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有一个部落,以“禹”为图腾,常受洪水灾害,其部落首领姒(si)姓,夏氏,名叫文命,字高密。由于他治水有功,史称大禹、帝禹、神禹,其后人有一支以“禹”为姓。《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gun),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shen)氏(今山东曹县)之女脩己(也叫女志)。禹妻为涂山氏(今安徽省蚌埠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于《尚书·皋陶谟》和《楚辞·天问》,“娶于涂山。辛壬癸甲”。 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优秀的历史人物,在4000年后的今天,大禹精神仍然绽放光芒。弘扬大禹精神对于历史文化传承,促进华夏历史文化创新都具有现实意义。大禹身上的亮点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勇于担当的领袖风范 孟子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拂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灌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黄河的中下游区域流经黄土高坡地带,它饱含泥沙,故夏秋两季时常洪水泛滥。“禹疏九河”说的就是这一带的事情。当时大禹顺水势之自然,三过家门而不入,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故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大禹顺着水势,引滔滔洪水往低洼处疏导,终于使白浪滔天的黄河平原平静了下来。“禹疏九河”的传说就是这样来的。《禹贡》说“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论语?泰伯篇》“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孔子说:“对于禹,我对他没什么意见;他的饮食很简单却尽力去孝敬鬼神;衣服简朴,祭祀时却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房屋很低矮,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确实没有意见了。” 孔子对大禹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大禹就是这样的一位勇于担当,身先士卒领军人物。 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图片 战国·庄周《庄子·天下》: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庄子对大禹的描述,使后人看到了大禹的另一面,即:用风梳头,用雨洗发的感人场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一幅风餐露宿,天当房,地当床战天斗地的动人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原来古代英雄人物也是这等的豪迈,也具有如此坚毅的品格。 他在十三年治水的悠悠岁月中,大禹率领百姓日夜与水搏斗,疏通江河,兴修沟渠,风里来,雨里去,脸变得又黑又瘦。为治水,他手脚上都长出了老茧,指甲磨光了,人得了大病,腿也变瘸了。大禹身先士卒,在他的领导下,众百姓一心一意,决心不降服水患誓不罢休。他们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地在群山间穿越跋涉,尽管每天辛苦地劳作,直不起腰来,腿也肿了,可是从来不敢懈怠。 从阅读介绍大禹的古今文章中可以看出,大禹治水十三年,每天都在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中度过。从这些古今文章里,甚至没有看到大禹对家庭、对社会、对部下、对人民有过任何抱怨。这就说明他是一个有风范、有格局、有气概、有胸襟、有境界和有情怀的人。是一个集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身的杰出领导者。 三,科学治水的卓越智慧 《孟子》:“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孟子·滕文公》:“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大禹治水正是在认真总结其父鲧以及共工治水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顺应水性,勇于探索,务实求真,提出了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的治水方略。 《孟子·离娄》:“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1939 年 3 月,周恩来在大禹陵瞻拜后说:“大禹在人类向大自然作斗争中,打响了第一炮,在科学萌芽的时代,能同大自然作战是不容易的。中国历代统治阶级都没有学好大禹治水这一课,他们只晓得遏制,不晓得利导,所以成了专制魔王,到处受到人民的反抗。他们是注定要失败的。 由于大禹因势利导,尊重自然,所以才取得治水成功,为华夏民族治水篇章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 《史记·夏本纪》载,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大禹把准绳和规矩这些工具用于治水工程中,这是《史记》为大禹所做的最早文字记载,这是大禹运用科学方法治水的最好佐证。 《周髀算经》载:“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有生也”。 大禹发明的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进行水文测算等治水实验,肯定离不开数学计算,治理洪水的工程技术活动,还推动了数学的进步。大禹治水在史诗传说应与天文历法有一定联系,洪水泛滥与世纪变化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每年七,八月是洪水爆发期,大禹治水对气象规律也有所了解,因地制宜终于取得治水成功。 大禹的科学创新精神与当今企业家的“四千四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为企业家艰苦创业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滋养。 四,公而忘私的宽广胸怀 《吴越春秋》说,大禹为了治水,无暇顾及成家,以至“三十未娶”,后“恐时之幕,失其度制,……因娶涂山”;至于结婚,又“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私害公”,婚后4天,便告别新婚娇妻,回到治水前线;这一去竟“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以至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这些都表明,禹为了治平洪水,解除百姓的痛苦,达到了因公忘私、为国忘家的精神境界。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大禹娶妻后三日就离家去治水,在十三年中,他好几次路过家门,听见自己孩子的哇哇哭声,都没有去看一眼。 大禹治水很少回家,他的妻子常在家门口眺望远方盼望大禹早日回家团聚,不停的哼唱“候人兮猗”,意思就是“等你啊”。于是《候人歌》就成为有史可查的最早的一首中国情诗。如今有一块望夫石还端坐在怀远县涂山上,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大禹很“爱惜寸阴”,即:寸金难买寸光阴,也一直被人们所传颂。据《晋.陶侃传》载:晋人陶侃常说:“大禹圣人,爱惜寸阴,至于我们普通人,就更当爱惜光阴了”。 大禹的这种自己征服自己的人生境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与困难作斗争。他的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观对当前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也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五,以民为本的崇高境界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典出《尚书·五子之歌》,是大禹王对后世子孙的告诫,也是后世儒家民本思想的源头。其立意是民为重,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据《贾谊.修正语.上》记载:大禹曰:“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成功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大禹治水始终与士民同务,身先士卒,诚信立威,取信于民,充分体现大禹不尽提出了民本思想,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也做到身体力行。 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称:"大禹治水之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际,恩德流传后世”。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王制度下的君主典范。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史记·夏本记》中说大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意即大禹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纲纪严明。 大禹的精神包括他的民本思想、治国理念以及廉洁奉公、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充分展示了他为天下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活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贤明的君主和历代读书人,都效法大禹,以大禹为榜样。大禹敢于拼搏、不畏艰辛、严以律己、一心为民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源头。 六,华夏一统的宏大手笔 《禹贡》就是根据大禹治水,“以别九州”的传说,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将国家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大约包括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的全部,及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的大部,宁夏、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可见治水活动对我国古代地理学产生深刻影响。 大禹治水成功,给华夏大地带来了安宁,大禹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崇高威望。这时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九州的大山得到整治,九州的河道已经疏通,九州的湖泽附近也修筑了堤坝,四海之内的诸侯都来朝贡。六府的物资管理得当,各处的土地都能正确勘测,根据各地情况谨慎征收赋税,都按照土壤的不同等级来征收。 当时的华夏部落联盟有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在长江中游以南的少数民族三苗部落,他们屡屡侵犯中原地区,在尧帝、舜帝时代就频繁地发生过战乱。 当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华夏部落联盟生产力逐渐提高,逐渐由原始社会转向奴隶社会时,大禹为部落联盟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也有意彻底解决三苗之乱,他带领华夏部落联盟的精锐部队,借助三苗地区发生地震的机会,一举击溃了三苗部落。禹伐三苗的胜利,也使以大禹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的势力扩展到了长江以南的地区,大禹为了更好地管理各地的部落,便下令将天下土地划分为九州。大禹为了巩固对江南地区各氏族、部落的统治,“禹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省方”就是巡视,即大禹以天子的身份到东南地区巡视。大禹在巡视的过程中,与各地部落的酋长、诸侯约定时间来涂山(位于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相会。到了相会的时间,从四方各地赶来的氏族、部落酋长多达万人,他们都带来了丰厚的朝贺礼物,大国进玉,小邦献帛,即史书上记载的“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这些酋长、诸侯见到大禹之威严,夏军之雄壮,纷纷歌颂大禹的功德,表示愿意臣服于夏王朝,岁岁称臣,年年纳贡。涂山大会,是大禹向天下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他未使用武力而使四方诸侯(氏族、部落)臣服,显示了华夏部落联盟的强大以及大禹的个人魅力。大禹为了扩大夏王朝的疆域,将各地的氏族、部落统一于夏王朝,就分封前来相会而未有封号的各氏族、部落酋长为诸侯或方伯,各地的部落为了表示对大禹的敬意,就将当时极为贵重的“金”(即青铜)作为贡品献给大禹。 随着天下进献的“金”越来越多,同时,为了纪念有历史意义的涂山大会,大禹决定效仿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的做法,用这些“金”来铸造大鼎。为了不引起众部落首领的不满,大禹仔细考虑之后,决定将九州所进献的金都用在各州所铸的鼎上,九鼎即为: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这九鼎代表着天下九州,其中,豫州鼎是中央大鼎,意味着豫州是天下的中央。 大禹将这九鼎都汇聚在都城阳城(位于今河南郑州登封市告成镇),以此告诉世人:夏王大禹是天下的主人,天下实现了九州一统。九鼎意味着王权无人可及、高高在上,古代华夏从此实现统一。 铸成九鼎之后,即成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四方部落首领来朝觐见时,都要在九鼎前参拜。后世人们常用到的“一言九鼎”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