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0
虚空现形——隋建国工作笔记 策 展 人 俞可 参展艺术家 隋建国 展览时间 2023年10月31日—2024年1月7日 展览地点 K空间 2023年10月31日,《虚空现形——隋建国工作笔记笔记》在K空间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呈现了他在成都双年展中的等比例作品《虚空现形——每一个人都是在场者》以及新作《手迹-星座》、《手迹-事物》系列,还有纸上作品《时间的海》系列。 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24年1月7日。 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隋建国的杰出作品,还揭示了艺术家在作品亮相前的沉思过程。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隋建国的创作思想,通过大量的手稿和工作笔记,感受他在雕塑创作领域的实验和探索。 从2008年创作《盲人肖像》开始,隋建国便踏上了一次充满探索和实验的“盲捏”之旅。他试图消解艺术家的主体性和传统的创作标准,将焦点转向虚空这一主题。这个过程涉及大量的泥捏,但泥不再仅仅是泥。它成为了捕捉瞬间的工具,记录了掌心内的微小细节,以及那一瞬间的力的运动。 通过3D打印技术的运用,隋建国的艺术探索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巨大的尺度让观众能够深刻感知无限的存在,同时也能亲历捏泥那一刹那的惊心动魄。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虚空变得具体且触手可及,探索了“虚空”和实体之间的微妙关系。 | 隋建国 虚空现形——每一个人都是在场者,2023 3D雕刻聚苯乙烯,900×650×700cm 照片由艺术家隋建国提供 | 《虚空现形-每个人都是在场者》铸不锈钢 190x108x139cm 2023年 此次展览包含多个系列的作品。首先是成都双年展中展出的等比例作品《虚空现形——每一个人都是在场者》,呈现了艺术家从“绝对距离”到“绝对在场”的思考和对他者与自我的关系的探讨。 | 《手迹-星座66#》铸不锈钢 47x48x35cm 2023年 | 《手迹-星座65#》铸不锈钢 55x45x33cm 2018年 “手迹”系列着眼于瞬间——手掌捏握泥块的瞬间。艺术家通过独特的方式将这一瞬间转化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存在物证。 | 《时间之海1#》,聚苯乙烯于康颂纸上,109x78cm,2023年10月 此次展览还呈现了纸上作品“时间的海”系列,艺术家将材料特性纳入创作探索中,在材料干透之前通过手指快速的运动成画。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形态变化,使艺术家得以从《时间的形状》以来把时间纳入平面作品之中,将时间的流逝画进了每一幅作品中。 虚空现形:隋建国工作笔记 前言 从本质上看,世界上所有的实体都产生于虚“空”。 ——石默 | 展览现场作品 2023年6月,隋建国为疫情结束后的成都双年展创作出整个展览中最大体量的作品《虚空现形-每一个人都是在场者》,备受关注。从《时间的形状》《盲人肖像》《肉身成道》再到今天的《虚空现形》,艺术家为自己规划了一条逃离知识系统中“雕”与“塑”的技术、概念和价值判断的路径。 十五年前,当隋建国孤独地坐在工作室中,蒙上双眼的那一刻起,他就在思考如何将自己施加于客观塑造对象的个体控制,转换成塑造过程中的意识抽离,从而进入一种忘我的创作境界,来重新定位人与物之间的主客关系。而这次成都双年展那件7米多高的手中之物,就是艺术家从雕塑自身的形体空间出发,用形而上的方法,拓展出的对形成物体的外围空间的另外审视。 | 展览现场作品 如果说,前一阶段的实验还是隋建国围绕自身的手与泥的关系去重新定位“塑造”,讨论个人痕迹的公共化,以及时间与空间关系中“我”的存在等问题,那么通过3D扫描、3D打印技术将“手中泥”放大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超大空间存在物,则开启了艺术家对空间内容的二次书写,形成感官知觉上的另一次追问。艺术家在工作室中那些“无意识”且“无意义”行为的灵光乍现,作为了艺术媒介来与公众进行交流,使作品的虚空维度得以显现。而倍增的物理尺度,改变了人与物的空间关系,让原来艺术家的手中之物,成为可以容纳人身穿行的处所。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用“实”的泥,书写的是人手中掌与指的空间之“虚”;放大之后,这个被置换为展览所在地空间,彻底脱离开艺术家的个人符号,外延出某种“在地”属性。此刻,《虚空现形》召唤出不同的时空概念,这不仅是被泥所拱现出来的手中负空间的实体,其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具有上下四方可测量边界的空间处所或容器,在思想的包裹中容纳着每一个前来观看的人,与之产生联系。而这种转换恰好蕴含着古希腊三种空间经验所描述的内容,即处所、虚空和广延。 | 展览现场作品 K空间的展览“虚空现形:隋建国工作笔记”更多地是从艺术家的工作过程出发,在一种思辨的框架中,去激活艺术家关于“塑”的不同认识。熟悉隋建国的人都知道,他的创作总有一种在哲学层面上的追问,每个阶段都试图突破原来的“自我”,即便那些关于思想、方法、媒介的实验将他带向一种未知的虚无之境。这种不断超越的勇气,其实比任何一种有形的艺术结果更引人思索,有点像我们共同放眼望去的那一抹彩虹。今天,展览在艺术家关于“空”的再认识中,呈现出他这段时间的哲学迷思,暗示出雕塑脱离常态知识后的那种不可言说、微妙所带来的无限性,并希望以此来构建观众关于雕塑的重新想象。 同时,展览也是艺术家在这个时间点上的一次停歇,既反观自己,也与大家一起交流,并一起探索不同时空体验中,实体意义生成的多重可能性,让“虚空”铸就的“有形”空间去重新书写人与人、人与物的相遇。 | 展览现场作品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