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网讯(通讯员 周欣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村规民约凭借其特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人本发展、绿色价值、系统治理等多方面建设经验在乡村治理中得到综合应用,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为深入考察“千万工程”经验中村规民约对四川乡村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寻脉村约,逐梦兴村”实践团一行深入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葫芦村,开展为期数日的实践调研活动。 图1 实践团成员到葫芦村村委会进行采访 葫芦村位于雅安市雨城区,村域面积9.45平方公里,设9个村民小组,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葫芦村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调研,亲身感受了葫芦村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显著变化。 图2 葫芦村乡村振兴标语 因地制宜,助产业兴农 在经济发展方面,葫芦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态、光照、降雨、水质等资源优势,成功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茶树基地和生态鲈鱼养殖基地。特别是生态鲈鱼养殖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场地,还激发了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绿色食品、有机茶标志认证,创新游客采摘认养茶树等第三产业发展途径,打造葫芦村自己的茶叶品牌,助力产业兴农。葫芦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动员村民入股,成功实现了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目前,生态鲈鱼养殖项目已初具规模,预计年产量可达18万斤,产值达80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化为根,守传统之韵 在文化传承方面,葫芦村注重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团成员在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解了芦山花灯、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等民俗文化的传承情况,感受到了葫芦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葫芦村还通过搭建“双向交流实践平台”,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邀请专家实地授课,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就业本领。 凝聚民心,唱响振兴歌 “周公老君山连山,红岩沟里泉水甜。”葫芦村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加入村歌集体创作工坊,共同创作出饱含本地风土人情的《葫芦颂》。葫芦村还开展“村歌会”、村歌学唱大赛,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村歌的传唱中,村民把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融进歌里,凝聚起乡村振兴精神动力。通过共谱“葫芦颂”,唱响振兴歌,葫芦村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同时,这首村歌也成为了葫芦村对外宣传的一张新名片,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这个美丽的乡村。 协商共治,凝基层合力 在基层治理方面,葫芦村注重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团成员与葫芦村村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该村在基层党建、村民自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葫芦村坚持民主协商,定时开展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会议,始终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同时,实践团还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村民对基层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葫芦村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显著成果和成功经验。展望未来,葫芦村将继续依托自身优势,深化产业融合,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基层治理,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同时,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也将继续加强与葫芦村等基层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3 实践团成员与葫芦村村支书合照 |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