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举 | 明镜山记

孙尚举 | 明镜山记

四川文化网 2025-2-16 18:38 346人围观 文学作品

暮色四合时,我立在山巅望潼江。江水在梓潼古县拐了个弯,将张道陵的丹炉残灰、邓艾大军的裹毡毛屑、李太白的剑穗流苏,统统冲成绵长的青灰色。恍惚见天师布衣芒鞋,举着那面映过三星堆神树的铜镜,将古蜀国的魂,一 ...


  江油以北三十里,有山如镜悬天,云雾拂拭处,照见千年蜀魂。此地唤作明镜山,说是蚕丛王以目测天时,见此处山势坪阔,可纳星月,遂命人垒土成台。土台三级,取天、地、人三才之意,柏灌氏添石阶,鱼凫氏凿星图,至杜宇王时,台上已生满冷箭竹,竹节里嵌着先民祭祀用的玉璋残片。

  前年,我登明镜山,恰逢六月二十四。山间老农说,这一日山风里裹着古蜀王的祷词,若以青铜盆盛山泉水置于竹下,能见水中浮出三星堆纵目面具的倒影。我试了,水纹里确有一张金面沉浮,眼洞中流出青灰的铜锈,恍惚间竟与羊子山土台上出土的陶壶纹路相叠。老农笑道:“张天师也在此看过这水镜。”

  东汉光和三年,张道陵踏过阴坪古道的苔痕来此。彼时摩天岭北坡的凿孔尚新,三国邓艾滚毡而下的隘口,还留着古蜀人系魂的麻绳。他在山腰拾得半截玉琮,琮身刻着北斗七星的方位,与后来鹤鸣山观星台上铜漏的刻度不差分毫。山巅蚕丛祭台早已荒颓,唯有一株汉柏,枝干虬曲如甲骨文的“道”字。他夜宿柏下,见萤火聚成《道德经》的句子,字字悬在潼江的水汽里。

  山下潼江拐弯处,古蜀故道与阴坪小道在此交缠。石板路上有马蹄形的凹坑,传说鳖灵王治水时,犀牛拖青铜犁留下的痕印。张道陵常在此静坐,听江水裹挟着三星堆神树的铜铃声、羊子山祭台的夯土声,还有青川摩天岭滚落的裹毡声。某夜忽有白鹿衔《河图》残卷踏浪而来,他方悟这江原是古蜀国的血脉——上游连着汉中函谷的星斗,下游淌着巴蜀大地的精魄。

  最奇是山中洞穴。石壁上留着古蜀祭司的掌印,指缝渗出的朱砂,竟与江油哪吒庙壁画上的火尖枪红缨同色。张道陵在此炼丹时,丹炉爆裂的铜渣溅在洞顶,凝成《太坪经》里的云篆。如今那些文字仍随月相涨落,十五满月时如三星堆金杖上的鱼鸟纹游动,晦日则化作李太白《蜀道难》的草书。

  山下老妪赠我一把竹杖,说是天师当年所植冷箭竹的后裔。杖身斑纹似阴坪古道地图,杖头嵌着半枚五铢钱大小的玉璧,璧上孔洞正对北斗天枢。行至古祭台遗址,竹杖忽然震颤,空中落下柏子,每一粒都裹着蚕丝般的铜锈。老农说,这是柏灌王祭祀时撒向八方的“星种”,落地生根处,便是古蜀国观测二十八宿的方位标。

  暮色四合时,我立在山巅望潼江。江水在梓潼古县拐了个弯,将张道陵的丹炉残灰、邓艾大军的裹毡毛屑、李太白的剑穗流苏,统统冲成绵长的青灰色。恍惚见天师布衣芒鞋,举着那面映过三星堆神树的铜镜,将古蜀国的魂,一点点照进鹤鸣山的晨钟里。

  下山的石板路上,一只绿眼黑猫倏忽掠过。老人们说,那是张天师降服的蜀巫精魄,千年过去,仍在替道人守着明镜山的天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原作者: 孙尚举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