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四川文化网讯(通讯员 谢奕晟)7月6日至7月12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蜜语‘普’韵,‘彝’路生花”乡村调研团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千万贯乡的石板滩村,对当地的蜜蜂养殖产业以及普通话普及程度进行调研,并依托相关的调研结果,开展一系列助农与推广普通话活动。在凉山雷波县以普通话助发展,借蜜蜂养殖产业振农兴。 入户调研辨情况,推普活动增兴趣 7月7日上午9点整,调研团联系上了村支书和当地的向导马古批。经过他们的介绍,调研团的队员们了解到石板滩村的村民以组为单位,其中大部分组位于高山上。队员们在马古批的帮助下,分为两组,进入石板滩村的不同组,并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开展普通话普及情况的入户调研活动。 队员们来到第一户人家时,一位彝族少年正在使用机器处理作物。见队员们走近,他马上停下手中的活。 “我今年15岁,家里总共有6口人,现在只有我和奶奶,父母和一个哥哥已经出门打工了。”听了队员们的问题,他认真地回答道。经过询问以及后续的访谈,队员们发现大部分家庭的青壮年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只有少部分会留在家里务农。 “我们都会说普通话,但是奶奶不会”“这边没什么外地人,所以大家说的也不是很好。”……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绝和对外交流较少,这边的老一辈基本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而孩子因为在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通过老师与课堂的交流和练习,虽然说的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也能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 图为队员正在访谈。通讯员王玉婷摄 这位彝族少年告诉队员,对于老人来说,学习并掌握普通话比较困难;并且老人在家中的日常主要是务农或是抚养小孩,普通话使用的需求并不大。而对于青壮年和下一代来说,学习普通话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便于对外交流。 通过入户走访了将近60户家庭,队员们大致了解了当地普通话的普及情况,并且决定在7月8日和7月11日举办推普小课堂,为乡村推普工作贡献力量。 7月8日和7月11日的下午,调研团在石板滩村的村委会活动室举办推普小课堂活动。队员们化身老师,将普通话和当地的蜜蜂养殖产业相结合,通过朗读易错字、教授断句技巧、绕口令比赛、普通话配音挑战和观看普通话电影这些形式,寓教于乐,帮助孩子们掌握正确发音,展示自己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并通过奖励文具,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在学习和游戏互动中,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普通话的语感,有效提升普通话水平,最终达到调研团推广普通话的目的。 图为队员邀请孩子回答课堂问题通讯员谢奕晟摄 直播助产业发展,寻访调研蜜蜂基地 7月8日下午,调研团采访了石板滩村的丰母体书记,向他了解当地的蜜蜂养殖产业的发展概况。丰书记是当地蜜蜂产业发展的牵头人,也是蜜蜂养殖、蜂蜜酿造的技术能手。调研团就蜂蜜酿造方法与步骤、当前蜜蜂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展望这几点询问丰母体书记。丰母体书记对此一一做出了解答。 “当下我们村蜜蜂养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扩大销售途径”丰书记向大家解释道,由于养殖蜜蜂的主要是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网络运用不够灵活,蜂蜜主要通过线下售卖。 调研团就此问题,通过线上直播助力当地蜂蜜产品售卖。据了解,团队成员直播时面临的难题也不小,其中直播违禁词以及对带货主播随机应变能力的要求让调研团的队员们体会到直播的压力与不易。 图为调研团正在准备直播通讯员王灿摄 经过连续两天下午的直播,调研团取得了一些销售成效,当季的百花蜂蜜、脐橙蜜收获了热烈反响。调研团成员祝君毅回忆道:“直播卖货对主播应变能力与反应能力的要求真不低,不过好在卖出了一些成果。” 结束直播后,调研团于7月11日上午前往雷波县农业农村局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拜访山中的“养蜂人”。进入合作社大门,穿过小道,映入眼帘的就是分散排列在草地上的蜂箱。 养蜂人罗师傅听闻调研团赶来后,亲自为调研团展示新型养蜂技术。罗师傅表示,今年引进了新型养蜂技术,以新型的方形蜂箱取代了传统的圆桶蜂箱,目前处于试验阶段。该基地自蜜蜂养殖产业开展以来就已创建,基地里也展示了当地养蜂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和生产的各类蜂蜜,罗师傅介绍到,凉山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蜜源和蜂蜜种类,包括脐橙蜜、百花蜜、苦蜜等各种蜂蜜,令成员们印象深刻。 图为罗师傅为队员展示养蜂技术。通讯员祝君毅摄 “把蜜蜂养好,把蜂蜜做好、卖好,助力农民发展脱贫。”这是雷波县千万贯乡蜜蜂产业众人的心愿,也是石板滩村丰书记的心愿。“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助力乡村振兴是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蜜语‘普’韵,‘彝’路生花”乡村调研团的宗旨。”调研团负责人王灿表示。他们将利用学校的师资与资源,以团队的力量积极推动当地产业发展,以当代大学生的双手助力乡村振兴。 |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