两面临窗的位置,茶泡好了,香气缭绕,山里忽然起了云雾,“把窗开了一个缝让水汽顺着风钻进来,那味道好闻极了,裹着山和古木的冷清滋味,让人通体清透。"人与虫鱼鸟兽生活在千年的山色里,人在此品茗、读书、弹琴,抑或作画,沉浸于山林的四时变幻,细水长流。一呼一吸间,曾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传统与现代
无界又无垠

  成都秦皇湖畔,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以“天、府之檐”飘逸灵动的姿态与湖光水色融为一体。建筑长达430米的前厅木结构檐廊,以唐代斗拱型制为蓝本,一展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立于檐下,交织着绿意的城市风景映入眼帘,抬头往上看,层叠繁复、古韵十足的木梁形成独特的装饰,传达出一种古今交融的建筑尺度。水平延伸的、超尺度的、开放渗透的檐廊空间,成为传统川西民居的现代演绎:人们在檐下摆龙门阵,享受慢节奏的休闲生活。这个将地域性与国际性巧妙融合的公共场所,也成为人们感知历史纵深和场所精神的空间。
  檐廊借景引气,秦皇湖化为水景,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以引入川西林盘、锦江水韵、成都院子、成都坝子等地理人文风光意境,建成汇聚巴蜀文化的“中国古风”景观系统,经由“晕、隐、显、掩、映”五个视点透视全景,中国传统山水长卷的序列关系在此一- 展开:初看场地形成山水印象的“晕”,欲放先收可见些微轮廓的“隐”,豁然开朗一览山水城整体画卷的“显”,离开天府国际会议中心转折蓄势的“掩”,以及最后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映”。在“大开大合”的场景中,一座具有公园城市独特风韵的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显现。

⊙汤桦   天府之檐

  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山水风韵也在天府艺术公园得以呈现出当代表达。在迎桂湖旁,两座遥相呼应的场馆造型别致。天府美术馆形如一朵巨大的芙蓉花,白色房檐蜿蜒下垂,柔美的曲线倒映在湖面,颇有“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之趣。与它隔湖相望的是当代艺术馆,屋顶形态起伏如山峦叠嶂,飘浮于云间,生动地复刻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意境。市民可在开放的草坡屋面上看湖、放风筝、晒太阳,或一览公园盛景,或享受艺术的美学浸润。一花一山,与天府艺术公园内步移景异的园林景观同构,实现了艺术与自然的共生。设计两馆的总设计师刘艺介绍说,这种大规模的公园和美术馆相融的建筑,全国都鲜见。正是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一个单纯的艺术作品展示空间亦具有可行、可望、可游之妙趣。行走公园之中,宛如游走于巴蜀山水之间,白鹭悠游湖上。天府美术馆如“出水芙蓉”,当代艺术馆则如连绵群山,一幅现代版《蜀川胜概图》跃然眼前,人入园中,犹入画中。

⊙刘艺  天府美术馆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山水建筑也为新兴生活方式提供文化场域,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位于崇州龙门山的卧云台,从大熊猫栖居的竹林、无处不在的云层和冰川漂砾中提炼建筑意象,从所处的土地生根发芽,并参与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建筑底层整体架空,白色的“竹林”由地面生长至穹顶,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多功能场所,就像乡土记忆中“村口的大树”,人们缓摇蒲扇,漫说故事,这方社区文化共享的小天地涌动着最真实的烟火气息。
  夜幕降临,建筑底部的巨大穹顶变成了一个诗意的星辰宇宙,艺术展、户外音乐会、集市等不时上演,为乡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化里的山水’并不仅仅是‘风景',而是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精神家园。"在卧云台设计师潘友才看来,如何让建筑与周边山水融合对话,究其根本,是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当地人一方承载情感的场所,构筑同本土山水一致的场所精神。卧云台通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文创体验等为乡村输入“新文化”,人们在此回归自然,回归传统,也展望未来。

⊙潘友才   崇州卧云台

  山水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仅将山水精神赋予当代表达,展现出无界、无垠的可能性,也是天府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节选自《天府文化》2023年9月刊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