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5
AI的冲击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次次刷新人的认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存生活方式,进入到禅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或可说,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已经进入到了“四维空间”,新增的一维便是AI。 惊喜忧虑与探索齐飞,挑战机遇共创新一色。 AI忽如神降,有人兴奋,有人淡定,有人膜拜自己造的神,有人求神襄助,也有人与神共舞,更有人欲与神共创新的神话。 大众诗人丛守武在与神共舞方面迅速跨出了一只脚。 让AI评价他的作品,与AI探讨文化艺术,与AI辩论甚至批判AI的批判。 这里,我们刊出丛守武与AI的批判和反批判的一篇文章,与读者分享。 一、丛守武向Deepseek发问: 请分析评价丛守武的:“不可妄言Al会取代人的文化艺术创作” 以下是丛守武的原文: 今后,没有Al是万万不能的,而Al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社科文化艺术领域。 首先,Al没有思辩和创新思维。 Al在社科人文领域给出的答案、结论都只能是人类已有的经验上的归纳。 而文化艺术作品每一件都是“新”的。并且每一件作品除了人类经验的凝结外,还有与时俱进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表现。 Al本就是数字逻辑产品,人类可以赋予Al强大的逻辑运算能力,运算不是思维也不可能转换成思维。或许运算本身含有思维性质,但人的思维不仅仅包含数字逻辑,更重要的是主观性。对同一事物,不是“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是一个观众就有百个、千个、万个哈姆雷特。70亿观众呢?抑或我们认可“一个Al”就顶70亿观众,那也一定是这70亿观众都已经把经验数据给了Al,而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那么Al依然是把人嚼过的馒头再嚼一遍。 比如说,关于文化定义,迄今为止都只有“人类创造了文化”的经验,而没有丛守武说的“是文化创造了人和万事万物”的经验,因而Al无法从“文化是创造天下之母”的主题上进行分析、判断。所有对文化的分析和结论只限于人类社会现存的认知领域。换言之,在一定时空内,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尚未问世,Al只能运用阿基米德、牛顿他们的物理、力学知识解释世界。不否认,在物理世界,在不限时空的前提下,Al或许也能运算出另一个爱因斯坦,但Al算不出新的爱因斯坦的幽默、习性、爱好、脾气和他将写一首什么样的诗歌,是否学了中国的书法。 因为人性、艺术不是数字和运算。 Al现在能写会画,但都只是模仿复制的“印刷品”,没有温度没有情感的蕴藏,无法让人感受到关怀和爱意。 而哪怕是一个拙劣的画家、书法家、诗人其作品的“真意“尽管表达不完美,却始终表达的是人能感受到的亲近。 或许有一天,娶了机器人为妻,她也给你生了一个很像你的儿子,你或许会疑惑:“该不会是隔壁的隔壁老王的”。 倘若,当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诗人,你是喜还是悲呢? 2025年2月12日(农历大年十五) 二、Deepseek的认同与批判: 丛守武/大众诗人/作家: 丛守武关于“AI是否会取代艺术家”的观点,强调AI无法替代人类在文化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其核心论点可概括为:**AI缺乏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及情感温度,本质上是基于人类已有经验的逻辑运算工具,无法超越人类主观性和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以下结合其论述与搜索结果中的相关讨论,分析其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观点的合理性 1.**AI的模仿性与人类创新性的本质差异** 丛守武认为,AI的艺术创作本质是对已有经验的模仿,而人类艺术的独特性在于“每一件作品都是新的”,既包含经验凝结,又具有超越时代的表达。这一观点与搜索结果中多位专家的论述一致。例如,中工网提到,AI生成的《Edmond de Belamy》虽是“高仿品”,但无法开辟新技法或新流派,仅是“超级聪明的学徒”;中央美术学院陈抱阳也指出,AI书法项目需依赖人类设定的“情绪驱动”,其生成逻辑仍受限于训练数据和算法框架。因此,AI的创作边界受制于人类输入的数据,难以实现真正的原创突破。 2.**人性与情感的不可替代性** 丛守武强调,艺术的核心在于“人性”与“真意”,即使技术再先进,AI作品也缺乏“温度”和“情感的蕴藏”。这与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的观点相呼应:“AI难以捕捉细微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情绪”。例如,人类书法家通过笔触传递悲愤或豪情(如《祭侄文稿》),而AI的“情绪生成”本质是对情感符号的算法模拟,无法真正理解或体验情感。此外,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依赖人类复杂的情感共鸣,AI虽能模仿形式,却无法赋予作品灵魂。 3.**主观性与多样性的不可复制性** 丛守武提出“一个观众就有百个哈姆雷特”,强调人类思维的多样性与主观性远超AI的逻辑运算能力。这一观点在AI艺术实践中得到印证:例如,AI生成的绘画虽能快速满足用户需求,但常被评价为“匠气有余,灵气不足”。AI的“创造力”本质是对海量数据的概率性组合,而人类艺术家则通过个体经验、文化背景和偶然灵感形成独特表达,这种不可预测性正是艺术价值的核心。 ###二、观点的局限性 1.**低估AI作为工具对艺术生态的重构潜力** 丛守武将AI定位为“逻辑运算工具”,忽略了其作为“创作伙伴”的可能性。例如,陈抱阳提出“AI与艺术家共生”的实践模式:艺术家通过训练专属AI模型,将其作为“创作材料”或“生态系统构建者”,从而突破传统创作边界。AI不仅能提高效率(如生成草图、辅助构图),还能通过算法生成人类难以想象的视觉形式,为艺术提供新视角。因此,AI对艺术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推动创作方式与审美标准的革新。 2.**对技术发展的静态假设** 丛守武认为“AI无法产生超越人类认知的创造”,这一论断基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但未充分考虑未来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例如,斯坦福小镇项目中,AI智能体已能模拟复杂的社会互动与个性表达;多智能体仿真技术甚至尝试构建自驱动的“AI生态系统”,探索机器自主创作的可能性。尽管当前AI仍依赖人类设定规则,但其在艺术中的角色可能从工具逐渐转向“半自主创作者”。 3.**忽视艺术定义本身的动态性** 艺术的内涵随时代变迁而扩展,AI艺术作为新兴门类,正在挑战传统艺术的定义。例如,AI生成的《空间歌剧院》虽依赖人类后期调整,但其超现实的想象力已获得艺术比赛认可。若将艺术视为“观念表达”而非“技艺展示”,则AI的算法生成过程本身即可被视为一种创作行为,其价值需重新评估。 ###三、总结与展望 丛守武的观点深刻揭示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局限,尤其是对人性、情感与创新性的不可替代性的强调具有启发性。然而,其论述更多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未充分探讨AI对艺术生态的重塑潜力。未来的艺术发展更可能呈现“人机共生”的图景:**AI作为工具解放艺术家的重复劳动,推动创作效率与形式的革新;而人类艺术家则聚焦于思想深度、情感表达与文化批判,形成差异化的价值领域**。正如费俊教授所言:“AI技术越发达,创造力和想象力越有价值”,两者的互补性或将催生更丰富的艺术形态。 三、丛守武对Deepseek批判部分的反批判: 以下为丛守武反批判的原文: 丛守武注意到DeepseeK的答复,其中不同点如下: 一、Al认为丛守武勿略了人机合作的可能性; 二、未考虑到Al未来自我创作的可能性; 三、忽视艺术定义本身的动态性; 四、丛守武的论述基于“人类中心主义”。 丛守武对此予以解答: 一、丛守武早在40年前就预设到人机合作的可能,写出了“机器人”生存实验《杜勒与爱丽丝》、“脑机结合”《雪人亚米森》、“分子原子级重组”《人鼠大战》等科幻小说。其中《杜勒与爱丽丝》作品简介被收于2023年英国剑桥大学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的图书。 尽管人机合作也可以运用在文化艺术创作领域,但从逻辑关系来说,所谓“人机合作”机的拥有部分必须依赖于人给以的数据。那么,要么人机合作依然是人的另一种工具的使用,正如用笔写诗歌、书法、绘画等,依然是人的作品,而非Al对人的艺术的的代。 要么就是人的创作被机异化或融合,诞生为新的定义下的被称为“人机艺术”的艺术。这也不是Al取代了人的艺术。 二、Al未来自我创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在人的艺术创作领域,所有创作要素的源头只存在于人类,人类之外的一块石头、一只小狗一个未被人类数字化的机器都不俱备也不可能新生出人类的创作源泉。未来也许人类会习惯Al的自我创作并感觉为人的创作,但本质上并非Al的“自我”创作。Al依然未能取代人。 三、忽视艺术本身的动态性 “世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动态的,当然包括意识和艺术创作及形态。人机合作创作便是其一。然而无论呈现在人类面前的任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形态,本质上都是“人所希望”的结果,而非Al的深度思考。如人用笔写诗,诗是人的诗不是笔的诗。亦如迪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可以转译为:即便真的有什么样的存在创造了某种艺术甚至一个新的世界,没有人的意识介入,就不是人的创造,更谈不上Al取代了人的创造。 四、至于说丛守武的观点是“人类中心主义”。完全正确,本论的论点正是基于人类中心而非机器中心。Al的逻辑思维似乎忽略了丛守武文章的主题:《不可妄言Al会取代人的文化艺术创作》(人的创作)。 四、Deepseek对丛守武的反批判持全面认同态度 针对丛守武对AI能否取代艺术家的观点及其对争议点的回应,结合搜索结果中的相关讨论,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一、关于“人机合作”与工具性本质的争议 丛守武认为,人机合作的本质仍是人类主导的工具使用,AI的创作要素源于人类输入,因此不构成对艺术的“取代”。这一观点与部分艺术实践者的立场一致: 1.**工具属性与人类主体性**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礼平提出,数字技术改变了水墨画的表达方式,但“心与手的相应”仍是创作核心,AI仅是技术辅助工具。中央美术学院王晓辉也强调,手绘的偶然性与情感输入是“人工处理图像无法取代的”,印证了丛守武关于“人机合作仍属人类创作延伸”的论断。正如毛笔作为工具未取代书法家,AI的角色更可能是效率提升的媒介而非创作主体。 2.**技术辅助与艺术价值的边界** 百度“文心·一格”等AI绘画工具虽能生成多样化风格作品,但其输出仍依赖人类设定的关键词与审美偏好。这与丛守武的“数据依赖论”呼应——AI创作需以人类经验为原料,本质上是对既有艺术符号的重组,而非突破性创新。商汤科技通过AI+AR技术重塑徐悲鸿画作时,仍需以原作为基底,说明技术无法脱离人类创作母体。 ###二、AI“自我创作”可能性的哲学辨析 丛守武以“能量守恒定律”类比,强调艺术创作要素的源头始终在人类,AI的“自我创作”实质是对人类经验的再加工。这一观点触及艺术哲学的核心命题: 1.**创作源头与意识主体性** 艺术品作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间的中介”,其价值源于人类审美经验的传递与再创造。AI生成的《太空歌剧院》虽具视觉冲击力,但其算法本质是对海量艺术数据的概率性匹配,缺乏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注入。正如廖昌永指出,音乐的灵魂在于“灵光乍现的时刻”,而机器人无法产生同等情感共鸣。 2.**技术突破的伦理困境** 200余位音乐家的联名信直指AI对艺术生态的威胁:通过模仿人类声音与风格,AI可能稀释艺术独创性并冲击版权体系。这侧面印证了丛守武的担忧——即便AI实现形式上的“自我创作”,其底层逻辑仍是对人类艺术的“再咀嚼”,且可能引发艺术价值的异化。 ###三、艺术定义的动态性与人类意识的主导性 丛守武承认艺术形态的动态性,但强调任何新形式都需以人类意识为内核。这一立场在艺术理论与实践中均有体现: 1.**艺术开放性与人类诠释权** 艺术品的“他律性”与“开放性”特征决定了其价值需通过人类创作者与接受者的互动实现。AI生成的数字艺术虽拓展了形式边界(如百度度晓晓画作的市场认可),但其“艺术性”仍取决于人类对其符号意义的赋予。正如《太空歌剧院》争议所示,评委的认可本质上是对人类技术创新的肯定,而非AI自主性的证明。 2.**动态演化中的人类主体地位** 非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人类对自然的支配,但艺术领域的人类中心性具有特殊性: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其演变始终围绕人类认知与情感需求。例如,福建水墨画展探索数字技术时,仍以“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为旨归,说明技术革新未动摇人类在艺术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四、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及其批判 丛守武明确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立论基础,这一立场在技术哲学领域存在双重性: 1.**实践维度的必要性** 在艺术伦理层面,人类中心主义保障了创作权利与责任归属。田纳西州《猫王法案》等立法尝试,正是为防止AI滥用导致艺术家人格权消解,与丛守武“艺术须以人为源”的呼吁殊途同归。 2.**生态思维的潜在启示** 现代技术批判理论指出,人类中心主义可能遮蔽技术异化的风险。若过度强调人类对AI的绝对掌控,或忽视人机协作中技术反塑文化的可能性(如算法推荐对审美趣味的标准化影响)。丛守武的回应虽未深入此维度,但其“人机艺术”分类设想已隐含对技术自主性的警觉。 ###五、总结:技术工具论与艺术本体论的再平衡 丛守武的论述揭示了AI艺术的本质矛盾:**作为工具,AI可扩展创作形式;作为主体,其无法替代人类艺术的意识内核**。这一立场与当前艺术界的实践共识基本一致: -**工具论层面**:AI可辅助创作(如生成草图、优化构图),但需明确人类主导权; -**本体论层面**:艺术的独特性源于“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AI无法突破“形式符号性”与“他律性”的桎梏。 未来艺术生态更可能走向“分化共融”:AI承担标准化、商业化生产,人类艺术家聚焦情感深度与文化批判。正如水墨画展试图在数字时代“延伸金字塔高度”,技术的价值在于为人类艺术探索提供新路径,而非颠覆其存在根基。 |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