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高如 | 楹联问道——《魏明伦楹联》跋

邓高如 | 楹联问道——《魏明伦楹联》跋

四川文化网 2024-5-30 11:05 4789人围观 文学作品

我的老师兼挚友魏明伦先生不幸辞世,带着惊世才华和别样人生绝尘而去,留下他的一副眼角膜和等身著作于世。为追思恩师情谊,重现大师风采,领略先生才华,我将去年春天所作,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魏明伦楹联集 ...
  我的老师兼挚友魏明伦先生不幸辞世,带着惊世才华和别样人生绝尘而去,留下他的一副眼角膜和等身著作于世。为追思恩师情谊,重现大师风采,领略先生才华,我将去年春天所作,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魏明伦楹联集.跋》翻出来,一个情景又浮现眼前:那天,他看过文稿后很激动,电话里对我说:“编辑部大赞跋文!知我者,二三子。高如当领先也!”


邓高如(中)与魏明伦(左)流沙河(右)



楹联问道

——《魏明伦楹联》跋

邓高如


  “三寸妙笔,两行奇联”。魏明伦在楹联文学园中的耕耘,恰如该联所语,似有神助!

  魏明伦出身梨园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其父魏楷儒是内江市华胜大戏院的鼓师兼编剧,通晓文墨。魏明伦受家庭和生活环境影响,幼时虽小学没毕业,但跟随剧团演研文学艺术不少,艺名九龄童,行当文武生。恰好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名言:“读书人家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

  明伦先生的大幸正在于此:或许他从娘胎里就听惯了平平仄仄,或许从幼童时就熟识了昆高胡弹,或许从川剧《太白醉写》中染了些诗仙的灵性,或许从汤翁《临川四梦》里习透了歌赋诗文,或许又从乃父的剧本编写中悟出了什么笔墨捷径。总之,年少的魏明伦已被艺术环境熏陶得入骨三分了。


  当然,更多的还是后来从演员转为专职编剧,职务性地编写各类剧目。从折子戏到大幕戏,从古装戏到现代戏,一天到晚与音韵唱词为伴,春夏秋冬与平仄对偶结缘。年久日长后,平仄入心了,对偶入脑了,取象究理入骨入髓了。可以形象地说,他是踩着鼓点学节奏,念着台词学平仄,唱着曲牌学音韵,跟着剧情学意象,写着故事析事理,伴着人生学社会……

  总而言之,魏明伦是从生存中学艺术。是未进艺术学院的艺术战神,是未拿文学博士的文学大师。他在戏剧、辞赋、杂文、楹联四大文学领域里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就是最好的验证。那确是,文学大匠之门,已毫不吝惜地向他敞开了;妙联圣手之冠,也妥妥地戴在他头上了。


  然而我也常想,像魏明伦这样从小唱戏,后来走上编剧的作家应当不少,但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文学大家、楹联妙手却是少之又少,难道就没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值得一探吗?我通过几十年与他的接触观察后认为,除了他在改革开放前经历了多种人生磨难外,明伦先生记性惊人,悟性超人,联想吓人,此几种天资条件的超强具备,不能不说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1994年夏天,我请他给原成都军区新闻写作培训班讲课,他古今诗词脱口而出,苏联文学史、中国新闻史如数家珍。他桌前放有稿纸,我们都以为这些资料都写在讲稿上。谁知,两个多小时的课讲完了,他顺手拿起桌上的稿纸对着大家一翻说:看看,什么都没写!原来桌上放的是几张白纸,一种“道具”,以表明他不是“信口开河”!

  魏明伦不会用电脑,一切写作都是手工作业,都有手稿留存,资料获取全靠大脑记忆。因此,成都大邑的魏明伦文学馆、内江的魏明伦碑文馆、自贡的魏明伦戏剧馆以及即将建成的广安魏明伦楹联馆,才有文稿提供布展。如此惊人的记忆力,信手可向大脑提取库存的便捷力,是他上述文学成就卓然一家的基础之基础,关键之关键。

  更难得的是明伦先生在文学包括楹联创作上的感悟力、在意象上的捕捉力、在析理上的参悟力,以及在文字运用上的表现力,都一项不缺地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自贡名士周禄正先生于1964年认识魏明伦时,读了魏的剧本《宋襄之仁》,便大胆预言此剧的立意、思想、文采已近全国一流剧作家的水平,断言日后必成大器。周后来还在全国报刊发表评论魏明伦作品的诗文多达数十篇。

  楹联创作属微型文学范畴,既有普通文学的共性要求,又有楹联文学的个性要求。其中平仄、对仗、悟道、究理,就是其创作的七梁八柱,三纲四维。少一项、缺一面都不成。然明伦先生在这些当代人较难把握的关节点上,总是功力精深,而且运用得出神入化。我随手选取书中几副对联,略作点评。

  东方广场风情长联

  昔年深巷,今日广场,灯杆仍亮,电视争辉。看蓝领白领,摆摊抢滩。靓妹大方购物,老翁小气买单。吹股市牛经,评图腾狼性,聚东方人气,奔西部鹏程。千种时装,百家土产,四方广告,八面客流,来这里自由贸易;


  现代新潮,当初古井,号子回音,手机交响。集歌迷影迷,茶瘾酒瘾。款爷忙里偷暇,民工苦中寻乐。仿名模猫步,敲网友鼠标,听超女莺声,观球星虎跃。三圈麻将,一顿夜宵,两句牢骚,几番笑话,到此街愉快休闲。

  看看,这里市民气、烟火气、休闲气、生财气、摩登气,扑面而来,好一幅当今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尤其“老翁小气买单”“民工苦中寻乐”一联,取象写人入木三分。更难得的是这么长的联句,却能词意畅达,文字鲜活,苛刻的平仄、词性、声韵的对仗要求,一律弄得中规中矩,实属不易。

  题杜近芳八十八岁华诞

  银幕林娘子,菊圃白娘子,二八佳人登米寿;

  沙场穆桂英,渔舟萧桂英,万千票友赏梅香。

  我读着此联,似闻京胡声,又听锣鼓响,梅韵唱腔的华贵、婉转、淳厚扑面而来。这娘子、那娘子,此桂英、彼桂英的舞台艺术形象接踵而至。尤其是“登米寿”与“赏梅香”的收口对,又让人精神大悦,如嚼甘饴,怎能不为先生祝寿祈福呢?

  挽萧卓能慰李谷一

  吟唱战歌,倾听情歌,布谷声声,成双到老;

  出身望族,不夸贵族,萧郎默默,从一而终。

  李谷一,萧卓能(开国大将萧劲光之子),一个歌手,一个高门;一个布谷声声,一个萧郎默默。本当白头偕老一生,然情郎先她而去,声声布谷唱与谁听?本联用声音、神态、情思、慰藉为我们画出了一幅郎德女才、惺惺相惜的和美图。本是挽词,这里却又成了慰语,谷一何能不节哀?我等何能不欣慰?

  海燕

  麦浪无鱼,绿柳垂丝空作钓

  海峰有燕,乌云佈阵枉张罗。

  一位戏剧同行,在某次颁奖大会上以一副古联“麦浪无鱼,绿柳垂丝空作钓”为上联,向魏讨对。先生沉思片刻即答:“马蹄有香,黄蜂展翅枉追花。”其意化用唐诗“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已很妙了。然瞬间又言:“海峰有燕,乌云佈阵枉张罗。”此句更妙,化用了高尔基长诗《海燕》意境,尤“乌云佈阵”,造句奇险,与词意飘逸的“绿柳垂丝”配对;“枉张罗”,用语冷讽,与言词轻谩的“空作钓”为偶,真是绝配,妙对,捷才啊!更是中西合璧,古今联姻的典范也!

  自嘲

  溢美夸张,三绝文碑戏;

  诙谐戏谑,一生鬼狐妖。

  鲁迅先生曾《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称魏明伦:三绝文碑戏;他却自谑:一生鬼狐妖。该联有仙气,带妖气,多骨气。难得董狐笔,当今强项令。先生书中亦有反思社会、反思人生,提倡说真话、反对说假话的“反讽联”“麻辣联”“柳刀联”“疗毒联”……可佩可敬。


  魏明伦的楹联题材,除少量是咏物写景外,大多是为朋友、同行、亲人、友情而作。先生喜交天下英才,文坛名士,艺苑奇人,曾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过央视春晚总体策划兼总撰稿,又多次率剧团到海内外各地演出,有机会与台湾的柏杨、李敖、龙应台,香港的金庸、黄霑、蔡澜等文化精英结交。

  俗话说:“秀才人情半张纸。”然魏明伦的半张纸,数行字,那可是他对朋友、亲人的一片深情,那总是带着体温或心跳,贵重如山。评书大家刘兰芳大病一场后,还等着要看魏明伦的那半张纸、数行字呢!便微信嘱魏:“趁我健在,请发来挽联,我过目细赏。否则,跨鹤西游,抱憾泉台!”魏兄也老实,居然遵嘱照办,两天后就发去“挽联”:

  一拍惊堂木,如雷贯耳。话说评书,柳敬亭复活。岁当不惑,频传捷报,彪炳岳家英烈,杨家英烈;

  几声短笛腔,似水流年。手敲大鼓,小彩舞再生。年逾古稀,预送挽联,追思京剧兰芳,曲艺兰芳。

  此情是何等之深、何等之厚,此联又是何等之妙、何等之“绝”啊!

  从本书收集的楹联看,魏明伦并不孤芳自赏,但凡朋友有重要典庆、红白喜事之类,一旦闻讯,便会及时发去贺联或挽联,以寄情思。正如本书所呈现,他这些楹联,有的忆旧如涓涓流水,有的抒情如和煦春风,有的悲怆如杜鹃滴血,有的说理如醍醐灌顶,多为彻夜不眠之作,更是掏心掏肺之言。

  我毫不隐讳地说,魏明伦这些楹联,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楹联文化研究财富。他的楹联短语,民间流传甚多,此乃得联者之大幸也;在互联网时代,网上多有转发,此互联网之大幸也;今又有四川文艺出版社将其结集出书,精装印刷,此更是出版社之大幸也!




值得研究的鬼,没有白活的人

邓高如


  今晨八点过,接到魏明伦夫人丁本秀大姐电话,告诉我魏明伦老师刚刚离世。不禁泪如雨奔!

  回想一月前,先生生命进入垂危之时,竟在重症监护室先托护士小姐、后托长子魏来,两次拨通我的电话,艰难地与我通话,于我有道别、过奖之词,并望我能在他辞世后撰联评说其生。

  尊此厚意,我诚惶诚恐,谨撰此联,以悼先师,亦慰家人。如下:

  戏剧家,杂文家,辞赋家,三星如斗耀词府,值得研究之鬼;

  早慧者,开创者,大成者,九戏似山屹菊坛,没有白活的人。

  注:“三星如斗”:即四川省有关单位在大邑、内江和自贡三地分别建立了魏明伦“文学馆”“辞赋馆”“戏剧馆”,故引喻为“三星”。

  “九戏似山”:魏明伦自改革开放后先后完成了《巴山秀才》《四姑娘》《岁岁重阳》《易胆大》《潘金莲》《夕照祈山》《变脸》《好女人,坏女人》《中国公主杜兰朵》(少量作品与人合作)九部影响深远的川剧本,并多次荣获全国剧本最高奖项。

  “值得研究之鬼,没有白活的人”:因魏明伦多才多艺,文思敏捷,故被人称为“巴蜀鬼才”。同时此语也为魏先生生前的口头语,更是他的遗愿。

学生邓高如敬挽

二0二四年五月二十八日


原作者: 邓高如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1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