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4
三岁的小孙女吃饭,每次总要剩些。我教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她一听就会诵读,但饭还是剩在她的小碗里。我睁着愤怒的眼睛,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摇头一脸的无奈。 无奈,不能总是持续。 一天中午,我把电饭锅放在小板凳上,让她自己取用。她力气不够,我就把我的手搭在她的手上,帮他的只是力气,多少的选择权交给她。现在,她五岁了。不浪费粮食,做到了极致。怎么样呢,人家每次饭后的饭碗,能够做到像饭前一样干净,包括早上的五谷杂粮粥,最后都加些开水,涮涮再喝掉。不仅如此,她还是饭桌上的小小监督员。她外公的饭碗,爸爸妈妈的饭碗,饭后谁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尤其是对外公,她的态度非常强硬:“不行,还有几粒。”“不行,还有一粒。”在她心里,我种过一粒种子:糟蹋粮食,天上神仙要惩罚我们。小孩的心门是打开的,我们播种什么都能够收获什么。种下了善良和悲悯——树枝上一片树叶,蝴蝶一样的一片树叶,她左看看,右看看,小手摸一摸,不舍得摘下来。她说,树子会疼的,树叶儿也会舍不得妈妈。 小孙女自足餐的养成,缘于我的两次经历。 十年前参加一个文学活动,进餐大厅上百人。餐盘、碗筷放在大厅的进门处,进餐的人们排队拿取。米饭、素菜、荤菜、水果,呈阶梯,一字排开。取用食材随心随意,大快朵颐的可以不管不顾,直觉需要什么,取用什么,理想的社会就在眼前。自足餐还真的考验人。你知道你一天需要多少蛋白质,多少糖类,多少脂肪吗?对于健康而言,营养学知识于大众,至今还是一知半解。五颜六色,五脏六腑,甜酸麻辣咸。上学时,生物课讲了点皮毛。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较之于工作重要,生活也不是那么不重要。我是农民,我终生的身份都是农民。经历过贫穷的基饿,经历过肩挑背磨的辛苦,我最喜欢自足餐的取多少吃多少,吃多少,取多少,没有也不会有大盘大盘的剩菜剩饭。一分劳动的光荣,是十分劳动的汗水换来的,尊重劳动者的人,是从节约一粥一饭开始的。十年前的这次自足餐,已是昙花一现。十年后,这“花”又开了一次。那是区政协的一次征文活动。看到当时的情景,我觉察到大有把自足餐推而广之之势。也就是说,自足餐在每一个餐馆、酒店,处处开花。事实上,作为普通百姓,机关事业单位食堂,浪费与否不得而知。作为普通消费者看到的餐饮业,娱乐业市场,处处萧条。一方面在捏紧裤袋过日子,一方面又在以为是自己的钱,自己买的自己倒掉,于你无关。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创造物质财富,不只是“开疆拓土”,还要在生活中惜水、惜电、惜每一个劳动者的付出。 前些天,和几个朋友闲聊,一个朋友说,我们这个地方,人多地少,没必要鼓励家家一辆车,甚至人人拥有一部车。众人惊觉诧异,而我却要感谢他替我说了我要说的话。算一算所有高速公路的里程,总的占地面积,拆迁费用,以及拆迁人员的后续生活。对这些大事情的隐忧,常常忡忡在心,而无以言说。现在,大都市包括小县城,上下班堵车成为家常,小区附近的公路,甚至是人行道,被各种车辆占道停泊。真是应了那位朋友的话。我是打定主意不学车不买车的,这算不算一种先见之明呢?小车,只是“自足餐”的另一种形式吧。 此时,公园的长条凳下,小孙女看到一揉皱的小纸团,她把它捡起来,扔在可回收的垃圾桶。一个初始的生命,一开始就走向光明大道,你让她走岔路,都难。 无论普通大众还是单位官员,作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努力让我们这个时代,像诗歌一样的美丽! 李兰英:四川省作协会员,新津区作协主席,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多次获北京、上海、广州诗歌赛一、二、三等奖。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