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20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甲辰孟秋芸阁书院终南会讲纪实 文/孙亚军 一 关中大儒牛兆濂先生曾勉励“有志于弘道”之人:“道是公共的,必人去行之。有得于心,方为自家德行。五伦外无道,五常外无德。言道德者,尚知所从事哉?”先生之意,便是让人从事上践“道”,从心上明“道”。作为牛兆濂先生的曾孙牛锐,未曾一日而敢忘先祖之教,自明道,诚明心,前后十几年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四方奔走,与有道之士一起,光大曾祖牛先生之志,光大关学先贤之志,传承“清麓”学脉,为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苦心孤诣。 正是怀抱着上述为学弘道之旨趣,牛锐先生和他的“芸阁书院”,聚拢了一大批学人志士,他们在终南山下,或讲学传道,或游学先贤遗踪,或仿照古代书院会讲制度,定期会讲,诚明于心践履于道,极力使得关学中的实学精神广布四方。这种知难行易的精神,被赵馥洁先生誉为“芸阁模式”,成为当代弘扬关学精神的楷模。 二 关于“会讲”,其实就是古代书院讲学的一种方式。“会讲”——顾名思义,就是两人以上,聚志同道合之学人于书院,或辩论、或明学问,它是自孔孟以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学术传统。历史上,宋代朱熹和张拭曾在岳麓书院有“朱张会讲”,朱熹和陆九渊在江西鹅湖寺进行“鹅湖会讲”。关中自古乃理学之邦,自北宋张载之后,会讲之风未曾一日而终绝,特别是明清两代,会讲之风盛行。“会讲”成为中国古代学术交流的一种机制,被延续下来。 芸阁书院,作为关中大儒牛兆濂先生曾经讲学弘道的地方,在晚清民国之时,它延续着“清麓学派”的文化使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脉保存了最后的底气。正因如此,牛锐有志于恢复这种书院学术交流的传统,先后组织了很多次“会讲”,听者云集于书院,使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得到张扬。也正因如此,牛锐组织了这次芸阁书院甲辰孟秋终南会讲,会讲主题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书院复兴与现代转化”,所请学者皆为当代鸿儒,如西北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赵馥洁先生,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关学文库》总主编刘学智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西安中和书院院长韩星先生,西北大学教授王美凤女士,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冬先生,以及马正斌先生、梁震东先生等教育界贤达。会讲采用的方式是由主持人牛锐提问,就学术思想中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展开论述。古人讲“道不讲不明,不辩不明”,弘道首先要明道,明道才能心会,心会才能行之致远,这正是会讲的意义所在。 此次芸阁书院终南会讲两天时间,大家严格按照中国古代书院会讲的先例范式进行,使得整个会讲充满了神圣性与学术的严肃性。“祭孔”是书院讲学的必要程序,古代如此,当代更应如此,这是弘扬中国师道精神的必须,有了“祭孔”才知道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代代相承,其缘由便在于师道精神的不灭,便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怀抱“为往圣继绝学”之心的坚定。因此,芸阁书院终南会讲从“祭孔”开始。大家在终南初秋和煦的阳光下,神态庄严,怀抱虔诚之心,祭奠孔子,祭奠关学“清麓”学派的奠基者贺瑞麟先生,祭奠关学“清麓”传人牛兆濂先生,彰显了“尊师重道”的学术传统。 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是说只有人才能担当起道的责任,也只有人才能让道的精神发扬光大。正如牛兆濂先生所说:“道是公共”的,人在体道悟道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道的精神所在。 围绕着这一主题,西北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赵馥洁先生说:“我们要弘扬的道包括天道,《周易》里面讲的,天、地、人三极之道,阴阳是天道,刚柔是地道,仁义是人道。那么天道的精神,在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含了自然的那种宁静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淡泊的精神,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机。实际上,这种精神在《周易》里面、在儒家思想里面体现了出来,天行健就是自然的精神,就是天道。《周易》里边讲“乾“,”乾“就是健,《周易》用乾作为天的别称,他弘扬的精神就是”健“,天行健就是让君子来体现。这种精神只有让我们和自然零距离的交往才能体现。”在谈到书院的复兴与转型时,先生说:“芸阁薪传道脉真,就是继承传统的儒家精神,传统的书院精神,而且要传真的道脉。牛锐把这个精神继承下来了,而且还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看到宋代以来的很多书院,人家本身就有这种天道精神,和天道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书院很多都办在风景是美丽的地方。大概我们先贤们、先儒们,大概思想上可能也是这样想的,他承传的道脉里面可能就有这个内容。那么我们书把院的领导人。不叫校长,不叫院长,叫三山长,这个名称也饶有趣味。由此可见,牛锐办书院的这个天人合一精神、天人和谐、人和人的精神,我感到是对书院精神的新认识、新发展,也是你办书院独特的地方。” 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关学文库》总主编刘学智先生在谈及《关学文库》中《牛兆濂文集》时说:“作为传统关学最后一位大儒牛兆濂先生,他在晚清民国对推动关学的作用非常大。 虽然他跟贺瑞麟先生只见了一面,但后来坚守师道,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在贺先生创办的正谊书院讲学。所以,牛先生本身就是大儒”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星先生在谈及书院建设时说:“书院担当着道统、学统、教统的传承。我理解的书院功能,有四点:一个是重建道统,研读儒家经典,因为经典是文本、人格和圣贤三位一体。儒家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希贤希圣的圣贤教育,追求学道、明道、修道、证道。贺瑞麟先生创办的正谊书院,是通过讲学恢复儒家道统,不是为了科举。第二,是学以载道。书院提倡学统,是要讲学,就是为了学以致道,传承道脉。第三,传统书院还担当着传承儒家的教统。祭祀就是在书院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第四,就是尊师重道和师道的重建。古代这个师道传统其实非常悠久。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导师,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因为他们都带学生,所以就形成了尊师重道。因此,书院老师的道德人格、修养和传承道统很重要。儒家经典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老师读经,并给他们解读经典,明白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应该也是书院教育的重要部分。 西北大学教授王美凤女士说:“八百余年关学的历史,始终和书院文化是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讲,没有书院文化就没有关学史。从张载创办关学,到蓝川先生,哪一个不是在书院文化熏陶下,又在书院文化里面做出贡献的。所以这八百年的光学史始终和中华书院文化史是紧密相连的。换句话说,一部关学史,就是一部书院史。” 西北大学教授 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冬先生说:“书院没有老师,没有经典,师道就撑不起来。书院精神一定要有师道的精神在里面去支撑。我想一个书院,它也要具备几个因素。第一个要有从道、学道、讲道、求道、行道的老师有学生。第二个方面,他必须有主旨。书院是儒家的地方,不是在讲佛道理,讲佛论道,有佛学院,有道观。第三个方面,要有他活动的章程。第四个方面,一定要有讲学活动。” 四 书院文化如何复兴?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如何成为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阵地?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牛锐先生和他的“芸阁书院”其实已经走在了前面,他在积极探索一条“芸阁书院”的现代转型模式,那就是他提出的“中国人的书院式生活”。中国人的书院式生活,其实就是让人的心能够安顿下来,能够在书院的氛围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昔日,牛兆濂先生看到华山西峰时,感慨地说:“砥柱人间是此峰”。那是一种天人之境的高度,我们真心希望,在弘道的路上,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多一些砥柱人间的山峰,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高度。 |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
202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