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33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王鑫倩)寒假期间,四川农业大学青禾拾光团队成员前往红旗渠开展实践研习活动。旨在通过对红旗渠建设历程的深入探寻,深刻领会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全面锤炼团队成员的意志品质,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下实现精神成长与能力进阶。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大门。宿泽群摄) “炮声隆隆浓烟起,悬崖绝壁壮士忙。一双大手改山河,太行顶峰人造江。”在河南安阳的太行山麓,一条“人工天河”蜿蜒盘旋,它就是举世闻名的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面对长期困扰林县(今林州市)的严重缺水问题,当地民众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凭借简陋的工具——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个春秋,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生命渠”。红旗渠的竣工,标志着林县人民历史性的胜利,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林县人民的智慧与勇气,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内展览。王鑫倩摄) “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红旗渠所孕育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现了中国人民面对艰难险阻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持续奋斗。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红旗渠予以高度关注,先后视察参观。 (图为领导人视察参观红旗渠。周俊杰摄) “青禾拾光”团队带着对红旗渠精神的敬仰与探索文化传承路径的决心,奔赴红旗渠纪念馆及周边地区。一到达目的地,团队成员们便迅速投入到实践调研中。他们穿梭于红旗渠纪念馆的各个展厅之间,仔细观察每一件展品,全神贯注地聆听每一段讲解,力求从浩瀚的历史细节中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底蕴与深远意义。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内展览。周俊杰摄) 同时,团队成员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当年的地方历史档案、施工日志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关于红旗渠精神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团队梳理出了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脉络,深刻体悟到,红旗渠精神不仅是红色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一精神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召力,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持续奋斗,不断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内展览。周俊杰摄)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青禾拾光”团队发现,在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过程中,既迎来了诸多历史性机遇,也遭遇了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旅游业的蓬勃兴起,红旗渠作为红色地标吸引了大量参观学习者,这无疑为红旗渠精神的广泛传播开辟了广阔天地。但在信息洪流席卷的当下,如何让红旗渠精神在众多文化元素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除此之外,现有的传承手段在创新性和互动性上的不足,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文化体验的深度与广度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青禾拾光”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在传播方式上,建议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动画等形式新颖的作品,将红旗渠精神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同时,还可以开发与红旗渠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让游客在购买纪念品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魅力。在传承活动方面,团队认为可以举办更多体验式的活动,如模拟红旗渠修建场景的拓展训练,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当年建设者们的艰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红旗渠精神。 (图为红旗渠展示牌。王鑫倩摄) “青禾拾光”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研究,把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红旗渠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更多的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
2025-02-11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