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30
在四川射洪洪达家鑫路上,有一座低调古朴的小工坊静静地坐落在路边,远远地便能听到锻打钢铁的声音传来,声音清脆响亮,仿佛从古代越过时光而来。而这座工坊的主人则更像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人了。 出生于1994年的成曦和大众印象中的90后很不一样,他扎起长发,穿着一身黑色的唐装,提起甲胄,眼中涌着浓烈的热爱,向记者热情地介绍起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来。 “研究传统手艺的独特性一方面是对历史的一种探寻和传承,另一方面更与众不同的是,这项技艺相对比较神秘,制作甲胄属于古代的军工科技,天然就能激发我们关于毅力、勇气、忠诚、守护等品质的直观感受。”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精神升华,这让成曦很兴奋,他说:“这项技艺的过程是十分枯燥的,我们匠人在制作盔甲的时候,总会联想到保家卫国的古今军人,和他们一样,我们或许会默默无闻,但是我们始终一腔赤诚,一直坚守。” 因为一场争论,90后的他选择了从事复原甲胄事业 成曦的祖辈曾在广州给明朝军队打造军械用于抵抗侵略,后来迁徙到四川,就此落地生根,靠一手家传技艺,养家糊口。他的爷爷非常擅长铁匠、石匠和木匠活,曾受邀参与继光水库的修建工作,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匠人。在耳濡目染中,成曦对这些手艺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真正让他选择复原甲胄这项工作的原因,是大学时期一次关于中国和日本传统武士形象和甲胄服饰的争论。 彼时,日本动漫风靡中国,同学认为日本文化中的忍者和武士形象十分帅气,并找出了各类相关文物、武士形象的资料佐证,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更帅、更为厚重的成曦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中国传统甲胄武士的形象资料,“那次我没有再争辩,只是心里下定决心,如果有,我就要去找到,如果没有,我就自己去还原做,就这样,他结合自己小时候学到的一些皮毛知识,开始认真收集资料,从毕业前后开始了准备工作,然后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一次次探寻、试错和钻研,让他愈加接近历史 一副完整的甲胄作品,从确定时代风格开始,要经历收集史料、选材、冶炼、锻打、制版等十六项繁琐程序,“有些环节说起来是一句话,实际上陆陆续续要花费半个月,有些甲胄为了效果更好,还会有淬火、热处理这样的工艺,就更麻烦了。”一套流程下来,需要花费两年多的时间。然而,这还不是最令成曦觉得头疼的地方,真正困难的其实是前期史料的收集。 当前,国内对于甲胄文化保护力度相对较弱,很多文物散落遗失。同时,我国古代对甲胄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导致甲胄留存量非常少,“有时候能收集到的资料描述比较简单,比如说有的资料直接写用‘铁若干斤,成此形’,这种就只能靠不断试错。” 成曦在研究唐代山文甲时便遇到了这种问题。山文甲是唐十三铠之一,因铠甲多为山字金属片组合而得名,至今未有相关出土文物,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铠甲样式,只能通过有限的史料、壁画、雕塑来确认外观和大致结构。“那么多金属片该如何拼接?当时完全没有头绪,后来还是得益于互联网,偶然查到山西一座寺庙还保存有唐代塑像,于是按照这个思路去找,果然找到了和描述接近的形状。又通过查找资料,看到了木匠的榫卯原理,恍然大悟,似乎可以按照这个尝试一下,现在已经可以做到类似的效果了。”他说。解决完拼接问题,新的难题又接踵而来,该如何还原甲胄的防御力?这是成曦现在正在反复尝试解决的新问题。 在不断探寻的路上,出身自中江的成曦选择在射洪定居,原因十分浪漫,他的妻子杨于霈是射洪人。两人结婚后,他便和妻子在射洪租下一间砖瓦房继续自己的甲胄修造梦。真正来到射洪后,才发现射洪给了他很大的惊喜,射洪的青堤菜刀和铁水火龙闻名遐迩,特别是青堤菜刀的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告诉记者,“其中起口、淬火、冷作抛光等工艺对我启发很大,这些年我先后多次前往青堤铁匠侯老爷子那里学习。” 坚守匠心,让甲胄修造“活”在当下 现在的成曦不仅在潜心钻研甲胄修造的相关技艺,夫妻俩还致力于扩大这项技艺的影响力,两人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及比赛,2021年,他曾受邀参加腾讯动漫产业发展博览会,并先后荣获2020平乐古镇中国国际汉服节蜀风竹韵奖、2023年度四川省乡土文化能人全省前50名等多项荣誉,期间还不断尝试对中国传统甲胄进行研究及复原,取得多项外观及设计专利,美术著作版权及多个商标。 2022年,成曦还和遂宁市文化馆合作举办了《王于兴师、修我甲兵》甲胄专题展出,持续了一个月,有数万名市民前来亲身感受了中国盔甲文化之美。 在传承与传播的同时,成曦还将90后的创新思维带入其中,他对记者说,“复兴不是复古,复古不泥古。”一直以来,他都在持续探索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据他介绍,以传统方法制作特殊甲胄部件费时费力,比如铜錾刻技艺,工时长、成本高、产量极低、售价惊人,必然导致受众小。而成曦通过对技艺的分析解构、探索原理,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将之转化为成本相对较低的量产产品,在保留传统技艺美感的同时,通过现代技艺让甲胄产量增加,不仅在内地及港澳台等地区受到广大爱好者和收藏家的欢迎,同时也陆续销往美国、韩国、日本、意大利、英国、东南亚、澳大利亚、越南、俄罗斯等地,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好评及肯定。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成曦13年的坚持就如这句诗一般,“我们一方面想为中国甲胄正名,一方面想要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未来我们会继续把甲胄修造这件事做下去,把我们这项传统技艺,发展的更好,让更多人来了解它、接触它、喜欢它。”说话间,他继续锻打着手中的铁料,一锤又一锤,用充足时间和耐心让甲胄“活”在当下。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