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刘斌夫 | 四川曲艺十八般(四)

四川文化网 2023-12-21 08:52 7373人围观 历史非遗

四川花鼓词,简称四川花鼓,是有一种古老而全新的曲艺形式,以锣鼓伴奏演唱或并配以抛刀掷捧等杂耍表演的曲种,主要流行于四川的成都、绵阳、广元、宜宾、自贡、内江、泸州、达州以及重庆 ...
  7. 四川花鼓词
  
  四川花鼓词,简称四川花鼓,是有一种古老而全新的曲艺形式,以锣鼓伴奏演唱或并配以抛刀掷捧等杂耍表演的曲种,主要流行于四川的成都、绵阳、广元、宜宾、自贡、内江、泸州、达州以及重庆、涪陵、万州等地。


  据北宋中后期宰相、著有《资治通鉴》巨作的政史学家司马光《涑水记文》和宋末义乌县令、宋末元初文史学者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介绍,唐宋时期蜀人就会一种叫“鼗鼓”的杂耍和曲艺,表演形式为手摇拨浪鼓演唱民间小曲,或手中抛动鼓槌唱歌,是飞刀花鼓最原初的表现形式。司马光说,北宋章献年间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就会熟练表演“鼗鼓”(四川花鼓)。周密亦说刘皇后身怀“鼗鼓”高超绝技。
  
  四川花鼓吸收了两湖“三棒鼓”的演唱曲目和表演技巧。早期花鼓,多在乡镇码头卖艺,表演者手持木棒、火棒及特制的刀、叉等物,一边演唱,一边将手持物件(多为飞刀)向空中抛掷花样儿,一般抛掷三件——空中二件飞旋、手中一件交替,如此循往复,类拟于杂技之“杂耍”。花鼓音乐为单曲体,每段多由四句唱控构成,末句放腔,反复演唱多段唱词。以锣鼓为伴奏乐器。
  
  传统飞刀花鼓经典曲目多为民间小调,如《山伯送行》、《山伯访友》、《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出关》、《孟姜女哭灵》、《祝英台求学》等,都是通俗易懂的词曲和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


  花鼓词一般每段四句、每句七字。每段前三句领唱有节奏朗诵念白,每句结尾敲锣鼓三声咚咚咚(七呛七)或五声啗卟隆咚啗;每段最后一句合唱按优美的唱腔唱完,结尾锣鼓三声咚咚咚(七呛七)、再三声咚咚咚(七呛七)、再七声咚咚咚咚咚咚咚(呛呛七呛七呛七)。譬如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著名花鼓词作品《十唱社会主义好》:
  
  一唱社会主义好,咚咚咚(七呛七)
  
  一大二公好领导,咚咚咚(七呛七)
  
  社员奔向好前程,咚咚咚(七呛七)
  
  共产呀主义架金桥啰嚯!咚咚咚咚咚咚咚(呛呛七呛七呛七)……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花鼓进入剧场,增加了对唱、群唱、表演唱等形式,设计新唱腔,增加弦乐伴奏,创作了新曲目,如《宜宾白毛女罗昌秀》、《怒潮》、《唱雷峰》等等。
  
  花鼓诵唱音乐节奏曲谱如下:


  四川“飞刀花鼓”是借鉴了安徽凤阳花鼓的某些成分。飞刀花鼓首推“陶家班”,1922年出身于花鼓世家的陶家班班主著名花鼓艺术家陶明城,家住成都老西门,五岁就随母亲杨西花学唱花鼓,练习抛棒接棒,八岁出场表演,十四岁就同其妹陶学兰搭档正式演出。陶明城不仅嗓音天赋极好,能演唱川东川西各路花鼓唱腔,行腔细腻动听,而且抛掷刀叉杂耍技艺尤为高超,能抛掷“枯树盘根”“麻雀闹林”“苏秦背剑”等许多招式。陶明城带领陶家班巡回演出于四川各地及云南、贵州、广西各省区,半个多世纪以来享有盛誉。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花鼓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1992年6月,来自德阳中江县回龙镇的最后一对花鼓艺人、26岁的刘陶和70高龄的花鼓艺术家陶明城,随中国民间艺术团到飞赴法国巴黎参加“阿维尼翁国际戏剧艺术节”和“蒙彼利埃第五届演员之春艺术节”。爷孙俩花鼓民间艺术家应邀受到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夫人亲切接见。


  当天晚上,优雅高贵的密特朗夫人微笑着望着刘陶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满是喜欢,拉起刘陶的手称赞道:“小姑娘,你玩的那些东西是不是在变魔术?”刘陶即兴拿出4把刀叉飞旋杂耍,一边为总统夫人单独演唱了一段花鼓词,老艺术家陶名城为义孙女刘陶敲锣打鼓伴唱。夫人身边8名高大的贴身保镖,始终瞪大眼睛盯住刘陶,惊讶于她的演唱才华和飞刀艺术如此高妙精湛。刘陶爷孙俩在欧洲国际舞台声名大震。此后几乎每次在四川举行的国际熊猫节、糖酒会和国际电视节以及各种大型庙会、花会,刘陶爷孙俩都要被特邀去参加演出。
  
  2000年,爷爷陶名城78岁去世。后来,刘陶离婚。再也没有人邀请演唱花鼓,为了生计,刘陶在成都应聘当了保姆。前不久,刘陶移民美国。
  
  曾经做过刘陶花鼓临时搭档的四川省曲艺团副团长向晓东不禁唏嘘感叹:现在各种快餐式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传统艺术无人问津;不只是花鼓,其他四川原生态剧种如相书、车灯、竹琴、荷叶、女子评书等同样处于濒临失传甚至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而这些民间艺术功夫,哪样不需三五年甚至十来年的埋头苦练?
  
  8. 锣鼓快板
  
  四川曲艺又一新曲种锣鼓快板,唱词唱腔配以打快板敲锣鼓,甚是热闹。


  新中国,新气象,在锣鼓快板里得以充分展现:
  
  锣鼓响,过新年,一个爆竹飞上天。
  
  飞上天,天上逛,看看祖国怎么样。
  
  怎么样,好景象,到处都是新工厂。
  
  新工厂,机器响,工人叔叔日夜忙。
  
  日夜忙,忙得欢,高楼大厦一大片。
  
  一大片,大无边,旱田梯田水稻田。
  
  水稻田,绿油油,明年一定大丰收。


  1974年小平复出,“抓革命、促生产”,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安徽“要吃米、找万里”,四川“要吃粮、找紫阳”。


  德阳罗江农民作家刘良国创作的锣鼓快板《女石匠》,脍炙人口,笔者少年演唱,半个世纪至今不忘!摘录结尾:


  纹江河,波涛涌,
  
  罗江人民气如虹,
  
  河边修起电灌站,
  
  抽水上山建奇功!
  
  ……
  
  《实践论》,读一遍,
  
  思想面貌大改变。
  
  自古巾帼胜须眉,
  
  女子要顶半边天。
  
  ……
  
  披星戴月石头山,
  
  挥汗如雨干得欢。
  
  背时錾子硬讨厌,
  
  冇打几天尖尖断。
  
  ……
  
  嘿!山那边,石头上,
  
  你看哪个在歌唱:
  
  “我们是公社铁姑娘,
  
  纹江两岸的女石匠!”



  (待续)
  
  (学者刘斌夫根据相关资料和童年记忆编写)
原作者: 刘斌夫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