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以五音提挈谱田锡“正直”壮歌:《大宋籍田歌》带来的启迪 □冯俊龙 如何给1000多年前的老乡写一部长篇小说,并且通过这位历史人物给今天带来启迪?四川作家张生全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2024年10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生全的《大宋籍田歌》,书写了出生、成长在蜀地洪雅(今四川眉山洪雅)的田锡跌宕起伏的一生。田锡30岁游学长安,38岁由榜眼入仕,直言敢谏、勇于担当,一生竭力促成以和治国,提倡休养生息,致力于耕读传家和礼仪教化。在时代风云激荡、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曾经被称为“迂腐”“治郡无称”的田锡,在张生全笔下,闪现出不一样的光辉。 “古之遗直”为民拼死直谏 自古以来,天下安,百姓安。战争乃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头等大忌,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比田锡晚生97年的苏轼,称这位前辈乡贤为“古之遗直”,是他深受田锡崇文尚学、敢言直谏影响发出的肺腑之言。 宋朝开国,中原尚未统一,政局也不稳定,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匆忙继位的太宗赵炅,斗志不减,连年征战,虽然一统中原,不过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且陷战阵,中箭负伤。他不甘“受辱”,更想打败辽国,建立不朽战功,以扬名万世。听说能征善战的契丹名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相继病重,太宗想立即重启战端。田锡以太宗自己曾经说过的防卫边关“在德不在险”为由,力阻开战。 宋太宗的皇位虽然因为“烛影斧声”带来千古疑问,但他确有“文治武功”的雄心抱负。军事能力上的欠缺,使太宗更看重能臣的意见。田锡在当时的官职并不大,只是被贬谪到偏远之地海州的一个小通判,“但并不表明太宗厌倦了田锡”(摘自《大宋田籍歌》,下同)。田锡的才华、正气、忠诚,表现在他善于思索、敢于直谏、无所畏惧。在太宗心目中,田锡肯定是不可或缺的能臣。 田锡不但成功劝阻了战争的发生,还以无尚勇气与足智多谋,在巴蜀平定义军、救回大殿下赵元佐。田锡坦承:“蜀地之所以三十多年来都没有完全归附朝廷,确实与朝廷在治蜀上的傲慢、潦草及残酷有很大关系。”同时,他深知老百姓要有安定的生存环境,国家必须实行休养生息、宽简持政:“我们只要走近他们,拂去那些尘埃,一定能够点燃他们的热情和忠贞。” 饱读诗书、深谙儒学之道的田锡,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牢记孟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他远非一般“文官不爱财,再平庸也是良吏”的封建官吏可比,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常思安邦安民之策,屡屡“以死直谏”,从不退缩。 贯穿全书的“瓦屋春雪”,是产自眉山洪雅瓦屋山的一款极品名茶。独特的生长环境、独特的采摘时节、独特的制茶过程,使其无比珍贵、价值高昂。大宋实行茶叶专卖制度,“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政绩”,同时从中大肆盘剥牟利,茶农收入锐减、茶贩子无利可图,于是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造成社会动乱。心忧天下的田锡,对此弊端洞幽察微,心忧如焚,挺身而出,极力化解。 《大宋籍田歌》通过瓦屋春雪产生的一系列人命关天的血案,抛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命题:市场自由经济与政府宏观调控孰优孰劣。任何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都会因为它产生的利益而引起欲望泛滥;束缚欲望就要制定规则;制定规则即是调控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决定“国富”还是“民富”、“共同富裕”还是“贫富不均”,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波动、社会稳定等等系列问题。 没有学过社会经济学的宋朝能臣田锡,以封建知识分子的眼光,清晰分辨出适当税赋和与民争利、苛政猛于虎与官逼民反之间的关系,深切同情巴蜀义军中大多数底层贫民,理解他们系由“官逼民反”。即使没有圣旨,田锡也斗胆在陈州开放茶叶市场,在成都大街小巷张贴“约法三章”,允许民间自由买卖瓦屋春雪,以此化解官民矛盾。 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它能高效、自由地调节商品价格,但同时也具有盲目、滞后的缺陷。政府能宏观、强制调控市场,但计划的结果、超前的行为,却明显僵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有利弊,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避免它们各自的缺陷,才有可能让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促使社会安定和谐。 田锡认识到“官倒”的巨大危害,千方百计平衡各方利益,他提请政府注意“只要官府中人不参与瓦屋春雪的销售,就不会伤害百姓利益”。他认为决不能“因噎废食”,彻底禁售,如同“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一起倒了”。田锡放开市场、搞活经济,既对国家有利,更对百姓有益,事关国计民生,对后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什么是读书人?读书人就应该是这东京城里的望火楼,它虽然显得孤独,不合群,终年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但因为站得高,因此能够俯视整座城市。哪里有火情,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并及时发出警告的声音。”张生全通过田锡之口说出的这番话,把田锡一生无私无畏、敢为天下先的政治抱负,声情并茂地描绘出来,实实在在是给田锡树立了一座永不垮塌的文字丰碑。 “天下正人”心系国计民生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这样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太宗对宋朝历史的贡献,与他接受文官劝谏和大力发展农业关系密切。田锡坚持举行“籍田礼”“乡饮酒礼”,也就是在注重农耕和人民教化这两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 要吃饱饭,肯定要耕地种田。土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粮食是保证国富民强的根本底线。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保护耕地红线,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也是基本国策,田锡一生坚持举办“籍田礼”的背后,是心系国计民生的责任担当。 田锡出生在五代十国的后蜀宋初,他亲眼目睹旧朝崩溃、新朝建立,“他知道,一个繁盛辉煌的王朝,第二代皇帝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代皇帝如果策略不当,像秦二世、隋炀帝那样,王朝很可能迅速倾覆。”田锡是宋朝第二代皇帝赵炅开科录取的进士榜眼及第,饱读诗书,他知道第二代皇帝应该如何让民众“休养生息”:“青壮年不是去打仗,而是待在家里生孩子种庄稼,人口多了,粮食多了,国才能富,民才能强”。田锡清楚,人口、粮食才是国强民富的根本。 太宗皇帝的治国理念和基本政策,为整个大宋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田锡锲而不舍的坚持下,终于答应举行籍田礼。籍田礼只不过是古时举行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意在鼓励民间耕种。田锡持之以恒坚持举行籍田礼,是渴望“能让大宋喘一口气,安安静静休养几年”,迎来“雕几返朴,风化还淳”“时岁丰穰,生物畅茂”的盛世美景。但他陷入权臣、官宦和皇室的勾心斗角和权力欲望的争夺中,历经坎坷,因而殚精竭虑。 忠臣可以谋国、谋事,却不一定能像谋臣甚至权臣、奸臣那样为己谋利。田锡经常遭受各种打击,多次被贬谪,从不同人物的口中,可以看出缘由。比如奸细组织的潘阆说他“经常给咱们大宋乱开药方,一会儿泻药,一会儿补药,已经让大宋没病也吃出大病来了”,田锡显然不受奸佞待见;寇准说他“正是正,但未免有些迂腐,所以他才会多次遭遇挫折”,田锡确实太过于刚直;太宗认为他“缺乏临场决断能力,但他性格沉静,头脑清醒,有谋略,敢直言”,田锡的优缺点明显;田锡认为自己是“崇尚温柔敦厚中庸之道的人”。总而言之,田锡勤勉肯干、耿直敢谏,不但是太宗口中的“大正”,也是比他晚生49年的范仲淹笔下的“天下正人”。 这样的“正人”坚持举行籍田礼的同时,还一直在筹备举办“乡饮酒礼”。田锡“从小读圣贤书,知道一个人守住素心和良心有多么重要”,深深懂得教化的作用:“只有用经书教化他们,让他们晓礼仪,知仁爱,懂谦让”,社会风气才会大变。要做到这些,最简单便捷的途径,就是大量刻印经书,让人们尊奉“存乎于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道统,“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有识之士”。 这样的教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移风易俗,没有几十年上百年的持续推进能完成吗?”田锡同榜状元,也算是田锡政敌的胡旦说的确实是实情:“按照咱们大宋的规矩,三年一考核,就算不升迁,最多也不会让你在一个地方任职超过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你整几所破破烂烂的学校,能够移风易俗吗?”田锡慷慨陈词:“教化确实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总在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若是所有的官员都限于三年考核期,只做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海州的风俗永远不会向好!”“只要有波纹,必然惊动鱼虾;只要惊动鱼虾,必然能给它们留下记忆;有了记忆,它们必然会做出反应;做出反应,久而久之就能够改变。这叫什么?这叫久久为功。”大宋一朝,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也有很多地方被后世景仰,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有了田锡这样的“正人”呕心沥血,从长计议。 “官员限于考核期急功近利”的现实,在今天依然存在。“考核”束缚住很多官员手脚,他们在相对短时间的任期内,只想抓看得见的政绩;接任的官员,更不想做“无用功”,结果可想而知。幸运的是,虽然今日“胡旦”尚未绝迹,但更多“田锡”已然增多。 “在京城举行籍田礼,在地方上举行乡饮酒礼,是老夫一生的梦想。只要老夫还没有倒下,就要追求下去。”田锡这样的固执坚韧,给今天的官员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精巧布局足以轨物范世 古今明君贤臣,皆以天下太平为己任。风清气正、君臣和谐,社会才能安定。田锡所在的宋初,恰恰皇室不安、官宦权斗,一派乱象。《大宋田籍歌》充分运用史实,通过巧妙构思,在纷乱如麻的千头万绪中,终将田锡从故纸堆中打捞出来,精雕细刻成像,让后世瞻仰。 权力以财富和武力作为支撑,吸引不同欲望的人形成不同的圈子。宋太祖的“黄袍加身”,宋太宗的“斧声烛影”,让存在319年的大宋对武力格外提防。放松武治的结果,是庞然大物般的大宋经常挨打,最后“死得很惨”。但同样是因为放松武治加强文治,才让有宋一朝,成为有国祚三百多年,让世界瞩目文化和经济的“庞然大物”。 《大宋籍田歌》是给田锡树碑立传的一部历史小说,但它同时塑造了宋朝人物群像,不管君臣、百姓,还是宫娥、贩夫,只要出现,无不引人注目。这和许多历史小说作品人物单一、几无背景有天壤之别。田锡不再是像其他作品里的历史人物一样,一个人孤单单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结果,当然与作者的知识积淀、驾驭文字的功力有关。但是,仅仅凭借知识储备加上文字功力,是不能把枯燥的历史写得如此有趣、有味,而且蕴含深邃思想的。田锡距今已逾千年,要刻画他不死的精神,要给他谱写一阙万世颂歌,只能花费功夫巧妙构思。 张生全别出心裁,或者说他得心应手地运用了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把纷繁复杂的人物、故事,以古代五音提纲挈领,然后再逐一展开。中国传统文化是把五音与人体五脏相配,五音便和经脉有了联系,为中医治病所用。除此之外,五音亦与乐器联通、与动物匹配、与五行阴阳结合,如此种种,广延展阔,内蕴外拓,读者恍然明白,《大宋籍田歌》的目录,其实就是一张剧目表、一纸处方单、一个热闹世界的开始。 心焦肾急需调肝,脾胃张合肺要通。“报幕”之后,好戏开始,围绕举办籍田礼的人物逐一登场。大宋百姓的苦乐掌控在君王之手,但君王离不开臣子辅佐,人性善恶就在教化与公平之间转换。作家巧妙的叙事风格,让读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宋风情。田锡的喜怒哀乐、田锡的升迁贬谪、田锡的是非功过,跟随着他踏遍大宋江山的艰难步履,一一展现的。 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从不间断,礼乐教化功不可没。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以文德,士以礼义”,就是通过礼乐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礼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祭祀活动,并在先秦时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孝经》上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个礼乐都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全民的安危、国家的安稳。田锡熟稔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他及一众正直文臣影响下,太宗也懂得“让百姓知廉耻,懂谦让,致力求学,争取有更多的人走上仕途”,才是治国之道。 农耕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耕”“读”是“致太平”的重要手段,“耕读之家”越多,就越表示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千年前的田锡坚持要举行的“籍田礼”“乡饮酒礼”,与今天提倡的乡村振兴如出一辙:土地里长出粮食,国强民富才有保障;通过书本教化民众,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共同发展,民族才能更加强盛。 世界由男女组成,几乎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男女故事。宋朝刘娥原本就是真实的传奇,她和《大宋籍田歌》里虚构的洪雅女子雅儿紧紧捆绑在一起,而雅儿的命运又和田锡相连,虚构让非虚构更加有趣,非虚构衬托虚构更接近真实,模糊的历史慢慢变得清晰,枯燥的历史逐渐生动,远去的历史迅速被拉回,读者对千年前的田锡认识也就深刻起来了。 田锡开眉州学风之先。自田锡之后,两宋年间,眉山出886位进士,乃著名进士之乡,连宋仁宗也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州”。苏轼赞颂他的眉州老乡:“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田锡去世1020年,他的眉山老乡张生全便是“与公合者”的志士,他写下的这部洋洋洒洒36万字的《大宋籍田歌》,便是“广其书于世”,把眉山洪雅的田锡推出四川、推向世界的壮举,田锡在大宋作的“籍田歌”,也会随之传遍四海八荒。 评论者简介:冯俊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历史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创作。获头条号青云奖、四川报纸副刊奖等奖项。 书籍简介:《大宋籍田歌》截取宋朝太宗端拱年间到至道年间近十年的历史,通过叙写出生在蜀地洪雅,有“天下正人”之称的田锡的人生经历,围绕朝中大臣朋党之争、太宗儿子储位争夺、蜀地百姓怨恨暴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田锡直言敢谏、勇于担当的儒道精神,潜心求学、耕读传家的人生态度,清廉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追求,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战斗勇气。同时,小说也刻画了寇准、吕端、吕蒙正等一系列心怀天下、正直上进的朝臣群像,展现了北宋初年,在这些大儒的努力下,呈现出来的蓬勃向上的时代气象,以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张生全,中国作协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在《人民文学》《钟山》《上海文学》等发表小说、散文等300余万字,获华文最佳散文奖等。出版长篇小说《稻草梦》《道泉记》《重返蜀山》《最后的士绅家族》等8部,出版散文集《屋檐口下望天》等3部。长篇小说《道泉记》发表于《钟山》2022年长篇小说下半年卷头条;长篇小说《稻草梦》发表于《钟山》2024年长篇小说下半年卷头条。 |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
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