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31
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间艺术——蜡染,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贵州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蜡染工艺,通过手工绘制、浸染等多道复杂工序,将精美的图案呈现在土布之上。这些图案往往蕴含着民族的记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蝴蝶纹象征着对祖先的纪念,漩涡纹寓意着对河流的敬畏。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贵州蜡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政策的支持下,当地政府积极扶持蜡染产业。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作为贵州蜡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积极探索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积极推出蜡染、刺绣非遗研学体验文旅项目,用非遗的"活"起来带动旅游的"旺"起来。蜡染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旅游项目和体验,增添了旅游的乐趣。游客可以在蜡染馆欣赏蜡染作品、体验蜡染制作过程,让客人可以在工坊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绣娘们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教学,游客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专属于自己的蜡染作品,既可以了解蜡染,体验蜡染工序,还能收获一件自己独一无二的蜡染作品。如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牛蹄关蜡染馆,游客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蜡染、蜡画、刺绣、织布等传统文化项目,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年销售额超80多万元。 蜡染产业的发展为西秀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发展蜡染产业,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还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蜡染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原材料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链不仅吸引了当地的妇女和年轻人,还吸引了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尤其是为民族妇女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条件,将蜡染工艺、板蓝根种植及产品等打造形成产业链,2024年单是冷堆组88户村,有54户在制作这门手工艺,按经济收入来说已近100万元,每户差不多是1到2万元的收入"。西秀区有像"绣娘坊"这样的非遗工坊,其创始人杨婷婷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来运营,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为发展理念,并对喜爱这项手工艺的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妇女一起学习并传承蜡染技艺。截至2023年2月,绣娘坊已累计带动留守妇女居家就业100余人次,每人年均增收2万余元"。 蜡染产业可以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和发展模式。将蜡染与文创产业结合,开发出各种蜡染文创产品,如蜡染服饰、丝巾、壁挂、布娃娃、手包等,丰富了产品种类,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将蜡染与时尚产业结合,将传统蜡染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中,提升了蜡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许多蜡染作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一些时尚品牌也与贵州蜡染艺人合作,将蜡染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家居饰品等领域。这不仅提高了贵州蜡染的知名度,还大大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蜡染文化,安顺市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围绕蜡染、刺绣非遗文化,大力培育非遗传承人。以黄克刚、洪福远、王月圆、杨兰、黄玲等国家及省级传承人为根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提升蜡染技能人才创意设计水平、制作水平。杨婷婷、张娟娟等一批青年蜡染新秀崛起,提升安顺蜡染知名度、影响力"。当地还开展了各种蜡染培训和文化活动。学校里开设蜡染兴趣班,培养年轻一代对蜡染的兴趣;在村里,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蜡染技艺,确保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贵州蜡染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既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为贵州的乡村振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带动着贵州乡村走向富裕,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绚丽篇章。 |
2025-02-11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
2024-11-16
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