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会理月鲁陶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会理鹿厂制陶业的发展和变迁

孙尚举 2023-10-8 13:13 3100人围观 历史非遗

  “中国唯一绿陶”,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对会理绿陶的高度评价。说起“会理绿陶”,就不得不说一说会理鹿厂制陶业的发展和变迁。  从四川博物馆的四川陶瓷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遥远的川南有一个 ...


  “中国唯一绿陶”,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对会理绿陶的高度评价。说起“会理绿陶”,就不得不说一说会理鹿厂制陶业的发展和变迁。

  从四川博物馆的四川陶瓷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遥远的川南有一个会理窑,此会理窑就是与邛崃窑、彭州窑、广元窑遗址并称的四川四大名窑之一。会理窑主要由鹿厂窑和石厂窑组成。清同治《会理州志·风土物产》中有这样的记载:“土瓷器各类,瓦器各种”。从对鹿厂窑的发展沿革研究中,可以得知会理陶瓷的发展脉络。

  一、溯源

  1982年6月,中国古陶研究会理事、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唐昌朴教授,曾率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长江流域民族综合科学考察组来到会理鹿厂,对鹿厂古窑址进行过实地考察,从造型及纹饰判断,鹿厂窑建窑于宋末元初,约公元1279年前后。

  据鹿厂窑的老工人曾克篆说:“古时候鹿厂瓷厂有六个古窑遗址,它分别属于郑、周、郭、蔡、张、曾六家所有,鹿厂亦因而得名,由‘六厂’讹为今名的。前辈也有传说,鹿厂窑从唐代就开始生产了。”


  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冯德安工程师也认为:“从出土碗的造型来看,鹿厂窑有体现宋风的敞口,直腹的小脚碗,饰以粗犷、流利、潇洒的仕、子绘画,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比较可靠的推断,它是元代的陶窑。”

  在会理鹿厂发现的古窑址证明,宋末元初已大量生产碗碟等器皿。早期生产的器皿多为粗坯白釉,明清时期演变为以孔雀石为原料的绿釉制品,产品类型多达10余种,以碗为大宗。

  民国时期,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之上,鹿厂窑增添了白底青花釉(气化钴釉),称为青花假瓷,产品主要有缸、钵、罐、壶、盆、碗、盘、杯、碟、香炉、灯盏、花盆等数十种。后在民国31年的时候,西昌士绅徐仲伟、重庆工商界人士郭植民与西昌行辕主任贺国光的三姨太合资联营,组建了会理益门华宁瓷厂,生产细瓷器皿,正品曾销往成渝等地。至民国38年,会理县内从事陶瓷业者共48户、127人,有各式陶瓷窑5座,年产陶瓷制品30余万件,其中土陶产品多销往云南元谋、永仁、禄劝等县。

  民国初至解放前的四十年间,会理还有五口窑是常年烧制的。据会理县政府旧卷记载:“民国三十八年,陶业有48户,工人127人,年产值48500元。”其中,郑绍清、邹湘平两户的生产规模、资金和力量都较强,他们各有一口窑,其余三口则合伙烧制,不过生产设备仍处于清代水平,没有任何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力和畜力。每个作坊有少数的技术工人常年从事生产,其余大部分工人都是季节性的,雨季务农、旱季做工。


  二、近代发展历程

  会理解放初期,益门华宁瓷厂为军管会接管后未恢复生产,鹿厂土陶亦解体停产,鹿厂原有的“会康”、“品高”、“邹家”三个小型陶瓷作坊相继倒闭,工人失业,陶制品在市场上也日益缺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工人“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绿陶业生产。1953年,18名失业土陶工人组成了鹿厂碗业生产合作社,恢复生产生活器皿。年底的时候,工人就增加到32人,年产碗144.35万个,产值1.18万元,获利润3000元,自有资金达5000元。1955年,合作化更名为会理县陶瓷生产合作社,生产逐步发展,产量增加。1957年,工人增加到136人、自有资金达1.18万元,年产碗、钵、罐、缸等241.7万件,创利润总额为2.14万元。

  “大跃进”时期,鹿厂陶瓷生产合作社升位为国营企业后,产量在150万件之间。1958年,会理县投资3万元,调回流散于县境内的原华宁瓷厂职工,利用原有基础建成益门瓷厂,有职工40余人,年产成品10万件。省轻工厅和国家轻工部为扩大其生产规模,投资40万元。同年,又将会理陶瓷生产合作社并入益门瓷厂,名为鹿厂车间,年底产碗37.7万个,产值7900元,获利1300元。1959年末,益门瓷厂已发展到有职工740余人,生产基地分布于3个地区和5个车间的规模,具备年产40万件瓷器的能力。

  1961年6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手工业35条》),鹿厂车间从益门瓷厂划出恢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改称鹿厂陶瓷合作工厂,益门瓷厂也随即在1962年划归西昌专区管理。从此之后,鹿厂陶瓷合作工厂便独立存在。1965年,鹿厂陶瓷合作工厂的绿陶产品,在广州对外贸易展览会上受到好评,继而又多次参加省内外工艺展览会,开拓外销渠道。“文革”中,会理绿陶受政治影响一度停产,1970年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经过几年的整顿,于1976年10月,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生产。

  1978年,会理绿陶年产值上升到34.34万元,远销国内19个省、市,并首次出口美国、香港等地。尤其是1977年,引进河南安阳推板窑,批量生产工艺陶,提高了工艺陶品光亮色度,产量达到1.87万件,产值5.73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会理鹿厂的绿陶生产有所改观。在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的帮助下,新造器型300余种,新创釉色雨点、铁红、雪花、金沙等40余种。1979年,产品上升到2.42万件,产值达7万元。自此,又得到了国家轻工部及省、州、县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先后投资共32.6万元,用于设备改造及基本建设。除新建推板窑、煤气发生炉、工艺车间外,还新置了设备练泥机,碾压机等20余种机械,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

  在此期间,会理绿陶产品受到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和漫画家华君武的赞赏,称之为“国内少见的陶瓷品种”。被四川省科委列为重点科研项目。1980年,省工艺美术公司带有鹿厂陶瓷工艺品千余件赴美国费城展销,开展几天后即全部售完。1981年,省工艺美术商品赴香港展销时,带去的仿古绿陶被“宋城”一位经理看中,要求赴展方供货作餐具,不久香港“华中行”又要求赴展方提供产品。加拿大一商人购去绿陶产品120件,并先后运往日本、新加坡等十余个国家试销,赢得赞誉。

  1981年,鹿厂瓷厂更名为会理县美术陶瓷厂,得到轻工部、省二轻厅及州、县有关部门扶持,先后拨款32.6万元,增建厂房,充实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产量和质量得以提高。1982年,会理鹿厂绿陶获省旅游产品金牌及银牌奖,同年,在北京“团城”展销时,又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工艺产品优质奖。1984年,鹿厂绿陶再次荣获轻工部及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奖。1986年10月,蒋民宽省长为鹿厂瓷厂题写“雄居世界”四字以鼓励。1985年,鹿厂年产日用陶、工艺陶157万件,耐火砖571吨,产值58万元。当时《四川日报》也对会理绿陶作了题为“俨如碧玉”的专题报导。届时,会理美术陶瓷厂把绿陶工业产品推向了世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展示了会理地方名优产品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1年,会理美术陶瓷厂解体,会理绿陶产业逐渐式微,如今,仍有几家以家庭作坊或非遗传承人等方式,一直在家中制作销售,艰守着会理绿陶这一方天地。


  三、鹿厂绿陶的独特之处

  鹿厂陶瓷业能够烧造至今,根本原因在于就地取材、自主烧造、自产自销。据清《会理州志·山川》(同治本)中记载:“白泥山,三十里在鹿厂。”此为原材料产地之证。

  据四川省地矿局攀西第九队测定:“鹿厂瓷厂后面的白泥巴山,是制坯的陶土产地,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3000米,高810米,陶土储量约455万吨;鹿厂瓷厂前的老拱山,盛产孔雀石,是制釉的主要原料,十分丰富;瓷厂附近沙河铺的方解石、明星村的白硅石、龙会的赤铁矿石等辅助材料的储量也很丰富。可供数百年开采使用。”

  早期,鹿厂窑主要以点彩为主,且点彩采用土子、铁褐釉、铜绿釉三色,并以铜绿为主,多用大写意、不规则的随意点缀为主要装饰。中晚期,鹿厂窑便以绿釉为主、辅以少量白瓷的两个类别生产。值得一提的是,绿釉是鹿厂本地盛产的高品位孔雀石铜矿,采用氧化焰高温烧制而成的。

  鼎盛时期的鹿厂窑器型十分繁多,不仅生产碗、碟、盘等日用器,还烧制香炉、烛台、佛像、玉壶、花瓶、瓷塑狮等。而在工艺上,则仍然使用龙窑烧制,以涩圈叠烧工艺制作碗、盘,且不再用支钉。由于鹿厂瓷主要采用鹿厂本土粘土为原料,所以专家认为鹿厂瓷是釉陶。

  1982年省、州、县“推板窑”烧成技术鉴定会及1983年省美陶工艺研究会在会理召开,成都、西昌、邛崃、隆昌、泸州等10县市的陶瓷界人士参加会议,到会专家及同行对鹿厂美陶的科研成果作了肯定。10余年间,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其产品销往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昆明、成都等国内许多省市,并选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黎巴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21种,数量3.36万件。1982年,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产品优质奖。1984年,获轻工部及四川省政府颁发的二等优质产品奖,省计委、经委颁发的旅游产品金质、银质奖牌。


  2009年,会理绿釉陶瓷(即会理绿陶)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值得一提的是,陶瓷专家向建三是原来益门瓷厂的技师,后又任鹿厂瓷厂技师。1905年,他就读于日本人在湖南开办的醴陵陶瓷学堂。1910年在成都陶瓷讲习所任教,并在泸州创办“蜀瓷公司”。他与同学秦明先、康成全制作的瓷品参加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奖。1923年,他任重庆陶瓷讲习所所长,抗战时期,他到西昌任省立德昌“新德瓷业公司”总技师,1946年任益门“华宁瓷厂”总工程师,指导生产和培养了10余名至今仍在陶瓷业担任重要技术职务的学生、学工。他在鹿厂几家瓷厂任技师时,对炉窑作了全部改造,在节省燃料提高产品质量与回收率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对假瓷白釉的配料、造型、釉色等方面,也作了全面技术改进,对提高绿釉亮度、色泽作出了重要的技术突破,使之扬明清之新风,兴绿陶之新艺。

  会理绿陶吸引着世人的眼球,今天已成为会理市三大非遗文化之一,并由此成为了会理的一张名片。会理鹿厂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是会理绿陶的原产地,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会理鹿厂制陶业的发展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原作者: 四川文化网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3
  • 三味居士 2023-10-8 16:37
    刘世渡先生补充两点咨讯:
    其一,图二照片陪同杨汝岱书记参观者,乃是当时会理县二轻工业局技术股股长冯代超先生,后来历任二轻工业局副局长、县林业局副局长、县体改办副主任、第一届会理县兰花协会会长,直到退休。
    其二,1998年,我曾经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旅游观光,当时四川厅的半露天走廊养植的盆栽植物就是会理“绿陶六方盆”十二个,每个对角直径约80厘米。后来以及现在是否尚存,未知也。
  • 三味居士 2023-10-8 15:45
    鹿厂制陶业,发端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光大于民国,式微于五六十年代。如今做为会理非遗文化的一张名片,理应复兴于当下。
  • 三味居士 2023-10-8 15:42
    省文化厅官网,首发《会理鹿厂制陶业的发展和变迁》一文,从历史沿革的脉络,展望会理绿陶业的发展前景。为鹿厂绿陶做个推手,善莫大焉。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