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世界第一春联”?“汉服博导”讲春联文化互鉴

谁是“世界第一春联”?“汉服博导”讲春联文化互鉴

四川文化网 2025-1-26 20:53 139人围观 历史非遗

2025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六,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汉服博导”蔡尚伟在“春联源地,联动世界”春节大集活动担任主讲嘉宾,为现场和线上的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春联历史与文化的深 ...
  四川文化网讯  2025年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六,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汉服博导”蔡尚伟在“春联源地,联动世界”春节大集活动担任主讲嘉宾,为现场和线上的海内外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春联历史与文化的深度解读。在这次活动中,蔡尚伟就成都与春联、春节文化的深厚联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力证成都是春联的绝对发源地。此次发言为成都的文化地位再添重彩的同时,也为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其独到的见解。活动由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指导,四川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互鉴书院主办,官塘铸匠、薪火东方执行,在成都天府新区-天府官塘(非遗街区)成功举办。活动中,蔡尚伟的发言吸引了现场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来自巴基斯坦、老挝、埃及、秘鲁等多个国家外国友人的密切关注。


  在本次活动的座谈会环节,蔡尚伟首先回顾了春联的历史背景。数百年来,甚至千年以来,学术界都公认后蜀皇帝孟昶所题写的“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为中国最早的春联。然而,近年来,敦煌遗书中被发现的一段也被认为是春联的文字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段文字可能比孟昶的春联还要早200多年。


  针对这一争议,蔡尚伟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敦煌遗书中的那段话“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虽然寓意吉祥,但并不符合春联的基本属性。春联作为对联的一种,要求左右平仄相对、结构相对。蔡尚伟指出,这句话是敦煌遗书原文中的一部分。原文其实是四个完整的独立单元,这四个单元用了两个“又”字来分开。而这句话只是其中独立的一个单元。资料显示,原文为“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又:三阳开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阳除三祸,十善消百殃。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立春题户上,富贵子孙昌。又:三阳始布,四猛初开。凶随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鸡能僻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墔。书门左右,吾傥康哉”。根据对原文的研究,他发现即使这四个独立的单元分开来书写,也无法形成平仄相对、结构相对,并不构成楹联的形式。另外,蔡尚伟也注意到,近期也有其他学者在其文章中论证了敦煌遗书中的被认为是春联的部分内容实则完整,并与后续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段落。所以敦煌遗书中被认为是春联的内容不是分割开来的完整单元。它是和后面的话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一段话,并不符合春联的属性。因此,它并不能被视为春联。

敦煌遗书部分原文

  为了进一步证明成都作为春联发源地的地位,蔡尚伟还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从宋代开始,就有大量文献记载蜀地在岁除之日张贴春联的风俗。特别是在北宋史学著作《蜀梼杌》中,明确记载了孟昶皇帝题写春联的事件。从此以后,包括《宋史·蜀世家》《说郛·杨文公谈苑》《楹联丛话》等在内的多部历史文献都连篇累牍地记载了这件事。在后续采访中,蔡尚伟还提到清代经学大家、联学大师、楹联学开山之祖梁章钜秉所著《楹联丛话》中关于“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的具体讨论。梁章钜在其书中说,“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昶‘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认为楹联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文体肇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同时,他还补充了《宋史》中的具体内容,“每岁除日,(孟昶)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昶以其年正月降王师,即命吕余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另外,蔡尚伟还注意到《皇朝类苑》《龙学文集》《隆平集》等相关历史文献也有记录“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幅对联。这些文献不仅证明了孟昶题写春联的事实,也揭示了蜀地早在后蜀时期就有在岁除之日张贴春联的风俗,更明确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作为世界第一春联的文化地位。

(元)脱脱撰,《宋史》,元至正刊本,卷66

  此外,蔡尚伟还明确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幅春联对中国春联文化的深远影响。数百年来,这幅春联一直被公认为中国楹联之首、中国春联之首,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春联文化的发展。假使敦煌遗书中的文字目前被部分文献被定义为春联,但它在历史上并没有产生实际影响,无法与“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的历史地位相提并论。同时,蔡尚伟将完整的文化系统比作水源头通过溪流、江河汇入大海,认为目前即使有其他早于孟昶之联的历史资料的存在,也只是概念上的契合,并没有对中国实实在在的春联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另外,蔡尚伟以近期山西大学学者王磊发表的文献为例,佐证了其认为敦煌遗书中被认为是春联的内容虽然被定性为桃符题词,但它无法构成楹联的属性,更不是春联。


  蔡尚伟还提到了关于“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撰作者和具体文字的一些争议。有说法认为这幅春联是孟昶的大学士辛寅逊撰作,后由孟昶修改而成;也有说法认为是孟昶亲自题写。关于这幅春联中的“号长春”也是有争议的,有的文本文献写的是“契长春”,有的提的是“贺长春”。尽管存在这些争议,但蔡尚伟认为这些争议并不影响成都作为春联发源地的地位。因为无论这幅春联的撰作者是谁,它都是在成都的地盘上诞生的。


  最后,蔡尚伟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国春节文化已经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情感的纽带。而春联作为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全球人民的喜爱和赞誉。同时,他也提出,在文明互鉴的理念下,春联文化的深远影响能够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共建世界美好家园。

  此次论证不仅为成都作为春联发源地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还为中国春联与春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蔡尚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中国春节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发言结束后,“汉服博导”蔡尚伟,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文创和会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吴华平,封面传媒科技(华西都市报)的董事长、总经理曹丰,四川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吴佩娟等人共同参与了写春联的文化体验活动。


  随着此次“春联源地,联动世界”春节大集活动的圆满落幕,在场的外国友人纷纷表示通过蔡尚伟的精彩讲座感受到了本次活动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让他们对春联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中国春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都能够继续发挥其在春联文化中的独特优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中国春联文化的持续传播,也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情感的桥梁和纽带,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贡献更多的力量。

摄影:互鉴书院、彭月梧缺、李蒙
原作者: 陈羲 李蒙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