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陈雨欣 李萱)在这个寒冷的寒假里,实践分队组织参与了一项特别有意义的活动——织围巾。通过这次活动,成员们不仅学会了一项新技能,还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和温暖。 织围巾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天为自己和家人增添一份温暖。在活动开始前,成员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购买了所需的羊毛线和编织工具,并仔细观看了多个基础教程。 刚开始织围巾时,成员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毛线常常不听使唤,掉在地上需要反复重拾,起针和织法也让我手忙脚乱。然而,每当想要放弃时,都会提醒自己这不仅是为了完成一条围巾,更是一次锻炼耐心和毅力的机会。经过不断的练习和调整,逐渐掌握了技巧,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成长。 这次织围巾的经历不仅让成员们学会了耐心和坚持,还意识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价值,也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此外,还发现织围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种创造和表达爱的方式。围巾上的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家人的关爱和祝福。 图1:织围巾 通过这次活动,更加理解那些心灵手巧的人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未来,会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努力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技能。同时,也希望能将这份温暖和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分队成员同时进行了参观家乡文化历史馆,传承家乡文化。成员们分别参与了剪纸、品味茶汤、打糍粑、参观董永馆,体会孝文化等。 图2:剪纸 图3:茶汤 图4:参观文化馆 图5:打糍粑 图6:参观董永祠 此外,最具有特色的便是坪昌县文化馆举办《翻山铰子》非遗展览,充分展现了巴蜀文化魅力。 2025年2月6日,坪昌县文化馆举办《翻山铰子》非遗展览,展示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进一步推动了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图7:坪昌县文化馆 《翻山铰子》起源于古代“公傩戏”,最初用于祭祀,后演变为舞蹈道具,历史可追溯至1857年。坪昌县婚嫁习俗中,铰子队不可或缺。20世纪90年代,文化部门对其创新编排,推出多个版本,并创作《追梦》《铰韵传情》等作品,使其从田间走向舞台,成为巴中市节庆活动的亮点。 图8:翻饺子表演乐器 表演分为“坪地铰子”“高台铰子”等多种形式,融合舞蹈、杂技和音乐,动作舒展、节奏欢快,深受群众喜爱。表演者在唢呐和锣鼓伴奏下,灵活挥动铰子,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翻山铰子》是研究巴文化的重要“活化石”,具有历史、艺术和现实价值。近年来,坪昌县通过保护和发掘这一非遗项目,增强了文化自信,丰富了群众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 许多市民表示,通过展览对《翻山铰子》有了更深了解,并为家乡文化自豪。一位参观者表示:“希望为非遗传承尽一份力,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或探索非遗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坪昌县文化馆表示,将继续加大保护和推广力度,举办更多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同时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分队成员通过参观家乡文化历史馆、体验剪纸、品味茶汤、打糍粑、参观董永祠等活动,深入感受了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坪昌县文化馆举办的《翻山铰子》非遗展览,让我们对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活动不仅让成员们领略了家乡非遗的独特风采,也激发了我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参观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制作了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公众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宣传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共收集到41份有效答卷,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调查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宣传方式、满意度及面临的挑战等多个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年轻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参与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在19-30岁这一年龄群体中,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宣传活动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这一现象表明,年轻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受众,更是其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参与者。调查还揭示了家庭传承在传统文化认知中的核心作用,强调了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首要渠道。尽管大多数受访者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宣传表示认可,但仍存在年轻人兴趣不高和缺乏有效传播渠道等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建议各方应共同努力,特别是利用现代媒体科技,如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此外,政府、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合作,提升宣传力度和活动参与度,以营造更为积极的传统文化氛围。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积极的社会参与,我们有望在未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25-02-22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