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2
炎黄尧舜夏商周,五王时代三千年: 蚕丛开国岷山间;黄帝入蜀有柏灌; 鱼凫定都三星堆;望帝郫都化杜鹃; 开明金沙建成都;秦惠文王开新篇! 大禹对应的时代,正是神秘古蜀国渔凫王朝——三星堆三期青铜文化中前期。 这是新石器时代(neolithic)结束期,青铜时代、巨人时代、英雄时代。 史载:禹,夏后氏,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羌族名“格耶西”,尊称“大禹”,美称“神禹”,史称“帝禹”或“禹帝”。大禹是夏后氏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亦称之为“夏禹”。大禹是黄帝玄孙、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gǔn),被帝尧封于崇地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爵位;其母女志,又名脩己,有莘氏族部落之女。脩己含珠而孕,剖腹产禹。大禹世袭为爵,又称“伯禹”。 禹王世系:黄帝→昌意→颛顼……→鲧→大禹 大禹诞生于何时?出生在何处?立国建都何地?驾崩仙葬何方?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透过野史看正史,兼顾文物和传说,继而不断地田野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脉搏。 洞穿岁月长河雾览云烟,我们试图揭开巨人英雄开国君王大禹的生世之谜。 正史多说大禹生卒年不详。 大禹生卒年之谜何以解开? 有野史考证,“大禹生于公元前2314年六月初六,卒于前2198年,享年116岁。”(《中国夏氏通谱》(第一册?上册)第78页)又云:“舜帝四十八年,癸酉年(公元前2208年)舜崩。翌年,甲戌禹避舜之子,未即位,次年丙子年(公元前2205年)即位,在位八年。癸未年(公元前2198年)禹帝崩于会稽,享年117岁。”显然,夏氏通谱推算公元纪年有误,“禹帝生于尧帝四十四年丁亥年”这个说法不尽确切,时间推测得过早。 耗资千万之巨的所谓《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其结论不负责任。误将夏王朝自公元前2071年起始当作大禹正式开国元年,继而误推出“大禹卒年为公元前2173~前2073年,享年百岁,在位三年”的荒诞说法。其实,夏王朝起始纪年——公元前2070年,是大禹为孝悌计而以其父鲧的生年起始计算的。 孙建忠著《大禹陵志》推算,公元前2127年生于西川石纽村(今四川绵阳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卒于公元前2062年,葬于会稽山(在浙江省绍兴市),享年66岁。似乎有些道理,但还是有点过早。 有人推测,大禹生卒年为前2081~前1978年,享年103岁。 还有推算,大禹生卒年为前2089~前1982年,享年108岁。舜帝去世时,大禹已代为执政37年。大禹为舜帝守孝三年。壬子年为大禹元年(公元前1989年),在位八年,于前1982年驾崩。大禹实际执政三十七年,近四十年(含为舜帝守孝三年)。 最后这两个推断,似乎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民间约定俗成公认大禹生日为六月初六。 大禹一生,运命在水,智慧在水,劳苦在水,遇险在水,造福在水,功勋在水。水是万物之本源! 道家敬奉天、地、水三神为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分别依次对应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半”亡人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日)。“十月半”下元节,亦即“水官节”,为“水官解厄旸谷帝君”的“解厄之辰”。 水官大帝是中国民间民俗传统信仰的神仙,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又名“洞阴大帝”,隶属于太清境,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方志有载:“是日,水官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每逢十月十五,水官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古镇、道观,多设“禹王宫”,膜拜大禹为水官大帝。故而道教习将十月十五,作为大禹诞辰。 大禹生于西南古蜀国羌族聚居地? 古语有云:“禹生石纽”。大禹究竟出生在哪里?西戎、北狄、东夷,史上历来有多种说法。最具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四川说、重庆说、河南说、山东说、安徽说、青海说、甘肃临夏说等等,不一而足。 1. 出生于四川汶川 据《太平御览》载,大禹是汶川广柔县人,出生在石纽。 2. 出生于安徽涂山 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大禹娶涂山氏女、会诸侯于涂山。 3. 出生于山东羽山 据《史记 夏本纪》记载,大禹生于石纽,地名刳儿坪。 4. 郑州登封嵩山一带 大羽其父鲧(gun),是居住在崇山(即今嵩山)夏部族首领,故又称“崇伯鲧”。古语崇和嵩相通,崇山即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带首领。 5. 河南禹州 颍河上游,禹州西北部山区,传说为大禹出生地。徐旭生1959年《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证明禹州是“有夏之居”。张鸣歧《炎黄子孙祖根在中原》一书话语十分确凿具体:“帝尧戊戌二十八载六月六日,修己背坼而生禹于石纽乡,即今河南禹县石纽村禹穴是也。”进一步指出:“禹州城西玲珑山脚下金盆石家峪村一带地方,古涌泉河西来绕山汇成深潭而后东流,地称‘石纽’。” 6. 甘肃临夏 临夏有“石纽”之地,在金柳山下的石虎村,石虎村有金纽城,城以山名。《甘肃通史》载:“据《寰宇记》所引《十道录》:‘石纽是秦州地名’,在甘肃东南部。” 7. 四川北川 北川禹里羌族乡,亦有石纽地名。 ……神州处处有石纽!到处都有刳儿坪!各地皆见禹王宫! 大禹出生于石纽,最早见于成书于战国时代的中国第一部史书《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禹出于西羌”。 西汉陆贾《新语?术事》:“文王生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 西汉《盐铁论?国疾》:“禹出西羌。” 东汉牟融《理惑论》:“禹生西羌而圣哲。” 东汉《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明确指出“(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魏晋医学家、文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载:“伯禹,夏后氏,姒姓也。母曰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两耳参漏,首带钩,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长九尺二寸,长于西羌夷人。”南朝宋裴驷《史记集解?帝王世纪》继而注解:“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 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广柔县说:“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 戴良传》载:“仲尼生于东鲁,大禹生于西羌。” 宋代《太平御览》载:“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又载:“伯禹夏后氏,娰姓也……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 1979年,国家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调研中发现了原流行于汶川一带的“花灯戏”。剧目中有《大禹治水》,歌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唱词中的“耶格西”,即是大禹的羌族名字。 石纽究竟在哪里? 西汉成都郫都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扬雄《蜀王本纪》告知:“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 唐代顾胤《括地志》称:“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 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篪镇境内,山岸壁立,“石纽山”三个镌刻大字至今犹存。 绵篪镇石纽山、刳儿坪、飞沙关,是汶川人认为的大禹出生地。现在汶川县境内仍然保存着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刳儿坪、涂禹山、禹王宫、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等众多的遗迹。距绵篪镇15公里的羊龙山腰,有个村落禹碑岭,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相传那里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 绵阳北川县搬出《史记》、《竹书纪年》、《蜀王本纪》等史籍考据,还推出其他佐证。唐代贞观八年,在今北川县禹里设置石泉县。此后,几乎所有有关大禹的文献,都明确无误地载明:大禹出生在石泉县。《蜀志》记载:“蜀之石泉,禹生之地。”《禹庙记》记述:“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大禹出生地四川石泉县名沿用1400年后,1914年县名又恢复为北川。 北京图书馆藏存清乾隆年间1768年编撰的《北川县志》,清楚记载大禹遗迹;此后清道光、民国年间的县志都明确记载了具体内容。北川人按照乾隆年间北川县志按图索骥,在深山沟壑中找到了石纽山、禹穴沟等历史遗迹。 北川县禹里乡场南一里开外,石纽山巍然屹立,巨石上有阳刻隶书“石纽”二字,相传为西汉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扬雄的笔迹。禹穴沟大峡谷相传为大禹出生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溪河沟中留下不少墨迹。 现存于浙江绍兴大禹陵的《姒氏世谱》以大禹为第一代先祖,记载了姒氏自大禹以来四千多年140余代的传承关系。对于大禹的出生地,大禹的第142代孙姒元翼、第143代孙姒承家在其所著《大禹世家》中,也明确肯定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省北川县禹里乡湔江南岸的石纽山。 那,大禹究竟生于汶川、还是北川喃? 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汶川郡,郡治在今汶川威州镇西北约25公里的绵篪镇,辖境在今汶川、理县、北川、茂县、松潘、黑水、都江堰市等地。 广柔县,县治在今理县桃坪镇古城村。《华阳国志》记载:“广柔县,郡西百里。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夷人共管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有过,逃其中,不敢追,云畏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原之,云禹神灵佑之”。古广柔县辖地很广,包括今理县、汶川、北川、都江堰市部分区域。 大禹出生地在汶川郡广柔县境内,既可说是北川人,也可说是汶川人,或许是理县人,或都江堰人。反正是古蜀西羌人。身高九尺二寸(按古制,约为今2.2米)的英雄巨人大禹,最可能降生于汶川或北川。 大禹籍贯河南郑州登封嵩山,或许昌禹州瓦店。 大禹父亲鲧,是夏部落首领;大禹是夏人首领,而被封于“夏地”(今禹州市),称为夏禹国。据《汉书 地理志》载:“阳翟,夏禹国。” 《世本 作篇》载:“尧时洪水泛滥。鲧受四岳推荐治水,用筑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县北)。或说是创造城郭者。”意即:鲧既是治水专家,但筑堤堵水方法失当,治水九年皆不成功。同时鲧是城市门楼建造专家。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确认:“禹是夏族祖先,而禹州古称夏地、夏邑、夏禹国,是夏部族栖息与繁衍的根据地。” 近年考古发现,禹州颍河两岸闫寨、下毋、谷水河、瓦店、吴湾遗址,为4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范畴。禹州是“有夏之居”。禹州市火龙镇瓦店遗址,是夏代早期都城级遗址。大禹远祖、大禹父亲鲧以及大禹本人,与禹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人缘和亲缘关系。 大禹立国建都中州,最初或在今山西运城夏县。后多次迁都黄河中下游各地。 大禹驾崩,仙葬于华东江南。 会稽山,原称茅山、亩山,中华九大名山之一、五大镇山之一,大禹娶妻、封禅圣地秘境。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描绘会稽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大禹陵寝,古称“禹穴”,在会稽山麓,今浙江绍兴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背靠会稽山,前临禹池,高低错落,山环水绕。 “禹穴”景区主体建筑包括禹陵、禹祠和禹庙。 禹陵在中间。陵区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陵区坐东朝西,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 禹祠位于禹陵南侧。禹祠为姒氏宗祠,位于禹陵南侧。坐东朝西,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中有天井分隔。入口为垂花门,后殿置有前后廊。祠内有“禹穴辩”碑。祠内前殿、后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筑。禹祠是大禹第六代孙无余所建,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几经兴废,现存禹祠为1986年原址重建。内有大禹塑像。 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 禹庙位于禹陵北侧,历代帝王、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在此祭祀大禹。禹王庙坐北朝南,周以丹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配以窆石亭、宰牲房、菲饮泉等景点。 大禹陵寝附属建筑——享殿,是禹帝陵墓地面建筑主体部分。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正殿设神龛,供奉“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位正前方按“太牢”之礼,陈设43件祭器。两侧墙面配以大禹“治水”、“立国”的大型彩绘,浓缩体现大禹一生丰功伟绩。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东巡狩猎,上会稽,祭大禹,登秦望山,眺南海,感慨万端。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太史公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建禹庙。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建咸若古亭,由石构建筑,为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又称奏乐亭、奏乐亭,是古时祭祀大禹乐师奏乐的地方。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立大禹陵碑。整块碑高4.05米,宽1.9米。“大禹陵”三个大字由南大吉题写。 现存大殿建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大禹陵碑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原貌重建。 ——根据刘斌夫专著《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改写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