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62
蒋乙嘉,男,汉族,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人,生于1959年3月,1978年3月参军,同年12月,他荣立三等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提拔为排长。1987年春,蒋乙嘉带病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大兴安岭灭火救灾战斗,奋战火场、不惧生死奋勇当先,火线荣立二等功。1997年,结束19年从军生涯复员回乡,一头扎进商海。2007年,怀揣千万家底回到家乡,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带领乡亲奔小康的梦想。 10年的时间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敢想敢干、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先后获得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四川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是四川代表团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之一;他的家乡拱市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单位、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省级"四好村"、省级文明村、省级"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蒋乙嘉的事迹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解放军报、四川党建、新华网、人民网、凤凰新闻等各大知名媒体争相报道。蓬溪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掀起了向蒋乙嘉学习的宣传热潮,并成立了宣讲团,挖掘蒋乙嘉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为民奉献。 一、不忘初心,几经历练显露军人本色 1978年3月2日,19岁的蒋乙嘉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在部队这所大学校,蒋乙嘉不但学到了书本知识,并且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蒋乙嘉用自己的津贴费帮助大家改善伙食,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一边学习,一边为大家生炉取暖;这种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精神感染着5个连队的500多名新兵战友。这一年,他不但荣立三等功,而且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就被提拔为排长。 由于积劳成疾,有一天蒋乙嘉突发心脏病。当时脉搏每分钟只有23次。在部队首长关怀下,及时治疗,病情渐渐好转。出院那天医生再三叮嘱说要按时吃药,劳逸结合。 1987年春季,大兴安岭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第二天清晨,蒋乙嘉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奔赴大兴安岭参与灭火战斗!刚刚出院的蒋乙嘉连药都没带,到火场便投身火海中,没日没夜地扑火。带病坚持在灭火一线的蒋乙嘉和首长及战友们不分昼夜的在火海顽强扑火,他的脸上手上烟火燎烤的皮伤,再加上瘦了近二十斤,结束灭火战斗后,竟然有人认不出他了。由于蒋乙嘉带病灭火,危险时刻一马当先,现场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 人民军队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更让他的思想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每当夜深人静望月思乡时,想到家乡那贫穷落后的面貌,他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好起来?让家乡的经济富起来? 1997年,蒋乙嘉脱下穿了19年的军装,带着8万元复员干部安置费,背着治疗心脏病的应急药物,一头就扎进了完全陌生的商海中。从洗煤厂搬运工做起,风里来雨里去他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从沈阳到北京,从吉林到内蒙,他走南闯北摸爬滚打,依靠诚信和真诚历经十年挣下了千万家底。 成了身价千万的企业家,蒋乙嘉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一名复员干部。国家的惠民政策、党的政治方针他时时温习,牢记于心。"我是一名军人,我的家乡需要我!"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先富起来的蒋乙嘉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二、倾其所有,奉献家乡不畏艰难 2007年,当蓬溪县委"人才双引"工程负责人找到他,希望他能回乡投资带领村民们致富时,蒋乙嘉二话没说,像当年参军入伍时一样,背上背包就回到了拱市村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2012年4月,蒋乙嘉被任命为拱市村第一书记,后来经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成为拱市村党支部书记。 蒋乙嘉担任村支部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村里修一条近3公里长的村道。蒋乙嘉提出把村道修4.5米宽,遭到村民代表反对。他们认为村里的车辆不多,步行的村道只需要3.5米就够了。"老百姓当时怕修路占田地,且修路费用也不低,一些村干部也持反对态度。"蒋乙嘉说,老百姓穷怕了,习惯精打细算的思维。最后,蒋乙嘉先后拿出自己的200余万元积蓄,修建长2600米、宽4.5米的水泥通村公路和户通公路。 项目刚开工时,迎来的也不是村民的掌声,反而是声声质疑:"他是不是脑壳有问题?"……有的村民因修路占用自家土地,要求蒋乙嘉补偿。"万事开头难,我把事情做好了,老百姓自然会信我。"蒋乙嘉这样告诉自己。 "农村发展中的许多困难,都来自于农田水利等基础实施的落后,拱市村发展受阻,缺水也是一大问题。"面对这个问题,蒋乙嘉心中早已规划好了改变家乡面貌的蓝图。丘陵地区的蓄水池,历来都建在坡上,由几条山水沟串通,靠下雨来蓄水。年头儿久了,池塌,沟垮,水枯。蒋乙嘉背上当兵时的军挎包,一个人悄悄上路了。他到外县"小水利样板村"去考察。回到村里,他主张把山上的池子搬到山下修成水塘:"水往低处走。水塘低,容易蓄水,不易垮塌,还能节约一大笔维修资金。"有人不同意,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先拿出钱,组织人力,把摊子铺开再说。 2008年冬天,蒋乙嘉请有关水利专家到拱市村周围的山上山下作了多次调查研究。找水源,他脚打满了血泡,小腿肚子走得肿胀发亮。一个冬季下来,没吃一顿热饭,睡上一个安稳觉。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几次病情发作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这一年,冬天的滚滚寒流难挡拱市村水塘修建工程的一派火热。铲土,10多台挖掘机臂膀高扬;筑堤,蒋乙嘉和村民们挥汗打夯。蒋乙嘉独自出资60万元,为村民新建18口堰塘,扩建7口堰塘,建蓄水池30口,渠系6公里,使全村人的缺水问题得以暂时缓解。2013年初,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蒋乙嘉也拿出积存款100余万元,启动了拱市村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项目,彻底解决该村农田灌排"肠梗塞"问题。 10年时间里,他每天平均工作10余个小时,负责村里产业的销售、招商及宣传。用他的话说,他在外面见过世面,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其实同时,这也是蒋乙嘉消耗自己的资源,为村里多干些实事。 三、归雁领航,昔日穷乡同奔小康 道路、水利两个基础设施问题解决了,蒋乙嘉将心思放在了带领村民致富上。 凭着多年的生意头脑和胆识,蒋乙嘉盘活土地资源,大做"三农"文章。他带领村民利用村里70%的撂荒地整合出2200亩集中连片产业区,根据村里地形特征搞立体化种植。在山坡、山顶种优质核桃,在半山腰栽经济果林,堰塘及低洼地带种水稻、套养绿色水产,还通过建蜂蜜生态科技园等吸引种植养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 蒋乙嘉说,村里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的同时,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也逐步跟进,建佛莲博物馆、举办佛莲艺术节。这样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形成互补优势。 多项产业齐头并进,实现了全村人共同富裕。2016年,拱市村人均年纯收入实现1.36万元。 如今的拱市村,交通、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9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小洋房",天然气、自来水进村入户,实现"户户通",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大型农耕机械能进出每一块田地、每一片果园,不但彻底解决了机械化耕作和稻田灌溉的问题,也为进一步推广水产养殖和稻田养鱼产业铺平了道路。 2017年1月22日,拱市联村举办了全省首个乡村春晚,这届"村晚"活动吸引周边8个村3000余人观看。两个月后,2017年蓬溪旅游文化节暨拱市联村首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在拱市联村举行,北京、成都、重庆等地数万名游客来此寻芳赏景。2017年9月9日,蓬溪县首届佛莲文化节进行时,拱市联村的千叶佛莲、千叶佛莲蜜、仙桃等一批拱市联村产品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美味。 聊起村里的"致富经",村民们口中会蹦出一些时髦词"高品质农产品""鸡蛋理论""三驾马车",但他们说的更多的,是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蒋四哥"。 现在,拱市联村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声声由衷的赞颂:"感谢共产党!感谢党的好干部!" 四、团结带领,让幸福新村走得更远 2014年底,辽宁的刘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蒋乙嘉的新闻,同为复员干部的他当即决定来四川。"自己单干不如跟着战友一起干。"此前,他与蒋乙嘉同属一个部队,但彼此并不认识。3年多来,刘奎跟着蒋乙嘉扎根拱市联村,负责农机设备的管护维修。 "头雁"带着"群雁"飞,刘奎仅是雁阵里的一员。2014年底,复员返乡的朱洪波也找到新方向。"返乡探亲时就看到村庄的变化,蒋书记这些年的努力让我感慨良多。"朱洪波现在已是拱市村支部书记,正着手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村文化产业:去年下半年发展了3000亩清脆李、举办首届千叶佛莲文化节、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参与的一件件大小事,都让他充满了活力。 随着越来越多退役军人加入,蒋乙嘉也有了新动作,"退役军人创业带动退役军人就业。"今年3月,蒋乙嘉通过资源合作,启动"拱市戎华实训基地"项目。目前团队人数63人,既有亲属又有朋友,远至黑龙江近至蓬溪县。 "让土地充满希望,让鲜花开满村庄,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这是蒋乙嘉的梦想,"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牢记党的教导,忍得了寂寞,吃得了亏。" 在蒋乙嘉精神的感召下,截至目前,蓬溪县回引在外成功人士312名返乡创业,6000余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表达了回乡创业意愿,共带动20000多名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在脱贫奔康的实践中,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蒋乙嘉的同行脚步越来越多,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大步向前迈进。 |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
2024-11-04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