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佳昕 | 《大宋籍田歌》中田锡身上的儒家光辉

吕佳昕 | 《大宋籍田歌》中田锡身上的儒家光辉

美桥 2025-2-14 10:23 1650人围观 四川文学

《大宋籍田歌》是张生全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于2024年10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北宋太宗端拱年间至至道年间为背景,围绕朝中大臣的朋党之争、太宗儿子们的储位之争,以及蜀地爆发民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

 

《大宋籍田歌》是张生全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于2024年10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北宋太宗端拱年间至至道年间为背景,围绕朝中大臣的朋党之争、太宗儿子们的储位之争,以及蜀地爆发民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出生在蜀地洪雅、有“天下正人”之称的田锡的光辉人物形象。

初读《大宋籍田歌》,其中最先吸引眼球的是文笔,张生全先生力求表达的真实与诗意相结合,简练而不失文采,细腻又富有诗意,特别是开头写田锡目光如火炬的站在迷蒙的汴河岸边,田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和形象就在读者脑中挥之不去。同时小说中对古文、典故的运用信手拈来,使得整个作品既具有历史感,又充满了文学魅力,在富有历史感的叙述调子中,塑造了田锡不灭的政治理想和峻洁的人物品格,展现了宋太宗中后期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百态。再者,《大宋籍田歌》的目录令我眼前一亮,“何人”“何罪”“何在”等连发五问,每一章都充满新的悬念,极大地引起读者兴趣。在小说的叙述中作者还通过多重视角和时间线的交错处理,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络,该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阅读节奏,也让读者在跟随主人公的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对现实的反思,作品的可读性与思想深度更上一层楼。然而,在我看来,最使作品内蕴丰富、充满价值意义的核心因素,是充斥在整部作品中的,令人无法忽视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浩然之气。小说全篇都渗透着儒家伦理道德对主人公形象的浸润和作者对儒家价值观的认可、宣扬。

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田锡的政治理想之上。积极主张弘扬耕读文化,认为可以维持生计,使百姓安居、天下太平;能够提升百姓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为国家输送不竭的栋梁之材。“耕读”之策正是儒家向统治者提出的维护统治、安定天下的治国之基。小说伊始就呈现了田锡多次向太宗“递笔”以画成安宁富足之天下的心愿,田锡多次苦心筹划的籍田礼,即是天子率诸侯百官亲自耕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向天下传递重视耕种的行为导向,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正是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最好体现。

其次体现在田锡为官从政方面,他直言敢谏坚守正道。小说中借各种人物之口,反复强调田锡被称为“天下正人”的荣誉与缘由也在后文中不断证实着这四字评价的含金量。无论面对太宗皇帝、权臣还是各种政治势力,都坚持说出对国家社稷有意义的正确的话,坚守正道,为民请命,身上始终背负着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责任感。如小说中他以太宗自己曾经说过的防卫边关在德不在险为由,冒死力阻太宗擅动边兵,希望大宋能从征战四方转入休养生息。因为他深知战争对百姓生活的破坏,认为国家应该关爱百姓,轻徭薄赋,不滥用民力,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才能强盛从而实现大宋的长治久安。又如在面对“朝中重臣”王继恩五次三番的,充满暗示诱惑乃至于挖苦的“好意宴请”时,田锡“呵呵冷笑”“全然不领情”,以至于“直言批评”王继恩的拉帮结派之举,不屑与宵小沆瀣一气的浩然正直,正是儒家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人格的真实写照。以及田锡在担任陈州知州时,综合考虑社会大势,冒着被贬官严惩的风险,毅然违背朝廷关于瓦屋春雪的销售禁令,开放茶叶市场,丝毫不顾自身毁誉,坚持为蜀地茶农开一扇透气的窗,为维护国家安定加了一道保险栓,这种利国家无个人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爱国热血令人动容。如此种种,可见田锡为国为君殚精竭虑,无休止的奔波,这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和忠诚精神,甚至在田锡的理想蓝图中,最终目标是大宋能够一片富足安宁,达到儒家所追求祥和稳定大同社会”。

再次,体现在田锡对儒家教化作用的认可,小说中田锡对传统文化重视敬仰的态度行为俯拾即是。如在蜀地短暂的任益州知州时,他尊奉道统,立志为天下补全“十二经书”,以传承文化瑰宝。又如他对临时启办的“文翁石室”中孔子塑像的重视,视察完教室和学生后,他“走得又快又急”,去寻找孔圣人的雕塑,在落满灰尘的偏房看到后“不禁有些动怒”,对张尧卿进行“不拜圣人,就是忘本,学习内容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等训斥,并打算在文翁石室旁边专门修一座文庙供奉孔子,并以此作为培养人才的发源地。又如田锡被贬为海州通判后,发现该地民风恶劣好斗,但案件堆积如山,换了几批官员都迟迟无法治本。通过观察判断,他一阵见血的指出该地需要经书教化,只有通过儒学的潜移默化,他们才能够“晓礼仪,知仁爱,懂迁让”,才能够彻底根治海州民众好勇斗狠的病根,改善一方民风。可见田锡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推崇,并始终主张通过儒学的深入教化来转变民众观念,洞察到问题的本质,强调儒学对教育、礼仪、仁爱与谦让的价值,从而让各地民众民风都浸润在儒学的礼义教化之下,带去持久的正面影响。

最后,体现在田锡的个人修身方面,他不仅有着潜心求学的人生态度,且时刻不忘“克己”。田锡三十岁游学长安饱读诗书,三十八由榜眼入仕,文中多次出现其父田懿对他的教导,即“汝读圣人之书而学其道,慎无速,为期廿年,可以从政矣”,体现了儒家重视学习,不急功近利,苦修身以从政的观念。而修身克己不仅仅是指外在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自我约束和反省。如田锡在面对采茶女雅儿一厢情愿的痴情追随时,虽然他也心有好感,心有所求辗转难眠,且客观上满足将雅儿续弦为妻的条件,但仍在理智上认为不应该耽误雅儿的年少青春,于是做出“正确”的决定,压抑自身的喜好需求,希望雅儿幸福。田锡对待情感的态度,对雅儿隐忍的爱,让这个人物形象除了在官场上如火炬般耀眼,更有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纠结柔情一面,其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可以说该人物形象的无限张力正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而得,这一系列的克制俢己也正契合儒家所强调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

可以说,田锡这一人物形象集儒家的仁、义、礼、智、忠、恕等传统美德于一身,这些品质在他处理纷至沓来的复杂事件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仁”即田锡心怀仁爱,关心百姓疾苦。当看到茶农因茶叶专卖制度深受盘剥时挺身抗命,开放市场,并在成都张贴“约法三章”,允许民间自由买卖茶叶,将心比心的为百姓着想,化解官民矛盾。“义”即田锡坚守正义,始终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不为私利所动。始终坚持“古道儒术”的政治理想,尽管在坚守道义的途中触动了许多权臣、官宦和皇室的利益,但他毫不退缩,始终坚持为人为官的素心与良心,在重重困境中破除万难固守道义。“礼”即田锡尊崇和重视礼义教化,他力主举办的乡饮酒礼是一种礼仪活动,有助于敦亲睦族、尊老敬贤,以弘扬道德风尚,正体现了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智”即田锡饱读诗书,具有明辨是非、洞察真理的能力,同时深谙儒学之道。他在种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社会矛盾时游刃有余,如有神助,能理智判断适当税赋和与民争利的关系,苛政猛于虎与官逼民反之间的关系。“信”即田锡言行一致。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一诺千金,为康继英和雅儿报杀亲之仇,无论面对何种劲敌深陷何种漩涡,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承诺和主张。他对亲信言出必行,对百姓负责,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不断赢得百姓尊重和敬仰。“忠”即田锡对国家和君主忠心耿耿,无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都始终心系国家,常思安邦安民之策。为国积极出谋划策,指出时政得失,为百姓谋福祉;为君坚定不移,始终感念君恩,通晓太宗的良苦用心,即使多次遭受贬谪,也没有丝毫怨言,一生为大宋的繁荣安定奔走呼号。“恕”即田锡具有宽容和谦虚的品质。他对待官场小人并不落井下石,甚至在上疏中对对方的恶劣行迹闭口不谈,对蜀地百姓的起义也并不是一味地指责镇压,而是理解其苦楚,将心比心,抱有宽恕之意,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恕道精神,以及他中庸温和、包容大度的解决矛盾方式。

总的来说,《大宋籍田歌》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历史小说。文笔、行文思路方面的出色表现只是它所达成就的一隅,作者张生全先生匠心独具,不仅在各色事件中塑造了鲜明的主人公形象,更在字里行间巧妙传达了小说的核心价值观和主题思想,即作者所致力弘扬的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小说借田锡这一有影响力的儒者,从他一生的坎坷奔波中将儒家的智慧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是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积极践行者,更是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勇敢追求者,向读者传递了忠君爱国、清廉为民、挺膺担当与追求真理等积极的价值观,可以说《大宋籍田歌》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颂扬之歌,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无疑有着清心剂般的作用。


—————————————————


作者简介:吕佳昕,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简介:《大宋籍田歌》截取宋朝太宗端拱年间到至道年间近十年的历史,通过叙写出生在蜀地洪雅,有“天下正人”之称的田锡的人生经历,围绕朝中大臣朋党之争、太宗儿子储位争夺、蜀地百姓怨恨暴乱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田锡直言敢谏、勇于担当的儒道精神,潜心求学、耕读传家的人生态度,清廉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追求,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战斗勇气。同时,小说也刻画了寇准、吕端、吕蒙正等一系列心怀天下、正直上进的朝臣群像,展现了北宋初年,在这些大儒的努力下,呈现出来的蓬勃向上的时代气象,以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吕佳昕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