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感受中华之美

传承非遗文化,感受中华之美

四川文化网 2024-2-16 11:17 703人围观 校园文化

四川文化网讯(通讯员:周子博)“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24年1月15日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古韵新传:青年借力新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挑起发扬非遗文化的重担,通过“新媒体+ ...
       四川文化网讯(通讯员:周子博)“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024年1月15日以来,四川农业大学“古韵新传:青年借力新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挑起发扬非遗文化的重担,通过“新媒体+实践寻访”的方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返回家乡走访调查,为保护及传承非遗文化贡献青年力量。

       琼剧,自古至今的芳音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自宋元之际得以成型,经明清之时发展成熟,历经漫漫八百年仍繁盛不败。而琼剧则是戏剧经过漫长时光的一类衍生。粗犷质朴的唱腔是琼剧的特色,字由腔生,音域宽广,翩若惊鸿,余音绕梁。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琼剧,实践团成员许艺于2月1日回到家乡海南省海口市,前往琼剧院参观学习。在剧院中,许艺观赏了琼剧演出,并与其他观众深入交流探讨剧情及其内在含义,在专业的戏剧艺术家的点评与指导下感悟琼剧传达的感情。剧终幕落时如雷声滚滚轰鸣的掌声诉说着海南人民对琼剧的痴迷,而琼剧演员们悠悠翠幕,婉若游龙的唱腔,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琼剧的坚守传承和无限热爱。

图为1月18日海南省琼剧院琼剧表演 四川农业大学“古韵新传:青年借力新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  许艺  摄
       皮影,光与影演绎精彩

       皮影戏是中华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内容丰富多彩,曲调花样繁出,历史悠久,在漫长的传播中融入了各个地方特色,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有着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
       为了更好的传播非遗文化,实践团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设计了一系列以体现“非遗之美”为中心的海报插画。1月29日,实践团成员张思琦在现场仔细观摩皮影戏后,构思绘制了一张关于皮影戏的插画。该插画展现了皮影戏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美感。下方的簇簇波涛体现了皮影戏的源远流长。两个人影既表现出皮影的特点,又体现了一代代皮影艺术家的技艺之高超和对皮影的不懈发扬和不断传承。背景中的山石与枝叶如厚重历史具现般反映出皮影千年来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张思琦的插画将栩栩如生的皮影艺术展现在人眼前,将皮影艺术之美定格在画中,冀望以此将皮影艺术传播向更远的时代。

图源:四川农业大学“古韵新传:青年借力新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 张思琦

       蜀锦,丝线绣成的画卷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锦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成都必不可少的非遗文化之一,经岁月涤洗却历久弥新,历仆仆风尘仍风华依在。为发扬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罗曦在2月3日前往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学习蜀锦文化,并得到诸多收获。
       进入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蜀锦织造工场以及那一台清代小花楼木织机,直至今日还能用于蜀锦的生产操作,使人惊叹不绝。能见蜀锦师傅细细注视着手中的蜀织布,有条不紊地纺织,以及无数条细如春雨的丝线挂在厚重的纺织机上,共同完成这一名满天下的杰作。

图为2月3日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中蜀锦织机。四川农业大学“古韵新传:青年借力新媒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团  罗曦  摄

       而后,团队成员参观了博物馆中藏有的珍品。红缎地五彩云平针绣八蟒袍精巧美丽,清代龙袍威严大气。蜀锦帜绣的变化反应着朝代更迭,历史变革,世界融合,仿佛纵览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即使隔着展示柜,似乎也能触碰到细腻如画的蜀锦和蜀绣,摩挲着岁月留下的纹路。
       蜀锦在“丝绸之路”中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今后更会成为天府文化的重要象征,成为中华文化的画布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文化价值重要非常。
       罗曦在调研结束后表示:“蜀锦的美能让更多人感受,让中华文化的珍贵瑰宝不被遗忘。”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自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团队成员怀抱热情,积极投入实地调研当中,开拓见闻,学有所成。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坚持发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传承非遗文化贡献青年力量!

原作者: 周子博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