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0
草圣文化宗师林散之大先生 近日,草圣(林散之)文化第三代传承人李长生先生受到五台山法会佛学界的邀请,前往山西五台山,代表四川草圣书画中心与学界同仁分享了一些佛学认知并与众讲述了草圣文化与五台山的某些历史渊源。 草圣(林散之)文化二代传承人林筱之先生(李长生的授业恩师)的爷爷林成兴清末曾任太原总兵,任上参与了五台山的保护及修复。 有因如此,百忙中李长生先生欣然赶赴五台山。他认为,人需要信仰,每个人都有信仰,而每个人的信仰又不相同,信仰支撑我们战胜困难,甚至战胜自己。即使面临人生打击皮肉皆伤,内心痛苦,信仰终能抚平我们的伤口,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总能帮助我们自我管理自我反省,是一盏明灯。 1. 有关佛教 佛教,源自古代印度河流域,是一种全球性信仰体系。历史长河中宛如一盏永续穿越的明灯,照亮人类无数灵魂探索生命真谛的征途。它的学说和实践,细腻地勾勒出世间万象中交织的苦难与痛楚,却又不失希望地引领着信徒,以内在觉醒的致力,开启自我救赎与心灵升华。 佛教的奠基者,那位智慧如海、慈悲为怀的释迦牟尼佛,他的生命轨迹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少年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人间繁华背后的虚幻与无常,心灵深处激荡起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追问。二十九岁,正当风华正茂的年纪,他毅然决然舍弃了世俗的羁绊,步入修行之路,历经风霜雨雪,终在菩提树下悟得宇宙真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被后世尊称为“佛陀——觉者”,即“觉醒之人”。 佛教之诞生,在于它不仅仅创造一种信仰,更是带来一场人类心灵的革命。它的宽广拥抱深情地呼唤着每一个灵魂,尝试解脱之道,追求一份超越物质纷扰的内心宁静与祥和;它细柔深刻像一股清泉,缓缓洗涤凡人心中的尘埃与杂念,鼓励培养慈悲为怀的理念,减轻人们对名利的渴望与执着;它的传教流布仿佛是在心灵的田野上播撒着自由的种子,静待其生根发芽,绽放出智慧与解脱的花朵。 在佛教的引领下,很多人学会了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将每一次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让心灵在磨砺中日益坚强,最终达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烦恼的至高境界——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两千年以来,佛教赋予了人类社会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依旧熠熠生辉,魅力永恒。 2.释迦的故事 出生 释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兰伽(现在的尼泊尔)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国王,传说他的母亲在梦中怀孕,怀胎十个月后,释迦牟尼降生在芒果树下。 四大观 释迦牟尼年轻时生活在奢华中,然而,他四次离开宫廷,每次目睹老年、疾病、死亡和出家修行者,这四个观察使他对人生的真相产生深刻的疑问。 出家 受这些观察的影响,释迦牟尼决定离开家庭、财富和王位,寻求真理和解脱,他剃发出家,穿上袈裟,成为出家人(沙门),开始了苦行冥想的生活。 觉醒 在长时间的苦行冥想后,于菩提树下实现了觉醒,达到了对生命和苦难的深刻洞察,认识到苦难的原因和解脱之道,获得了智慧、内心的平和和慈悲。 教导和传播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迦耶附近的鹿野苑首次传授他的教导,称为“初转法轮”,而后继续游历印度,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包括许多修行者和王子。 涅槃和寿终 释迦牟尼在 80 岁左右达到涅槃,涅槃是佛教中的最终目标,它代表了彻底解脱生死轮回,结束痛苦和欲望,达到内心的平和以及智慧的境界。 3. 佛教的教义 教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教导或准则,用来指导信徒的信仰、行为和生活方式,佛教的教义包括: 缘起 缘起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一个人感到愤怒,并不是凭空产生愤怒的,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才会产生愤怒。 三法印 法印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新思想进行指导和规范的法则,用来印证佛教的新思想是否符合佛教宗旨,因为这些方法共有三种,所以被佛教称为三法印: 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世间众生的各种行为,“无常”是指没有常态,一切事物都变化不定,例如“人生无常”就是说人生是个变数,不会一成不变。 诸法无我 “诸法”说的是世间的各种事物的运行规律,“无我”指的是没有“我”的概念,人类也只是这个天地运行规律中的一环,消除自我的境界。 涅槃寂静 “涅槃”是佛教的最终目标,是一种解脱和超越生死的状态,它被描述为无痛苦、无欲望、无我性的境界,“寂静”是指内心的平静、宁静。 四圣谛 “谛”即“真理”,四圣谛分别为:苦谛(生老病死)、集谛(苦的原因、集合)、灭谛(消除痛苦后的境界)和道谛(消除痛苦的方法和途径)。 八正道 八正道即八种消除痛苦的方法,分别为: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语)、正业(正确的身心行为)、正命(正确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觉察)、正定(正确的禅定)。 十二因缘 指人生轮回的十二种状态,分别为:无明(即无知),行(无知导致采取的各种行动),识(行动产生认识),名色(精神和肉体),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识六种感官,帮助我们感知外部世界),触(与外界产生的接触),受(接触产生感受),爱(感受引发了爱或欲望),取(产生爱欲后便会有索取),有(为自己所有),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在未来世又托胎投生),老死(生命的老化和死亡,一个生命周期结束,新一轮生死轮回开始)。 因果业报 “业”指一切身心活动,“报”指身心活动(即善恶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因果业报的理念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会对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界六道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众生所居住的三种世界;“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是众生轮回的去处。 涅槃 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指破除烦恼、无明后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并不一定要死亡),是一种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 密宗法义 密宗是佛教的一个传统分支,它是一种高深的教义和修行传统,特点是强调秘密仪式、符号和心灵转化,密宗法义的核心理念是实现解脱和觉醒。 4. 佛教名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里的“色”是指物质,世间万物众多,不要贪恋,今天是你的,明天就是别人的。争来争去,到头来都不是谁的,都是过眼云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可以理解为: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大道理、大智慧。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命充满了痛苦,回归内心,找到内心的平和和智慧,停止伤害他人,通过修行和内心的改变,实现自身觉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本来就是空的,世间万物无不一个空字,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人一命的善行远胜于建造七级佛塔的功德,“七级浮屠”是一种有七个层级的佛塔,是佛教的建筑,每个层级代表不同的意义。 刹那便是永恒。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是不能重复的,任意时间点都是刹那,发生就永不会回头,是不可重复的,警示人们要珍惜每一刻,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5. 佛祖称谓 佛教用“佛祖”的称号来表达对于佛教创始者的尊敬,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常见的佛祖包括: 释迦牟尼佛,释迦摩尼佛是佛教的创立者,他大概 29 岁时出家,学习禅定和苦行,随后向各个阶层传播佛学文化,他被崇敬为佛教徒的灵性导师和启发者。 药师佛,药师佛的全名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其中琉璃比喻内心清净无染,犹如琉璃之透彻,之所以被称为“药师”,是因为他能够治愈世间的一切疾病。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佛教宗派的其中一个佛祖,他立志建立极乐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没有烦恼、没有病痛、没有争斗,一切都是美好幸福的。 弥勒佛,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其形象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在一些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坦胸露腹,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都说他量大福大。 燃灯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久远以前的老师,释迦牟尼当时还未成佛,是随燃灯修行的一个弟子,由于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 6. 菩萨称谓 菩萨(pú sà)的地位仅次于佛祖,是大智大觉者,常见的菩萨包括: 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出生于古印度的舍卫国,“文殊”是“妙”的意思,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主要职责是开导众生,传授智慧,被尊称为“智慧之神”。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菩萨,是佛教最受尊崇和信仰的菩萨之一,主要任务是拯救世间众生,救苦救难,被尊称为“慈悲救苦的化身”。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主要任务是拯救地狱众生,化解众生的业障和痛苦,曾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深重誓愿。 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是佛教中修行和行愿的象征,主要的职责是引导众生修行,实现菩提和解脱,他慈悲为怀,帮助众生修心养性,被尊称为“行愿之神”。 7. 佛教的禁忌 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行、不妄语和不饮酒,遵守这些清规戒律,有助于培养正念、道德品质和内心的平和。 过午不食。按照佛教教制,佛教信徒一日两餐,过了中午就不能再吃东西了,养生领域也认同这个观念,能更好地激发身体潜能,从而起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会面时不握手。佛教徒内部不用握手礼节,不要主动伸手与僧众相握,尤其注意不要与出家的尼姑握手,对寺院里的僧尼行礼,一般以(双手)合十礼为宜。 着装得体。佛教寺庙视为清净圣地,进入寺庙时,衣履要整洁,不能着背心、打赤膊、穿拖鞋,另外,为保持佛门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院。 不得随意触摸佛像。佛教徒忌别人随意触摸佛像、经书、钟鼓、念珠等被视为“圣物”的东西,照相只能说是一种方便,最好不要照相,是对佛的一种尊重。 吃素食不能浪费。很多佛寺都会为游客准备素食堂,以备游客不时之需,在斋堂吃饭时应当注意,不要浪费食物,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浪费任何一粒米菜。 寺院的门槛不能踩。门槛在古代是一种礼仪的象征,门槛越高,表示权力越大,若践踏寺院的门槛,意味着你对寺院,并不尊敬,甚至坐在上面也是不行的。 不能大声喧哗。寺庙是一个严肃、清净之地,如果带了小朋友的,要教导好小孩子,就像是去图书馆和博物馆一样,禁止大声喧哗是一个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有人在礼佛时,不要从前面过。进入佛堂之后,如果看到有人正在礼佛,不要从人家前面经过,凡夫是无福消受别人礼拜的,这种行为也是对佛的一种不敬。 8. 相关术语 大乘 大乘是佛教的一种派别,在许多国家都有广泛的传播,大乘强调追求广大众生的解脱,而不仅仅是个体的解脱,更多强调慈悲、普遍觉悟和度化众生。 佛陀 佛陀原本是指释迦牟尼,后来演变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它描述了一个人已经实现了完全的觉醒和智慧,摆脱了痛苦和轮回,以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 罗汉 在佛教中,罗汉被视为佛陀的最高弟子,他们已经实现了佛陀所教导的觉悟道路,被认为是已经获得觉悟、超越轮回和痛苦的人,解脱和觉悟是核心。 婆娑 在佛教中,婆娑是相对于涅槃而言的,指那些被欲望所驱使、无常变化的现实世界,要想脱离苦海,就必须超越婆娑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解脱和涅槃。 轮回 轮回的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无穷无尽,循环不已,描述了生命在不断循环、重生和死亡之间的过程。 舍利子 指佛陀或高僧死后的遗骸中,经火化或自然风化而成的结晶体,圆珠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神奇功效的圣物,如祈求平安、增长智慧、解除疾病等。 法号 法号是佛教教徒受戒时,由师傅授予的名字,这对于出家人意义非凡,意味着出家人改名换姓,使自己彻底和前世割离,从此可以全身心地学习佛法。 大千世界 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后泛指广阔无边的世界,佛教的一种宇宙观。 贪瞋痴 贪表示贪欲,对物质、财富、名誉的强烈渴望;瞋(chēn)原意是瞪大眼睛,表示对他人的愤怒、厌恶或仇恨;痴表示无知,对现实的无知和愚昧。 如来 “如来”一词来自于古印度的梵语,译过来就是“原来如此”,后来佛教用以强调佛所证悟的自性本心,也泛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佛教的一种境界。 西天 西天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因为印度古称“天竺”,在中国西南方向,故称“西天”,所谓“西天取经”即指去印度取经,西天是佛教的发源地。 天道 天道是六道中的一种世界,是指众生因为修行十善或其他功德而轮回到天上的境界,天人享受着超乎人间的快乐和寿命,有飞行和神通等神奇的能力。 阿修罗道 指人们因为贪嗔痴等恶行所导致的报应,转生到充满战争、憎恨和痛苦的世界,阿修罗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 9. 其它相关知识 万字符 卍 表示什么?在佛教中,卍 字念作 wàn,也叫万字符,通常代表着佛陀的法轮,象征着佛法的传播和智慧的转动,也被看作是一个承载着吉祥和美好的标志,是佛祖佛陀胸前的印记。 佛教有哪些名山?佛教在中国有四大名山,分别是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和五台山,每座山都有重要的佛教寺庙和寺院,吸引着大量的佛教信众和朝圣者。 佛教弟子的日常是怎样的?僧人每天清晨集体上殿做早课(诵读),然后排班依序到斋堂吃饭,佛门叫做“过堂”,饭前饭后都有唱念,吃饭过程中不许出声,不许浪费,可谓纪律严明。上午和下午是工作时间,如务农、砍柴、种菜、打扫寺院、看护殿堂、接待香客游人、经销香烛、经书、法物和素食等,没有分配工作的僧人则到禅堂坐禅,或到念佛堂念佛。中午也需过堂,仪式与早上一样,饭菜一般都比较简单,全是素食。午间可略作午休,傍晚须集体上晚殿(诵读),按照戒律,僧人是不吃晚饭的,晚间有的寺院安排坐禅或念佛,余下的时间则自由支配,或拜佛,或诵经,或读书,或坐禅。 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信佛?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如此盛行,也跟古代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佛教可以帮助统治者们更好的约束社会,当然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原因在里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信仰佛教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不少,这些宗教中有很多规矩都是用来约束人们道德的,他们崇尚的都是正义和善良,可以帮助人类走向一个和谐的社会,佛教主打一个无欲无求、普度众生。 香火有什么寓意?古人迷信神灵,相信在天地之间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护佑家族传承不息,既然相信这种神奇力量的存在,那就必须在这种力量和自身之间建立交流的媒介,香火自然而然就承担了这种责任,而佛教中的烧香拜佛行为,曾一度被视为对神明的崇拜,按照古人的说法佛和神的地位大致相同,佛教认为烧香与智慧相通,香飘出来的香气能沟通凡圣。 佛教的莲花有什么寓意?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片秽土污泥,有志者应该努力修行,不受任何污染,经受得了诱惑,能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的境界。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