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12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于1939年冬日精心撰写的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论巨著,次年春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新中国成立后,又经毛泽东亲自审定,被编入《毛泽东选集》。这部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深化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璀璨明珠。本文旨在从历史与现实背景、思想根基、理论精髓及时代价值四个维度,对该著作进行深入研读与剖析。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1938年深秋,随着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其大规模战略攻势暂告一段落,抗日战争由此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此间,日军调整策略,加大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攻势,同时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新方针。同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然叛国投敌,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虽仍留在抗日阵线,但其积极反共的立场导致国共关系日趋紧张,国内政治局势愈发复杂。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重庆秘密召开,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扬言要“抗日剿共”双管齐下。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向党内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党的政策策略,以凝聚抗日力量,维护民族统一战线。 彼时,党内部分干部在策略问题上存在片面认识,左右摇摆不定。毛泽东敏锐指出,“当前党内主要危险倾向,仍在于过左思想的干扰”。因此,他撰写《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旨在统一全党思想,明确“中日矛盾乃基本矛盾”的恒定不变,从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该书的思想根基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沃土,同时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毛泽东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以及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关键问题。他强调,认清中国基本国情,是把握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前提。 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出发,详细阐述了这一社会形态的形成过程,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催生资本主义因素,又残酷统治中国,将独立的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深渊。这一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精准科学界定,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构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关于革命对象和任务,毛泽东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反动势力。革命任务则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推翻封建地主的统治。 在革命动力方面,毛泽东分析了各阶级或阶层对中国革命的态度,认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定盟友,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伙伴,而民族资产阶级则在一定条件和时期内可以成为同盟军。他强调,无产阶级必须认识到单打独斗无法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阶级和阶层,共同构建革命的统一战线。 至于革命性质和前途,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反对资产阶级专政;在经济上,要没收帝国主义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归国家所有,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同时保留一般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和富农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非资本主义。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代表作,标志着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路线及具体政策的完整体系已经形成,也彰显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进一步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及抗战胜利后,该书发挥了重要的革命动员和教育作用。毛泽东从历史视角阐述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的光荣传统,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结抗战、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权指明了方向。 时至今日,《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仍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提供了宝贵依据。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该书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深刻启示。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关键时期为驳斥国民党顽固派反共谬论、回答中国未来走向而撰写的理论力作,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中国革命规律、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路明灯。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严谨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