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四川文化网讯 “鹃城大地迎春风,战旗村里话振兴”。2024年7月24日至25日,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代峰采·红色启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成都市唐昌镇战旗村开展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 战旗村位于郫都区西北部,原名集凤大队,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改名战旗村,在2020年与金星村合并成立新战旗村,全村面积5.36平方公里,在总人数4468人中,党员的数量达170人。7月24日,实践团队选择来到战旗村,希望在这座2021年中共中央《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全省五A先进村党组织》的模范乡村围绕乡村金融、民事民生等开展考察调研,找到战旗村“抓好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答案。 党建领航守初心、牢记嘱托接续奋进 24日早上9点,实践队来到战旗初心馆,讲解员王晓倩向参观团和实践成员介绍到: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亲临战旗村深入考察农村基层党建和集体经济发展,首次在基层一线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任何地方搞得好,都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总书记的话肯定着战旗村党建引领、绿色发展、集体经济的工作。” 图为队员们参观战旗初心馆通讯员白水萌提供 据了解,战旗村自1965年建村以来,历经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三级嬗变,八任党组织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走共同富裕道路。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战旗村集体资产已达11658万,集体经济收入705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3万元。实践队联系到了驻村第一书记卢星宇,他讲解到:“我们战旗村始终嘱托,探索出组织引领、改革赋能、多元参与、共富共美的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农业增产、村民增收,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努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样本!” 群众生活放心间,基层治理颇有成效 为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实践队于24日下午,来到战旗村便民服务中心进行调研。刚走进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墙上“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标语跃然入目。工作人员告诉实践成员,服务中心走的是亲民化设计路线,装修上使用暖色调让人感到温馨自然,并设置共享工具铺,“我们会把老百姓家里面常用但是他们又不常备的东西,比如打印机放在这里供村民免费借用。” 从2018年起,战旗村的群众服务便落实了“微网实格”组织架构,由党委书记高德敏担任总网格长,下分150余名党员按户负责开展民生工作,实行“三问三亮六带头”、村级监督“四个一”,并设立了每月问题清单、回音壁,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便民服务中心内所展示的战旗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是我这次调研中最深刻的记忆”实践队员李锦洛在社会实践日记中这样回忆到。 随后实践队来到了居民社区,并采访了正在户外散步的王女士,她讲述自己对居民生活的满意,言语间不乏对基层党组织为民着想的感激之情,表示了对战旗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赞扬与肯定,她指出正是国家的繁荣发展带给战旗村如今的美好生活。 产业转型促升级,特色农业多元发展 25日上午10点实践队前往位于村镇中心的精彩战旗馆,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这里的郫县豆瓣、韭黄、蜀绣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唐昌布鞋、战旗烤酒、唐昌豆腐乳等深受广大游客喜爱的产品,将村民们的劳动成果转化为战旗村特色产品,更好的解决了民生就业等问题。 “在战旗村,还有一处好地方你们很值得前去参观,那就是乡村十八坊”经工作人员介绍后,实践队来到古色古香的战旗乡村十八坊,窄窄的石路两边摆满了店铺,售卖着各种特产和传统手工艺品,队员们对一家农特产品店铺“磁峰麻饼”店员进行采访,向她询问这几年在战旗村的发展情况,受访的店员告诉队员,现在店铺由村上与村民合作共同经营,并且随着近几年战旗村的名声逐步打响,游客日益增多,平日经营起来也比较热闹。 图为队员们正在采访店员通讯员白水萌提供 战旗乡村十八坊是村民们自筹资金,自己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的项目,取意乡村“十八般武艺”,各家作坊采用“前店后坊”的方式经营,这也使它成为了以非遗文化为主题,集非遗产品生产、开发、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地。 在行程的最后,实践队员前往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对于古代成都的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进行调研考察,参观学习了古代四川盆地农业的牛耕铁犁的历史,并了解了被誉为“春节老人”的西汉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相关事迹,从而对于战旗村以及四川盆地的灿烂辉煌的农业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图为队员们正在讨论农耕文化通讯员白水萌提供 实践团队在唐昌镇战旗村经过了两天的实地参观调研,希望能以调研活动为契机,将战旗村的共同富裕示范发展经营模式推广,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极为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
2024-10-17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