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强《蜀中教育大先生》荐读

杨明强《蜀中教育大先生》荐读

四川文化网 2024-12-31 10:58 2778人围观 文学作品

离开教育行当30年,我对四川教育界已经较为陌生了。但阅读、编发杨明强先生撰写的人物通讯《蜀中教育大先生——记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原名誉会长邓义初老校长》,不禁感慨良多。该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 ... ...
  离开教育行当30年,我对四川教育界已经较为陌生了。但阅读、编发杨明强先生撰写的人物通讯《蜀中教育大先生——记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原名誉会长邓义初老校长》,不禁感慨良多。该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邓义初先生的教育生涯和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邓先生的仰止,还有对作者的敬佩与热赞。

  一、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倾向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天下文章,有情者胜。杨明强先生此文,情感充沛,热情洋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个特写,流露出对邓义初的深厚敬意。作者多次提及邓老在教育事业上的无私奉献与坚定信念,无论是邓老亲自走访数百所中学,为各校提供指导,还是他在各个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均展现出作者对这一教育大家的崇敬,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邓老的深情厚谊。

  同时,通过对邓义初校长个人经历的细腻回顾,文章充分展现了他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面对挑战和艰辛时的坚持与执着。例如,邓老因不愿做政工干部而遭受“处罚”、调离高校,一度感到失落,但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在教育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故事,不仅让人动容,也激励着读者思考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使命。

  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邓老的经历与价值观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育者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邓老一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爱就永远爱下去”,不仅是他个人的信条,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鼓励和启迪,促使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更高的理想追求。这些,既是对邓老的恰如其分的肯定与褒扬,更是对读者的极大鼓励与鞭策。

  二、文章的语言与行文的生动性

  作为曾经的教师和在教育报刊坚守多年的记者、编辑,杨明强先生很重视文章的语言,注重行文的倾向性。《文心雕龙·章句》云:“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阅读此文,我们会有很深的感受。

  全文语言生动形象。杨明强先生在语言运用上十分细腻,通过对邓义初校长外貌、神态和举止的生动描写,使邓老的形象跃然纸上。比如,文章开头提到“虽头发花白,却面色红润,神清气爽”,不仅展现了邓老的高龄状态,也透露出其活力与干劲,那种活力满满的“精气神”,令读者感受到邓老身心的健康与精神风貌的积极向上。

  文章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类比、排比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当提到“七十年如一日倾情教育”时,作者写道:

  义初老校长向来的风格就是:视协会为家庭,视校长为儿女,70年如一日,倾情教育,主动担当,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用行动辛勤耕耘,用情怀努力感召,为四川基础教育作出了显著贡献。70年来,邓老都能矢志不渝、忠贞不移,靠的什么?那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那就是,一种执着的育才信念!一种坚韧的奉献精神!

  这样的行文,将叙述与抒情、议论高度融合,将时间与坚持紧密结合,将客观描述与精神概括“互融互通”,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此外,行文之中的名言警句,也为特写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其更具文化内涵。

  《文心雕龙·神思》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对邓义初的称赞和记述,常常配以情感真挚的词汇,使得文章充满温度和力量。如“他是四川省示范性高中的活字典”,不仅是对其贡献的认可,更突出了其在教育界的权威地位和深远影响。“有梦想,就有激情;有激情,就有未来!”这更是用邓先生自己那活力四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奔放的激情。

  三、写作手法与技巧的处理

  写作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文心雕龙·体性》谓曰:“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作者的才情不一,文章的风格也各异。

  这篇人物通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主题分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展开邓老的教育生涯,分别叙述他从教师到校长,再到协会名誉会长的历程,使得文字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同时,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增强了整体的可读性。

  在具体的行文之中,作者很重视细节描写与典型事例相结合。杨明强先生对邓老生活和工作的细节描写十分到位,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邓义初校长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其中,不乏亲历者的回忆和对邓老的敬重的直接引述,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叙述过程中,杨明强先生有着强烈的叙事感,他巧妙地采用了交叉叙事的手法,结合邓老个人经历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力,令文章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德国的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杨明强先生此文,将这一主题表现得很突出,主人公邓义初先生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的确“须仰视才见”(鲁迅:《一件小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情感充沛,内容充实,导向正确,不仅是一篇人物特写,更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总而言之,杨明强的这篇《蜀中教育大先生——记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原名誉会长邓义初老校长》,通过深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巧妙的写作手法,呈现出了邓义初校长奉献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卓越成就。文章不仅传达了一位教育者的传奇经历和人文情怀,更让读者感受到了教育精神的力量。在当今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邓义初校长的故事无疑为我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榜样,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践行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2024年12月27日,星期五,夜,于西都长乐居

  注:长篇人物通讯《蜀中教育读者先生》(作者杨明强)一文,2024年12月27日相继在《大中华文学》《四川文化网》发表后,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赢得了一致好评。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四川省散曲学会副会长,《大中华文学》杂志总编辑。
原作者: 曾令琪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