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崇州街子古镇:青春力量助力古韵新生

走进崇州街子古镇:青春力量助力古韵新生

四川文化网 2025-2-10 16:03 71人围观 校园文化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卢欣玉)为深入挖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街子古镇记忆,寻根溯源”实践团队,于2025年1月10日至1月17日,走进了四川省崇州市的街子 ...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卢欣玉)为深入挖掘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街子古镇记忆,寻根溯源”实践团队,于2025年1月10日至1月17日,走进了四川省崇州市的街子古镇。通过实地探访、非遗文化体验、社区深入访谈等多种形式,团队全面调研了古镇传统文化的保护现状及其活化路径,旨在以青年视角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触摸千年文脉:历史遗迹中的文化寻根。

  街子古镇素有“青城后花园”之称,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以“字库塔”“光严禅院”“唐求故居”等文化地标闻名。实践团队首日走访古镇核心保护区,用脚步丈量青石板街巷,用镜头记录飞檐雕梁的古建筑群,并邀请当地文史专家讲解古镇的兴衰变迁。

街子古镇古建筑。刘宇涵供图

  “街子古镇不仅是建筑遗产的‘活化石’,更是川西农耕文化、茶马古道历史的缩影。”团队成员肖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每一块砖瓦、每一口古井,都在无声讲述着先民的生活智慧。”

  对话非遗传承: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困境。

  在古镇的非遗工坊内,团队聚焦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先后拜访了川西民歌传承人李老师、竹编手艺人王师傅和百年老字号“汤麻饼”制作人汤师傅。成员们聆听传承人讲述技艺历史,参与竹编编织、民歌学唱等沉浸式体验,并围绕“传统技艺的现代生存”展开深度访谈。

  调研发现,尽管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备受认可,但传承人普遍面临“老龄化严重”“市场需求萎缩”“创新动力不足”等挑战。以竹编为例,王师傅坦言:“年轻人不愿学,传统样式又难以吸引游客,手艺的存续岌岌可危。”

街子古镇建筑内庭院。刘宇涵供图

  解码文旅融合:古镇发展的机遇与隐忧。

  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街子古镇近年来游客量激增,但商业化与同质化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团队通过发放300余份游客及居民问卷,访谈商户与管理者,发现80%的游客对古镇的生态与历史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超过半数的游客认为“商业街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体验项目稀缺”。同时,部分原住民担忧过度开发会破坏古镇的原真性,而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则相对较弱。传统手工艺店铺与网红快餐店并存,使得古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难以平衡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街子古镇商铺。刘宇涵供图

  青年提案:传统文化活化的创新路径。

  基于调研,团队提出“保护为本、创新为翼”的发展思路,并形成《街子古镇文化保护与文旅融合提案》,核心建议包括:

  1.打造“非遗+”体验空间:设立非遗工坊互动区,开发竹编DIY、川西民歌快闪、麻饼制作研学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增强游客参与感;

  2.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播:利用VR技术复原古镇历史场景,搭建线上文化数据库,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古镇故事;

  3.社区共建激发内生动力:组织“古镇文化传承人培育计划”,鼓励本地青年参与文创设计,推动“老手艺”与“新国潮”结合;

  4.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深挖“唐求诗文化”“禅茶文化”等独特IP,开发主题文旅线路,打造“慢生活”文化品牌。

  实践之声:青年与古镇的“双向奔赴”。

  这次实践经历为团队带来了极为深刻的感悟,团队队长卢同学感慨地总结道:“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更在于它能否在当代社会中被真正地‘需要’和融入人们的生活。只有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它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肖同学进一步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或观察者,我们更渴望成为一座桥梁——一座连接古镇辉煌过去与光明未来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文化传承不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记忆中,而是能够触摸到、感受到,让文化传承有温度;同时,我们也希望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找到坚实的根基,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原作者: 卢欣玉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