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举 | 二郎神演义之——李二郎炼石录

孙尚举 | 二郎神演义之——李二郎炼石录

四川文化网 2025-2-16 20:04 312人围观 文学作品

岷江在暮色里泛着铁青,李二郎蹲在溃塌的鱼嘴堰前,指甲缝里嵌着乌黑的淤泥。三个月前夯实的黏土堤,此刻像被巨兽撕碎的肠肚,零落地漂在江面上。江水在豁口处打着漩涡,发出老枭般的怪笑。  "少君,这已经是 ... ...


  岷江在暮色里泛着铁青,李二郎蹲在溃塌的鱼嘴堰前,指甲缝里嵌着乌黑的淤泥。三个月前夯实的黏土堤,此刻像被巨兽撕碎的肠肚,零落地漂在江面上。江水在豁口处打着漩涡,发出老枭般的怪笑。

  "少君,这已经是第七回了。"老石匠张着皴裂的手掌,掌纹里还沾着未洗净的朱砂,"龙骨水车日夜不停,三千壮丁的脚板都磨出了茧花,可这泥巴终究是泥巴。"

  李二郎抓起把溃堤的土,看细碎的颗粒从指间簌簌而落。父亲李冰在成都府卧病时,曾攥着他的腕子说治水如医人,要辨清症候。此刻江风掠过他束发的葛巾,带来上游雪山融水的腥气,混着某种焦灼的味道。

  忽见江雾中走来个蓑衣老丈,竹杖点地竟不沾水。那老者指间捏着块白石,在暮色里泛着青荧:"蜀郡多灵山,涪水有奇石。二郎可闻江油窦圌山,樵子烧炭夜见鬼火?"

  当夜李二郎独往北行。北斗星沉入绵延的群峰时,忽见白鹿跃过山涧,鹿角上栖着磷火般的蓝蝶。循着鹿踪攀至绝壁,忽见山坳里立着七座陶窑。那窑体形制古怪,高约三丈如倒悬铜钟,径阔一丈五尺,恰合北斗七璇之数。窑口吞吐的火舌里,隐约可见青灰岩块正蜕变成雪色齑粉。

  烧炭老者抡起五齿铁耙,将牛头大小的青石码作莲花状:"这窑是照着太上老君的丹炉造的,底下留九窍进风,顶上开三光孔洞。"火星子在窑腔里打着旋儿,把青石烧得噼啪作响,"须得连烧三天三夜,待石心泛出孔雀蓝,才算得了地脉真火。"

  李二郎俯身细看,窑壁上凝结的灰白钟乳竟硬过生铁。老者舀瓢山泉泼去,霎时腾起青烟阵阵,石缝里渗出玉髓般的浆液。"当年共工撞倒不周山,女娲便是用这般五色石浆补的天。"老者说着掰开块冷灰,断面闪着星星点点的银斑。

  当夜暴雨倾盆,二郎神独守窑前观火。子时窑顶窜起丈余蓝焰,雨中竟凝而不散。恍惚见父亲李冰踏焰而来,峨冠博带尽染石灰,袖中抖落半卷《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待东方既白,窑中灰粉已结成冰纹般的晶簇,指节轻叩声如编钟。

  "少君请看这煅烧法门。"老者用炭条在窑壁勾画,"青石取阳坡面北者,窑温须保持松柴明火。待第三日鸡鸣时撒入糯米壳,可保灰质如绢帛细腻。"岩壁上赫然浮现二十八星宿图,斗柄正指都江堰方位。

  "此乃地肺之精。"窑工抹了把额头的汗碱,"山神发怒时地火喷涌,这些石头经了天雷地火,反倒炼出钢筋铁骨。"说着将白灰与糯米浆搅作一团,泼在窑壁上竟坚硬如铁。


  十日后,百架木牛流马驮着石灰下山。

  李二郎忽觉掌心发烫,怀中父亲所赠《石犀图》无风自动。图中墨迹游走,化作"以柔克刚"四字。黎明时分,他命人将百担石灰沿江而下,混入竹笼卵石。新筑的堰体在秋汛中巍然不动,水浪拍来反被白灰吸去力道,溅起团团银雾。

  新筑的堰体里,竹笼卵石裹着三合土,在江水中渐渐泛起珍珠光泽。秋汛来时,水浪撞上灰堤竟折腰而返,化作千万条银鲤顺流而去。耆老们说那夜听见山岩低语,原是窦圌山的石灰娘娘跟着白鹿嫁到了岷江。

  来年立春,二郎神将秘方刻于二王庙壁:七分石灰二分黏土,再掺一分蜀黍浆。千年后樵夫入山,犹见当年煅烧的青石泛着玉光,石纹中似有白鹿腾跃。都江堰头香火不绝,烟霭中总混着淡淡的石灰味,像段烧不化的传说。



       作者:孙尚举  四川文化网总编辑 

图片来源:四川文化网
原作者: 孙尚举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