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2
●刘斌夫新著《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节选 三国蜀汉凤雏军师庞统究竟战死在何处?这好似一场历史悬案。此处当以详尽解之。 荆州襄阳名士、“耳闻百人言,眼观十行书”的旷世奇才、蜀汉智勇双全的“凤雏军师”庞统(公元178年~213年)战死之地,正版史书、文学作品和民间野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西晋史学家陈寿(公元233~297年)《三国志·蜀志》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按此说法,似乎庞统战死在雒城(即今四川广汉)? 陈寿是蜀国巴西安汉(即今四川南充)人,出身于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在蜀汉时,陈寿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职。公元280年,晋灭东吴,时年48岁的陈寿开始撰写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完成这部巨著。《三国志》由440名三国历史人物传记组成,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中国由三国鼎立复归统一的近百年间的历史全貌。就其背景,陈寿应当是三国后期蜀汉史实的亲历者,甚至很可能到庞统战死的现场实地考察过。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约公元1330年~约1400年)在其代表作《三国演义》中,生动演绎庞统战死“绵竹关”。那么,按此描述,庞统难道战死在今绵竹? 罗贯中是山西并州(即今太原)人,几乎不可能亲自到过庞统战死的现场,况且又是小说,难免有文学夸张和虚构。不过,小说《三国演义》六十三回、六十四回依次所描写的庞统“出兵未捷身先死”和诸葛亮设计“金雁桥头捉张任”,甚而包括后来三国蜀汉末期诸葛瞻“父子血战绵竹关”,场面是那么的壮烈、惊险而逼真,比之史书《三国志》要详尽得多。 但是,无论在而今广汉还是绵竹,都找不到完整的庞统战死遗迹。虽然在今广汉(古雒城)也有传说中金雁桥,却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场景方位不太吻合。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豫州牧刘备赤壁之战后,由荆州溯江而上,进入益州。 刘备旗下“卧龙”、“凤雏”二军师文韬武略首屈一指,“得一则可得天下”。此时,卧龙军师诸葛亮与大将军张飞诸将在荆州据守,凤雏军师庞统紧随主公刘备(字玄德)征战西蜀。 此前,刘备受益州牧刘璋之托,先率军北攻汉中张鲁;后至葭萌关(今广元昭化镇附近),即听从凤雏军师庞统及随军将士献计,挥师向南欲攻刘璋,驻扎涪城(绵阳)富乐山,意图相机一举攻破绵竹关(白马关),继而进取雒城,占领成都,以冀早日造就“三国鼎立”之局面。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炎夏古历七月初七,刘备以庞统为军师,领兵直取西川,兵临雒城前哨绵竹关(白马关)前。主公刘备坐骑是一匹高大的白骏马名叫“的卢”,在军阵前头英姿勃发,十分威武。为什么高举“兴复汉室”大旗的玄德公刘备要骑白马呢?因为传说当年汉高祖刘邦曾骑一匹英俊高大的白骏马沿着金牛道从白马关飞驰而过,扶摇直上白云蓝天。忠勇尽职、求胜心切的军师庞统主动请缨担任正面强攻主将。刘备感佩不已,在“换马沟”将自己的坐骑高大白骏马“的卢”换下了庞统的瘦弱矮小胭脂劣马。 益州牧刘璋派其子刘循率领王贵、张任、吴懿等6名辅将,统领千军于白马关前拒敌。张任出身贫寒,极富胆略,率军埋伏在白马关前落凤坡小路草丛中,但见白马飞骑自下而上,误以为是刘备,当即乱箭齐发,射杀军师庞统,并将刘备大军赶回涪城富乐山行营。 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荆州,诸葛亮大哭唏嘘不止。张飞惊异不解,忙问军师何故。 诸葛亮叹之:“昨夜我梦见长庚星陨落,主公进攻西川白马关,首战失利,主动充当急先锋的凤雏军师庞统必有大难矣!” 果不其然。 同年秋,诸葛亮与张飞领军,水陆并进,直扑益州,增援刘备,会师涪城,再临白马关前。几经交战,刘璋守将吴懿被赵云活捉,守将吴兰、雷同带兵投降。悍将张任自幼曾拜襄阳籍名将童渊为师,学得“百鸟朝凤枪”绝招,以能征善战名扬蜀中,但有勇无谋。此刻,张任、卓鹰一前一后各率一队人马出城退敌,与刘备军死战。一时烟尘四起,双方胶着,打得胜负难分。 纹江秋水满涨,波涛涌流。两岸蒹葭苍苍,芦花丛丛,摇曳于瑟瑟秋风中。 诸葛亮定计,令勇冠三军的赵云且战且退,而自己以军师身份带一队“残兵”过纹江河上金雁桥西南来迎战。张任哪会将仙风道骨的诸葛亮和眉清目秀的赵云放在眼里。身长八尺的英俊名将赵云,曾拜晚年的童渊为师,与张任师出同门而为后学,亦将“百鸟朝凤枪”学得出神入化。 此时,但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若无其事地坐在四轮牛拉车上,不紧不慢地对来势汹汹、一脸骄狂的大将张任高声喊话:“一代枭雄曹操凭藉百万之众,但凡一闻听本人诸葛孔明之鼎鼎威名,也立马望风而逃;今天你算啥鸟人,竟敢逞匹夫之勇,还不赶快下马来投降?”张任看见孔明弱军阵容不齐,就在马上威风凛凛地挺身冷笑一声答道:“哼!人说诸葛亮用兵如神,原来有名无实,不过如此而已!”说完把枪一招,其手下大小军校兵丁黑云压城一般齐杀过来。诸葛亮立刻丢弃了四轮牛车,跃身上马,退走过桥,将心急火燎、急功求胜的张任引诱至纹江对岸金雁桥东北。 张任挥枪打马急从背后追赶开初且战且退、接着落荒而逃的军师诸葛亮,过了金雁桥,只见玄德军在左,严颜军在右,似从地下冒出来的两路大军向张任冲杀过来,方知中计,大势不妙,急欲退兵桥西南。诸葛亮即令赵云火速拆去金雁桥,断了张任退路。骁将魏延、老将黄忠各领军千人,早已埋伏于金雁桥桥东的一大片芦苇荡中,伏兵长枪刺人,短刀砍马腿,杀得张任兵将大败。张任仓皇败走东北岸山坡小路,失足于芦苇荡淤泥里。此刻挥兵杀来的猛将张飞挑起丈八蛇矛一阵乱戳乱刺,直杀得张任遍体鳞伤。苟延残喘的张任终被气吞如虎的张飞生擒于芦苇丛中。 蜀道要塞罗江白马关,乃中原入蜀五关葭萌关(天雄关-牛头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之末(入蜀五关,一说:棋盘关、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白马关)最后一关。破此关后,一马平川,势若破竹,绵竹、雒城无险可守,成都垂手可得。 次年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战败投降,刘备入主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偏安一隅。 龙泉山脉大霍山“白马关”,在今罗江县境,位于县城西南面约5公里,与绵竹故城旧址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交界处。古金雁桥在今罗江县城北面纹江上横跨西南东北两岸。在今罗江,完全可以复原北方入蜀最后一关三国(蜀汉)这几次大战的时间空间所有场景。 白马关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言的“绵竹关”。 此前,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平定巴蜀,汉承秦制,仍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郡割蜀郡之地,于“扼控三巴,益州矜领”的梓潼神乡(又作乘乡、绳乡)置广汉郡,史称“分巴割蜀以置广汉”。 《汉书·地理志》载:广汉郡辖梓潼(郡治)、雒县(县治在今广汉市)、新都、绵竹(古县治在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什邡、白水(县治在今青川县白水坝)、葭萌(县治在今广元市昭化镇)、涪县(县治在今绵阳市区,其管辖范围南至今罗江县域以黄许以北为界)、广汉(县治在今遂宁市射洪县柳树坝)、郪县(县治在今三台县南鲁班湖一带)、阴平道(今甘肃文县)、甸氐道(南坪,今九寨沟)、刚氐道(今平武)等十三县、道。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初平中(公元190年至193年间),益州牧刘焉自绵竹移雒城县城,筑阙门。”此处《华阳国志·蜀志》记述可能有误。另据史料,东汉初年,大省级府治益州刺史部迁至雒城(今广汉)。原广汉郡治在梓潼。东汉末期、三国初年,雒城尚无“广汉”之名。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于雒县置汉州,雒县为州治。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废雒县,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1913年,雒县、汉州正式改称广汉县。 汉末庞统战死时,也还未设罗江县,当时更没有罗江城,还只有属涪县辖地潺亭的万安驿。白马关(时称“绵竹关”或“鹿头关”)雄踞于当时的绵竹县与雒县、涪县三县交界处,在“绵竹故城”北面、涪县潺亭万安驿南端,故《三国演义》称之为“绵竹关”。 近年考古发现“绵竹故城”规模庞大,盖因古绵竹辖地广阔,城邑历史悠久。而且,东汉灵帝中平年间(公元184年~189年)益州刺史部迁至绵竹(即今德阳旌阳区黄许镇)。至东汉末献帝兴平年间(公元194年~195年)大省级行政区益州刺史部迁回成都。川西名城重镇绵竹“小成都”由此得名。 自东汉起,江油小溪坝、遂宁龙凤场(今龙凤古镇)曾先后以德阳之名短暂设县。西晋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许逊任旌阳县令,因其能点石成金、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县为德阳县。原来的旌阳县也不是现在的德阳市区,而在今遂宁市一带。东晋时,绵竹县城从黄许镇一带迁址于而今的绵竹市区。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其时绵竹故城(即今黄许镇)归属德阳县管辖。后来的德阳县城称作旌阳镇。1996年末获批并宣布从德阳市中区析分恢复罗江县(但是,原属罗江县辖地,今属德阳市旌阳区的通江镇和今属绵阳市安县的玉泉、宝林两镇,并未复归罗江县旧治,而致安县、罗江李调元故里之争悬而未决,实则李调元故里全属罗江县旧治无疑),德阳市中区改称旌阳区。今罗江县即将升格为德阳市罗江区。 图:罗江太平廊桥 邑人崇文尚武、县治几度兴废的罗江,曾名万安、潺亭。西晋曾设万安县,但县治在梓潼水尾万安故城。晋末战乱,迁移梓潼郡万安县治于潺亭(即今罗江县城附近)。南北朝时改万安为潺亭县。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复名万安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罗江县,宋元继之。明末清初四川战乱,罗江“生民凋瘵、邑几为墟,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裁归德阳”(清嘉庆《罗江县志》沈潜《原序》)。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县。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涪江大水,绵州城毁坏,四川总督阿尔泰上奏朝廷,迁徙州治于罗江。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罗江“应试生员达二千五六百人”(清嘉庆《罗江县志·公署》)。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川督勒保因平息白莲教事端,奏迁绵州归于旧州涪城(即今绵阳市区)。此间罗江县城兼作绵州府治33年。 1959年罗江合并入德阳。1997年初德阳正式分治,复设罗江县。 曾几何时,绵竹关改称为鹿头关。唐末五代十国始,蜀王王建(公元847~918年7月11日),于公元907年趁朱全忠长安篡权之乱而在成都独建大蜀政权,在绵远河畔设立关隘,根据汉高祖骑白马路过此地和庞统与刘备在山下互换坐骑之史实,将史称“绵竹关”、“鹿头关”的关隘,正式定名为“白马关”。 庞统战死在罗江,距当时雒县而今广汉还有数十公里远。 时人陈寿所撰《三国志》所谓“进围雒县”,是惜墨如金地概说刘备听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凤雏军师庞统所拟之计,与卧龙军师诸葛亮攻取罗江西南面的绵竹关(白马关)后,率军马不停蹄“进”而南下,包“围”雒城;并非直接从涪城进攻雒县。千年之后远在千里之外从未来过蜀地的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罗贯中所创《三国演义》,误以“进围”为“进攻”,把罗江金雁桥放到几十里外的古雒城今广汉去了。后人以讹传讹,把古雒城今广汉的好几道桥,都称为“金雁桥”。 根据《三国演义》故事所设计筑造的广汉“老金雁桥”,是一座有十三墩的木桥。每墩之间用巨木相接作跨梁,梁上铺木板,整座桥为廊房式构造。廊桥屋瓦全部采用桐油石灰凝盖。桥两头各有一座非常气派的牌坊,牌坊上书写“金雁”三个红底金字。整座桥为二十八座通心,称为“二十八节蜈蚣”。廊桥屋顶上建有“彩云捧日”宝顶,红日两边各有一只金色飞雁。 罗江老金雁桥、新金雁桥至今犹存。桥东北岸北寺梁子,古名“云盖山”。 图:罗江金雁桥 云盖山坡有张任墓。活捉张任时,刘备爱才而劝降。张任不从,即被杀之。刘备感其忠烈,嘱咐属下厚葬张任。张任头颅当即被埋于(今罗江)金雁桥东的云盖山上;躯体被拖走后不久,掩埋在雒城郊外(今广汉)。 雒城张任墓原址在今广汉市北外乡桅杆村(北区公园),距金雁湖公园约北半里许。撰于清代的《汉州志》记载:“任不屈死,葬废雒县西北,后人奉以为土主,祠宇今存。”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知州德勋立碑,碑文镌刻隶书“汉将军张公任之墓”。原墓园较大,古木参天。1954年土改时被挖掉部分封土,并出土刻有“元康六年八月造”的年号砖,确证公元296年(西晋元康六年)时,曾为张任墓营造过墓园。广汉张任墓至今仍存,封土高约2米,但墓碑已于早年散失。张任墓作为三国文化遗迹之一,于1990年7月公布为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以示纪念。 话说回来。大霍山鹿头关(白马关)北侧鹿峰坡(落凤坡),金牛古驿道庞统落马喋血处,有庞统“血坟”,一株弯曲瘦削的柏树孤零零地摇曳在风中。 山顶白马关头,有汉昭烈帝刘备为纪念庞统并追谥为“庞靖侯”而建的祠墓。庞靖侯祠为三进四合石木结构的祠院,前院内两株参天巨柏,传说为张飞手植;中庭设“龙凤二师殿”和“栖凤殿”,供奉汉昭烈帝刘备和龙凤二军师诸葛亮、庞统彩塑雕像;后院有供奉刘备坐骑白马“的卢”、庞统坐骑胭脂瘦马彩塑雕像的“二马亭”和庞统“衣冠冢”。 庞靖侯祠外山脊上,方圆几十里无论从哪个方位角度都能看见一大片柏树方阵,浓荫如墨,传说是蜀汉官兵所栽、精魂所化。古柏方阵不远处有一高台,传说是刘备、诸葛亮率军攻克此关后,命张飞大将军为前敌总指挥,以气吞山河之粗嗓宏声,向全体将士发布“取雒城、占成都”战前动员令的“点将台”,传说原有石锣石鼓可敲得铿锵山响;点将台下,苍山如海,峰峦浪涌,松涛阵阵,旌旗猎猎,仿佛千军奔突,听得见万马嘶吼;坡下密林中,有诸葛亮布设的倒湾“旱八阵图”,神秘莫测。整个山关,一派波谲云诡的古战场景象。 前些年,年逾八十的老道人罗道林,玄衣长须,仙风道骨,每天在白马关庞统祠墓前,敲击“道筒”(竹琴),长声吆吆地咏唱: 太阳吔出来哟往下梭啰, 庞统吔战死在落凤坡哟, 刘备呃哭得吔肝肠断啰嗬, 万里吔江山哟靠哪个呵嗬嗬…… 唱得万鸟哭和,松柏垂枝,山谷悲鸣,溪流呜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如果没有凤雏军师庞统身先士卒强攻失利,就难有卧龙军师诸葛亮总结教训智取成功。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身。白马关不愧为历史的忠诚见证者,载记着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忠肝义胆的盖世英豪之壮怀激越。 白马关三国蜀汉英雄故事百代传颂。我们还可以敲击竹琴,再唱: 太阳吔出来哟红如火啰, 孔明和张飞哟来会合哟, 严颜呃黄忠吔赵子龙啰嗬, 富乐山头哟呵英雄多呵嗬嗬! 卧龙军师吔定妙计啰, 大军埋伏在云盖坡哟, 金雁桥头啊捉张任啰嗬, 鲜血吔染红了纹江河哟嗬嗬! 点兵吔点将哟几十万啰, 白马关高唱英雄歌哟, 直取雒城呃占成都啰嗬, 兴复汉室哦又建蜀国呵嗬嗬……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