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艺术村:科技富能农业,文化带动发展

东林艺术村:科技富能农业,文化带动发展

四川文化网 2025-2-7 13:49 22人围观 校园文化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曾嘉琪)1月11日,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稻亦有道,助力三农”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东林艺术村,以水稻产业及相关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对当地的乡村振兴产业及智慧农业技术进 ...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曾嘉琪)1月11日,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稻亦有道,助力三农”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东林艺术村,以水稻产业及相关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对当地的乡村振兴产业及智慧农业技术进行调研,开展一系列助农宣农活动。

  寻稻之源,庚续星火

  1月11日“稻亦有道,助力三农”社会实践团队与村政府提前取得联系,跟随讲解队进入郫县东林艺术村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进行深入学习。

(团队成员来到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

  在科技馆内,实践团队跟随讲解员详细了解了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从最初的杂交水稻选育到后来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袁老始终站在农业科技的前沿,不断创新,为人类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科技馆,团队成员们观看袁老的视频)

  同时,为响应国家对于乡村振兴领域的号召,团队成员向讲解员详细了解了东林目前的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情况。在科技馆的展示中,团队成员看到了乡村振兴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生态农业为例,许多地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如四川东林艺术村周边,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理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这些地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团队成员听讲解员讲解)

(团队成员了解农业方面相关成就)

  智慧系统,助力产业

  团队成员跟随讲解员详细了解当地稻业与科技结合发展新进展,在交流中成员们了解到东林村构建了“东林村智慧农村管理平台”,形成了“1+3+N”的智慧农村模式,完善了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并积极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大田种植领域,从而实现了对村务的常态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解说员讲解农业与科技结合发展模式)

  稻蒜渔数字化生态种植循环模式是东林艺术村探寻智慧农业建设的关键方向。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了稻渔共生系统中的养殖池,过滤池,收集管道等,并通过智慧安防系统观察了农田情况,监测其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并动手操作系统为稻鱼喂食,体验自动化远程控制系统。

  稻蒜渔数字化生态种植循环模式以渔促稻、稳粮增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收入来源。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控制鱼塘水质和养殖密度,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同时,鱼塘的底泥和废弃物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水稻种植,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养殖池)

(团队成员参观智慧安防系统)

  文化符号,经济增收

  团队成员在参观过程中发现东林艺术村不仅注重农业科技的发展,还融入了艺术元素。田野间散布着各种雕塑,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到此地的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体验。

(田间的雕塑)

  为了了解村民们关于东林乡村振兴的满意度,同时了解东林文旅结合对于实际增收的情况,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与部分村民交流得知东林艺术村通过展示稻蒜文化,如稻蒜实验田、稻蒜文化产品展示中心等,积极推广了相关农产品,如元生稻渔软米、元生稻渔粥、德源糖醋蒜等东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收益。

  东林艺术村通过文化结合农业旅游的方式,成功推动了乡村振兴建设。一方面,农业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东林艺术村还注重乡村环境的改善和治理,通过微网实格机制等方式,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品质,实现了产业高质量、环境高品质、农民高收入的“锦绣东林”愿景。


(东林艺术村音乐小镇)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稻亦有道,助力三农”社会实践团队的所有成员亲眼目睹了东林艺术村在乡村振兴征程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的赋能以及文化对发展的驱动,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推广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彰显四川农业大学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我们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原作者: 曾嘉琪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