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9
——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家田兆元教授与知名作家张万福先生 编者按:春节,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华人以及华人文化圈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团圆节,狂欢节。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也成为继端午节成功申遗之后的第二个成功申遗的重大节日。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百节“年”为先,喜讯传来,举国上下,网内网外,举国一片欢腾。韩国、越南网友发出强烈质疑,四川阆中、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等地的网友还在网上掀起了一轮“春节发源地”之争。那么,中国春节成功申遗之后,又带给华夏民族什么样的反思,以及对于号称“中国春节发源地”的“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四川阆中,又有哪些有价值的启示呢?为此,新阆传媒社、恒日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员独家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民俗学家田兆元,以及《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著作权人张万福先生。以下为详细对话采访内容。 记者:二位先生,您们好,很高兴与你们进行对话,对于春节申遗成功想必二位老师一定与全国人民一样感到高兴吧,田兆元教授是全国的知名文史学者,民俗专家,同时也是《神话与中国社会》、《中华创世神话六讲》、《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上海匠心》等10余部著作的著作权人,主要研究方向有神话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华文化传统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张万福先生过去在南充市政府机关工作,同时也是长篇历史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的作者,那么请你们谈谈,春节申遗值得庆祝吗? 田兆元:中国春节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者,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也是非常高兴的,从保护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来说,这肯定是值得庆祝的一件大事、好事、实事。大家可能知道,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遗之后,2010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冯骥才先生就提出“春节申遗”了,14年弹指一挥间,2010至2022年之间,春节申遗虽然有所提及,但总体局面来说没有提上正式的议事日程。2023年之后,特别是2023年1月8日在阆中召开的2023“春节文化论坛”上,我虽然没有来现场,但通过网络在线上作了“中国春节:节庆符号背后的文化叙事”的主题演讲。特别是这次会议发出了中国春节申遗的“阆中倡议”,春节申遗迅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2023年3月,文旅部请冯骥才先生签署了“知情同意证明”书,迅速将春节申遗纳入了正式的议事日程。历时近两年时间,申遗终于成功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是值得载入中华民族节日文化中的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张万福:2023年,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节日。2024年又将春节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件事情,对于中国的春节文化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我相信,作为中国春节重要发源地的每一个阆中人,都感到由衷的喜悦。这几天很多朋友与我联系,也提到了我的长篇历史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大家认为落下闳与华夏春节的来源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借此机会我也想告诉大家: 《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它是作者以写实的风格,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创作的,它不是戏说,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也能够找到当时历史人物的原型。因此,整部小说讲述的故事不仅真实可信,而且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生动、鲜活,可读性很强。2021年5月小说公开出版后,2023年春节前夕,广西自治区图书馆就将此书作为仅有的四本图书以《新年的味道》为题,向广大读者推荐阅读。随后陕西师范大学、湖北三峡大学、成都大学等图书馆也分别在去年、今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将该书放在“春节书单”里,向广大读者重点推荐阅读。目前,《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不仅在当当、京东、淘宝、拼多多网上有售,而且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也有售卖,四川新华文轩各县市的“云书店”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在这本书里,我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在广泛考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讲述了中国农历春节的起源发展情况,我的初衷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知道农历春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到底是怎么从无到有的,让每一个人都了解两千多年前创制《太初历》的中国古代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最初研究资料、构思小说人物、情节故事等,到完成整个小说的写作,前后用时十多年时间。所以,我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也是作者以小说的形式对农历春节由来的严谨考证与研究。 记者:中华传统历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春节成功申遗之后,现在也引发了不少关于春节申遗的反思。那么请问田教授,为什么与公历(西方格里高利历、基督教历)相关的“圣诞节”、“复活节”不申遗呢?与中华传统历法相关的“二十四节气”、“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全部成为了世界遗产,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内容呢,特别是对于传统历法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田兆元:中华传统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与智慧结晶,它不仅包含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包含了我国诸多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历史,有历才有史,在不知道今夕是何年何月何日的情况下,历史是无法书写的。但节日是与历法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有离开历法而单独存在的节日。民国之前的重大事件,什么“神龙政变”、“壬寅宫变”、“戊戌变法”、“辛酉政变”、“甲午中日战争”,都是以帝王年号和干支历来称呼。而民国之后,特别是格里高利历成为我国主流历法以后,导致我国天文历法及其所承载的诸多中华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化,这都是中华历法当下式微,导致所承载的诸多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保护就得不到根本性保障造成的。所以,中宣部大力倡导了七个等中华本土传统节日,拒绝洋节。国家也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了法定假日,这明显具有“点刹车”抢救中华节日文化遗产意味,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圣诞节”、“复活节”不申遗,是因为西方历法占据了中华叙事权和话语权的主流位置。因此,我非常赞成张启斌和陈恒先生所倡导的用中华历法记录和表述中国历史,乃至记录和表述世界历史,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大国崛起和延续至今的文明。恢复民族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只有全面恢复了中华天文历法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才能真正让中华民族挺直脊梁。 一个人去世了,他留下的东西叫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只有两个字:“遗产”!与中华历法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春节”、“端午”都成了遗产,这对于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华天文历法而言,意味着什么?答案不言自喻!我也注意到了上一期的访谈内容,张启斌先生有一段话非常经典,留给我的记忆也非常深刻。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最大的“年节”,春节与中国24节气、端午节等等传统节日一样,都是中华传统历法这款大树上的花朵。俗话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唯有复兴中华历法,才能使得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有所依附,到那时我们何须再把我国各种节日去一一申遗?打个“中华历法包”一起申遗不可以吗?目前我国24节气、端午节、春节申遗,都是在中华历法式微窘迫环境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种保护办法。 记者:我注意到春节成功申遗后,一些地方在网络上掀起了“春节发源地”之争,请问张万福先生,您作为长篇历史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的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万福:2023年联合国将农历春节确定为世界假日,2024年又将其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农历春节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们的关注与青睐。在国内“春节发源地”一时也成为了人们争抢的“金字招牌”。西安、洛阳、邢台等地组织专家学者纷纷在媒体上发文,声称本地是“春节发源地”。但在我看来,是否是“春节发源地”,不是说谁的声音大,谁就是春节的发源地。春节,是春天的节日。春节发源地,它一定是起源于春天开始的地方。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每一年的春天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的?我说:它是从北纬30°C线开始的。我在一些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论证过这个问题。从气象学的角度看,地球的北纬30°C区域,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标准时空区,阆中位于这一区域。因此,我说:阆中是中国农历春节源头所在地,也是春天开始的地方! 阆中的苟键、侯小平两位学者在《落下、地中与太初历》一文中也对这个问题有很好的论述。在这篇文章中,他们将西汉《太初历》正式形成的十二消息卦(指事四时八节)的运行时空态,与阆中的四季更替、节令相对应后认为:“农历十一月建子,坤卦位(六阴消阳),此时阆中正是冬至时节;十二月建丑,复卦位(一阳息阴),此时阆中正是大寒时节;一月建寅,临卦位(二阳息阴),此时阆中正是立春之时;二月建卯,泰卦位(三阳息阴),此时阆中正是春分时节,三阳开泰,春暖花开,万物化生;三月建辰,大壮卦位(四阳息阴),此时阆中正是清明时节;四月建巳,夬卦位(五阳息阴),此时阆中正是小满时节,进入小麦收割时节;五月建午,乾卦位(六阳息阴),此时阆中正是夏至时节,秧苗栽插已接近尾声;六月建未,姤卦位(一阴消阳),此时阆中正是大暑时节;七月建申,遁卦位(二阴消阳),此时阆中正是处暑时节;八月建酉,否卦位(三阴消阳),此时阆中正是秋分时节;九月建戍,观卦位(四阴消阳),此时阆中正是寒露时节;十月建亥,剥卦位(五阴消阳),此时阆中正是立冬时节。从上列的十二消息卦对应阆中四季更替的节令可以清楚地看到,阆中四季分明,每季约三个月,与《太初历》所定立的四时八节所反映的物候非常相合。”因此,不管是当年汉代的《太初历》,还是魏晋南北朝的《大明历》、唐时的《大衍历》、元的《授时历》、明的《大统历》、清初的《时宪历》,理论上应该都是以北纬30°C线为时空节点,来恒定新年孟春正月朔日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二十四节气在特定区域的时空节点上,呈现出来的物候特征才是准确的。 大量数据表明:北纬30°C一线,系四季轮回标准时空区,而《夏历》与《太初历》孟春朔日的物候时空节点,都在北纬30°C一线。 而西安、洛阳、邢台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呢? 西安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3°39′~34°45′之间。虽四季分明,但春季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雨水较多,冬季则显干冷缺少雨雪。全年平均气温13°左右;洛阳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3°35′~35°05′,常年无霜期仅为210天,年平均温度11℃~21℃;邢台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6°50′~37°47′,常年无霜期也仅为209天,年平均温度10℃~20℃。也就是说:西安、洛阳距北纬30°C线,直线距离大约为555公里;邢台就更远了,直线距离为863多公里。 世界上很多事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西安、洛阳、邢台等地怎么能说自己是“春节源头所在地”呢?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自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该节气到来的时候,也是新一年春天开始的时候。而判定某地春天是否真正到来,一定是以此时此地物候的变化特征为标准的,即以气候、温差变化为标准。 从气候、温差、物候等角度来看:阆中地处温带,全年平均温度为20℃左右,常年无霜期时间较长,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毫米。一年十二个月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时间基本均等,四季异常分明;由于北纬30°C一线处于四季轮回标准时空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千万年来,各种动物生命体在这里不断生成、演化、繁衍。人类在这里的生存文化状态,也呈现出异常活跃的趋势。 地球的北纬30°C区域,是全世界一年一度春天开始的地方。凡处于北纬30°C区域的地方,人们都可以说:这里是春天开始的地方,但却不能说:这里是春节源头所在的地方。只有在中国,在四川,在阆中,人们不仅可以说这里是春天开始的地方!还可以说:这里是春节源头所在的地方! 这是因为阆中不仅具有春天从头再启的一切物候特征,还在于阆中养育了中国古代杰出的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落下闳。是落下闳在二千多年前研制《太初历》中,依据“观象授时”原则,将《殷历》、《周历》、《颛顼历》在一千三百多年间“颠倒”的历法重新“复归夏正”,使汉武帝颁行的《太初历》真正实现了天下人期盼的“历辰之度,与夏正同”愿望后,才使我们今天有了农历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盛大节日! 由此,我说:农历春节源头在阆中,它不仅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 记者:我注意到了,学者张启斌先生编制了平气法“中华恒历”,而田兆元教授是定气法“中华阳历”的编制者,同时,四川阆中天文历法研究学者陈恒、国家天文台网络空间系统“有趣天文奇观”网站技术负责人高良超也共同编制了可与公历逐日恒对的定气法“中华24节气阳历”,中华传统历法中的“通用农历”不是一种非常精密的历法吗?为什么不能用这部历法的日历表来恢复中华历法的叙事权与话语权?为什么要重新编制“阳历”?有没有必要重开炉灶? 田兆元:现行通用农历,民间俗称“阴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中的24节气是阳历,而农历中的日历表是根据月亮每个月绕地运行产生的“阴晴圆缺”现象而制定的,一个上弦月和一个下弦月构成了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12个月构成一个朔望年的长度为354.36天。这与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相比,相差了约11天时间。所以,农历有354天、355天、384天、385天四种年长。所以,在教科书和广大民众身份证等,甚或我国“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国家节日,目前均不能采用我国传统历法进行表述或登记。因此,必须要将农历中的24个节气名恢复成一套阳历日历表,这套日历表与西历“年长”完全相等,并可双历并行甚至取而代之,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恢复中华传统历法的叙事权和话语权,这并不是重开炉灶,而是将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放在了第一位,阴历也继续使用,并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不会造成任何混乱。所以,我的观点是,中华阳历必须有,这是勿庸质疑的,也是一以贯之的。至于历法的纪元问题,应该海峡两岸共商一个纪元的年号,当然,干支历也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应放弃而应同时继续使用的。对此,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民国在推翻清朝之后改用阳历,这个在历史上叫“换了正朔”,而我们全面使用“公历”,这就相当于完全奉了洋人的正朔。“西”历与“公”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重大意义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的春节本来名字叫“元旦”,现在却移植到“格里高利历”1月1日。 记者,请问张万福先生,您作为南充市的一名处级退休干部,可谓是十分关注关心家乡阆中。我注意到,春节申遗之后,阆中有学者提出应该放弃春节源头之争,将“春节源头”改为“春节原乡”,但阆中仍然响亮地打出了“寻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对此,您有何看法?同时,春节申遗成功之后,对于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又有什么有价值的启示呢? 张万福:他人怎么说,是他人的自由,也表明他人认知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见解。但我坚持认为:阆中是农历春节唯一的发源地! 在对春节文化的发掘、宣传上,阆中最近几年先后推出过“中国年,阆中源”与“拜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这两个广告宣传用语。如果试图将“春节源头”又改为“春节原乡”,这样做好不好暂且不说,单说当从中央到省、市各级宣传媒介、全国各地的个人自媒体以及普通游客都广泛认可阆中为名副其实的“春节源头”的时候,你自己冷不丁地要将‘春节源头’改为‘春节原乡’,这样做合适吗?我与田兆元老师前不久在交流中,也曾谈及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曾投入巨资广泛宣传,并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认可的广告宣传用语,是一个地方文旅产业中一笔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珍惜这种无形资产,就是呵护自己的文旅产业,就是呵护在游客心中已经树立起来的美好形象。一个城市文旅广告宣传变来变去,是文旅宣传中最忌讳的事情。“春节源头”言简意赅,直白明了,小学文化程度的工农大众人人都懂;“春节原乡”是个什么意思?有几个人真正能懂?搞研究的人能懂,普通游客能懂吗?如果这句宣传广告用语真正采用发布,是不是还应该同时发布一篇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来说明注释一下呢?“中国年,阆中源”,字字珠玑,千金难买,让人过目不忘,因果关系非常明确,全世界都懂。它实在是一句不可多得的“黄金广告用语”。“中国年,阆中源”看似轻轻巧巧的六个字,却包含了阆中文旅产业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中国年,阆中源”是阆中有识之士的杰作,它蕴含着阆中一代学人从孩童至古稀之年,对阆中的天象物候、气候温差、地理地势、人文历史等长期的观察研究后,给予的科学归纳与总结,是对华夏春节之源给予的最精辟、最明了的科学表达。但遗憾的是“中国年,阆中源”却不是我的创造,我只是为它提供理论依据的人,而六十余万字的《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谜》就是对它最好的注释。 春节申遗成功之后,对于中国春节源头所在地的阆中,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衷心希望阆中认真把握好这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坚定对春节源头的深刻认识。只有心中坚定对春节文化源头的深刻认识,才能理直气壮地对阆中居于春节文化源头的地位、价值给予广泛宣传、推广;才能认真对落下闳(任文孙、任文公、周群等古代天文学家)、24节气等春节文化元素深入研究,并以此拓展古城文旅的未来;才能找准古城文旅的发展方向,才能知晓古城文旅最合适的展现方式。 很难想象,阆中文旅除了落下闳与春节文化,还有什么能够吸引全世界八十亿人广泛关注的目光! 记者:通过今天的采访,让我与广大网民朋友对春节申遗后关于中华传统历法现代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二位老师,可否展望一下未来? 田兆元:习总书记指出,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快构建中华文化的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我深信,中华阳历就是新时期新阶段,恢复中华文化的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中华阳历一定可以把我国“双历并行”之政策真正落地,中西双历同步标识身份证、结婚证等重要证件和国庆节、建党节等法定假日,双历恒日并行,孰优孰劣让广大民众自己分辨,中华民族一定会走上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传统历法一定可以光耀世界,照亮全球。 张万福:祝愿中国春节发源地,我的家乡阆中明天更好。 中华阳历2128年12月16日 (公历2025年1月17日) (特别声明:中华新阆传媒社营运中心、恒日文化创意工作室所策划的国内系列专家访谈,是切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访谈内容仅代表参加访谈的嘉宾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有关访谈内容,并提出宝贵的建议意见。) 嘉宾简介: 田兆元,男,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神话与中国社会》《中华创世神话六讲》《神话叙事与社会发展研究》《上海匠心》等10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神话学与民间文学研究、中华文化传统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张万福,男,四川省彭山县人,知名作家,近年来,其《阆中究竟在何时成为巴蜀三大城市之一》《充国,一个被历史湮灭的古国》、《穷源初姓,让落下闳入谱归宗》、《春节,您从远古走来》、《华夏春节源头何以在阆中》、《论司马迁与落下闳的恩怨情仇》等研究独树一帜,引人关注。2009年,国内首部城管题材长篇小说《洒满都市的阳光》;2021年,长篇历史小说《落下闳与华夏春节之秘》(两部),已公开出版,全国发行。其个人业绩先后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华名人大典》等。 |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