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1
七 历史是一首诗,历史是一首歌,诗歌背后往往总会隐藏着隐秘和玄机,昨天的历史也有不少谜团需要后世者去探究和破解。太蓬山的《安禄山题龛》和“杨氏之墓”,真的可以解开千年谜团吗? 从太蓬山悬崖俯瞰双峰山(小太蓬山)及其乡村场镇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变,叛军兵锋直指长安,唐明皇李隆基为避祸,便带着杨贵妃逃往蜀地。可谁能料想,一场马嵬坡兵变,彻底改变了杨贵妃一生的命运。杨贵妃当年是死是活,至今仍是个未解的谜团,但太蓬山却出现了一座“杨氏之墓”,墓中的一样“宝贝”,或许能成为破解千古谜团的“金钥匙”。 关于杨贵妃的真实下落,在学界说法不一,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以下四种: 第一,自缢马嵬坡。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官方记载,当年唐玄宗一行途经马嵬坡时,因士兵哗变,唐玄宗迫于万般无奈,赐杨贵妃自缢于马嵬坡,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曾派宦官前去改葬杨贵妃。可是那些去改葬的人回来却称:“坟冢中没有杨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其随身佩戴的香囊。”然而,关于杨贵妃的“遗体”,《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记载却不同。《新唐书》对此的记述是“香囊犹在”,而《旧唐书》的记载却是“肌肤已坏,香囊犹在”。 众所周知,《旧唐书》成书较早,而且,是在唐朝时就存在的记述类史籍。反之,《新唐书》则是宋人参考旧唐书编撰而成的。从这一点看,《旧唐书》中记载的内容应更为可信。可是,即使如此,《新唐书》又为何要删掉杨贵妃“肌肤已坏”这么重要的内容呢?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史学教授刘厚滨认为:若从唐玄宗本人的角度分析,他肯定需要对外公布杨贵妃的死讯。只写一句“香囊犹在”,无疑为后世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基于这种目的,宋人在改写《新唐书》时,便干脆删掉了“肌肤犹在”这四个字,巧妙地回避了杨贵妃尸骸这个事情。 第二,偷渡东瀛。20世纪初,有专家学者得知,在日本本州岛的久津小渔村,有渔民自称为杨贵妃的后裔,而且还有一处杨贵妃墓。专家们都纳闷了,因为当时还没有海上贸易,唐朝和东瀛唯一的往来,只有遣唐使,但是在该国的历史文献中,却又找不到任何关于遣唐使和杨贵妃的记载。 十一世纪时,日本作家紫式部曾根据《长恨歌》写了一部小说《源氏物语》。在这部小说中,日本宫廷中曾有一位名叫紫式部的女官,其主要职责是为宫廷贵妇们教授汉学。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源氏物语》中紫式部的命运,显然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多相似之处。基于这样的资料背景,很多人猜测杨贵妃逃到了日本。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述,杨贵妃大抵可能逃到了日本的山口久津县。但是,相关史书对于航海的记载不多,唯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那次记述较为清楚。相传,他耗费十一年,历经五次失败后,才抵达日本。所以,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杨贵妃逃到日本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 第三,归隐太蓬山。蜀北名山太蓬山,是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圣地。我们发现,在太蓬山有一处“杨氏之墓”。据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反映,杨氏之墓就是杨贵妃墓,因为当年杨贵妃逃过一劫,后来归隐于太蓬山。 综合近年来相关专家的研究观点,我们认为,杨贵妃归隐太蓬山的说法比较靠谱。首先,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杨贵妃信奉道教,而且对于道教圣地太蓬山也十分向往。当时杨贵妃在马嵬坡如果逃过一劫的话,首选的逃亡之地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太蓬山。因为太蓬山是道教名山,交通偏远闭塞,能防止被人追杀,是个绝佳的藏身之所。其次,无论不少专家,还是我们这次来的几位研学者,都在太蓬山的悬崖绝壁上发现了一处唐代石刻,即《安禄山题龛》。从史料记载看,安禄山本人从未去过营山,甚至连蜀地都不曾到过,那为何会出现关于他的题龛?专家们十分肯定地认为,《安禄山题龛》就是杨贵妃逃亡到营山太蓬山时,为安禄山祈福所刻。毕竟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非常微妙的关系,在史书上时有记载。 再说太蓬山的杨贵妃墓,专家们经过勘察,发现其他地方所谓的杨贵妃墓,都明确地刻有“杨贵妃墓”,但太蓬山的杨贵妃墓,却只刻有“杨氏之墓”四个字。按常理,杨贵妃是个逃亡之人,即便死了也定然不会刻她的真实姓名。因此,专家们更加倾向于“杨氏之墓”或许就是真的杨贵妃墓。毕竟遮遮掩掩的背后,总有不可告人的故事和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探访中,当地老一辈的村民反映,他们这里从未有过姓杨的人,因此孤零零的“杨氏之墓”,也就给专家们带来很大的希望。如果真要拿出最有分量的证据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即对“杨氏之墓”进行考古发掘。但因为“杨氏之墓”已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只能等将来条件成熟了,才能对“杨氏之墓”展开必要的修缮和保护。如果能有幸在墓中发现遗骸的话,只要进行一番科学鉴定,就能知道墓主人到底是不是杨贵妃,从而破解这一千古谜团。 第四,回归都江堰。1997年,都江堰市考古部门在红梅村挖掘了一个千年古墓。根据当时的考古档案记载,挖出的棺椁长约1.7米,宽仅有45厘米。从棺材的大小判断,古墓中埋葬的应该是一位女子。至于墓主人的具体身份,则已无从辩驳了。早些时候,坟冢前还能看到一块刻着“杨”字的墓碑,可是,却没有名讳;还有一个因素,不少史料和志书认定杨贵妃从小是在都江堰—青城山一带出生和长大的,继而当地民间传闻这就是杨贵妃之墓。之后,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这块墓碑早已不复存在,且墓地也被村民种上了庄稼。这也便成了杨贵妃终老的第四种说法。 历代石刻雕像 八 鉴于前述的各种史料、民间传闻和我们登临太蓬山期间各个景点的所见所闻,我们倾向性的观点如下: 安史之乱后的“马嵬驿兵变”,杨贵妃遭到朝廷官兵诛杀,她找了个替身,逃进了太蓬山,躲过此劫。想到唐玄宗的无奈和无情,她再也不敢露面,从此归隐山中。但是,又想到安禄山还在征战,她那点小心思又活跃了起来,毕竟她和安禄山的感情纠葛,史书上时有记载。她常到透明岩石刻处去释道和修身,那些摩崖岩石刻造像、佛教经典、碑记、诗词、游记等陪伴着她逐渐终老。 作者杨明强陪同何开四先生(左)考察太蓬山唐代文物 《安禄山题龛》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其目的在于供奉和祈福。 太蓬山摩崖造像及透明岩石刻,如今已是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十三生七斋记》《题太蓬十三韵》《装修神像碑记》《普济寺》碑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当然,唐代《安禄山题龛》特别赫然醒目。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太蓬山的宗教文化、人文地理和风景名胜,甚至也体现出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斗争。于是,人们认为这是杨贵妃为安禄山祈福所为。因为安禄山至死也没有去过太蓬山啊!还有人进一步认为,这是杨贵妃为了保护自己,借安禄山之名望而镌刻《安禄山题龛》,一是意在壮胆撑腰,二是表达思念之情。 太蓬山千佛岩石窟内的唐三彩原始本真 看来,杨贵妃之死,千年以来都是一团迷雾。后来,人们在川北营山的太蓬山发现了“杨氏之墓”,并认定是杨贵妃墓,比较符合杨贵妃逃劫、归隐、防追杀和信奉道教之特性。总之,《安禄山题龛》和“杨氏之墓”,是太蓬仙山留给中国史学界和国际上研究杨贵妃之死的唯一证据。 根据史书记载,位于川北营山县的太蓬山,地势险峻,地貌极为独特,十分适合藏匿。此外,有传说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为其特意开辟了一条荔枝路,而这条路刚好就要经过太蓬山。 然而,如果事实真是如此,唐史中为何没有记载呢?对此,四川有关史学专家认为:坊间关于杨贵妃死因的传闻相持不下,一来是因为相关史料记载过于粗略,二来是因文人墨客的浪漫渲染。虽然,这些说法如今都已无从考证,但是,“杨贵妃”三个字已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最终归宿永远值得后世不懈探究。 佛雕头像虽然文革被毁,但唐三彩的艳丽色彩依旧。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看出端倪。所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不正是说马嵬坡上已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骸了吗?之后,白居易又提到“上穷碧落下黄泉”。可见,唐玄宗可能确实曾派道士寻找过杨贵妃。结果,那位道士在一座仙山上发现了她。然而,道士如果真的找到了杨贵妃,那文中提到的“蓬莱仙山”又具体是指哪里呢?种种迹象表明,“蓬莱仙山”“多半暗指的是川北营山的太蓬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士林时尚谈佛说玄,都公认《金刚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最富有启智之功的,全书名翻译为:以金刚般的波若智慧去除烦恼邪念,得到解脱达到彼岸。众所周知,《金刚经》从梵文中来,书中经常反复出现一种最基本的说理逻辑句式——“佛曰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意即佛说佛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才名之为佛法。此句式并非绕口令,而是积淀了深刻的哲理,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既然法无定法,我们就不必强求一律。这一逻辑形式,以及衍生的思维方式,启发人们干事创业要有一个大胆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要有一个创新和超越的态度,要有一个认真思考和缜密思维的态度。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将“十二字”视为“箴言”,养成习惯,就会受益一生。 石窟古佛像被今人浓墨重彩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看待杨贵妃归隐太蓬山和《安禄山题龛》等问题上,应持一个客观辩证的观点,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特定环境下不同人物的特有心态和意念想法,往往会不落窠臼,超越常态。唐明皇、杨贵妃、安禄山三人的关系就比较特殊。因为杨贵妃特别年轻貌美又才艺超群,后宫三千无与伦比,她与唐明皇都精通音律,可谓情趣相合,志同道合,唐明皇偏爱她,痴恋她,名正言顺,合情合理;膀粗腰圆、肥头大耳、体重300斤的胡人悍将安禄山在唐明皇、杨贵妃目前憨态可掬、唯唯诺诺,目的在于一心想讨好皇上和贵妃,赢得欢心,成为义子,以此获得君王信任和器重;而重要的中介人物杨贵妃,因幸得宠,花天酒地,夜夜笙歌,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但当年唐明皇已年过66岁,在古代已到风烛残年之际,不少方面已不能满足一个32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少妇之需;而那个48岁的身材魁梧、膀粗腰圆、体重300斤,且又能歌善舞的壮年将军,又是干儿子的安禄山,自然赢得她的欢心和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交织其中。杨玉环一生跟过的三个男人都比她大,她却都喜欢,原因在于她10岁时父母双亡,后寄住于二叔杨玄珪家。二叔无子女,视为己出的掌上明珠,为之聘请良师,教其诗词书画,音律歌舞,直到17岁嫁给大她7岁的李瑁。杨玉环长大后因从小缺乏父爱和安全感,更喜欢年龄大、有权势的人物。有观点认为,由于唐明皇大她34岁,与唐明皇在一起时,唐明皇已年满60岁了,她担心唐明皇死后,自己和杨家无法自保,就寻思和边关大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建立友好关系。这种观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杨贵妃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悲哀的。一曲《长恨歌》传唱至今,“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后世之人不无感慨至深。而对于杨贵妃的生死谜团,我们期待着将来的某一天能彻底尘埃落定,这也算是给逝者与相关当事人的一个慰藉和交代。 当然,正因为太蓬山道佛同修的千年历史和悠远厚重的宗教文化积淀,以及数千年来关于杨贵妃归隐太蓬山的传说,不断吸引着历代善男信女、游人络绎不绝前来太蓬山参观;人们也由此寻觅着求真、向善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太蓬山千年延续的文化根基,人们才拥有了修身有为的前行动力。 回望历史,遐迩闻名的太蓬山因文脉传承而成为人们心中的仙境胜地;展望未来,太蓬山因文化铸魂必将展示出更加瑰丽多姿的迷人风采!我们再度坚信:明天的蜀北仙山太蓬山,定将更加美好! 作者杨明强用心拍好每一张珍贵的资料片(左萍摄) 作者杨明强与何开四先生(右)合影 (特别致谢:衷心感谢著名作家、辞赋家、文化学者何开四先生对本文的悉心指导和审定!) 2024年7月20日于成都皓月楼 (全文完) 参考资料: 1.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刘艺主编,《唐诗宋词元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年版。 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旧唐书·杨国忠传》《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 4.《太蓬山有座“杨氏之墓”》,2019年7月17日,“历史店”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撰稿:刘立江。 5.黄晨旭,《杨贵妃的成都岁月》,2024年6月29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 6、《杨贵妃死后,到底葬在了哪里?》,2020年8月6日,“指点江山”微信公众号,作者佚名。 7.《古今历史那些事》,2023年9月6日,古今历史网。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