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六姊妹》: 平凡点滴里的时代回响与亲情温度

电视剧《六姊妹》: 平凡点滴里的时代回响与亲情温度

新文人画院 2025-2-17 03:35 497人围观 学术评论

文艺报载饶曙光/李明昱文《电视剧: 平凡点滴里的时代回响与亲情温度》
来源:《文艺报》2025年02月14日期第3版“艺术评论”


       在中国电视剧创作领域,家庭情感题材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这类作品通过展现普通家庭的生活百态,以其贴近人心的真实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品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家族叙事,通过个体命运的起伏勾勒时代轮廓,为观众提供了观察社会变迁、思考家庭伦理的生动窗口。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嘻影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杨晓培担任艺术总监及总制片人的电视剧《六姊妹》改编自伊北同名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皖淮小城淮南为背景,讲述了田家庵区老北头何家老一辈及六个女儿的人生悲喜剧。作为一部关于亲情的温暖叙事,《六姊妹》不仅展现了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更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揭示出时代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觉醒与成长。

电视剧《六姊妹》剧照

       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六姊妹》以何家六姊妹从童年到成年的生命轨迹为主线,细腻展现了她们步入社会、参与工作并最终各自成立家庭的人生历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个体成长中的挑战与抉择,也深刻反映了每一代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心理变迁与应对策略。剧集时间跨度长达50年,串联起何家四代人的重大人生事件,揭示了跨越时代的家族情感纽带与历史文化底蕴。

       观众在观看剧集时,可以通过何家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人生选择的转变,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剧作对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变化的深刻表达。比如剧中,何家丽结婚时,张建国带着部队战友骑着自行车前来接亲。何家丽本人穿着衬衣、外套,牵着妹妹出门坐上自行车离开。在此过程中并未有许多现代式的婚礼着装及环节出现。等到四妹何家欢时,她已经穿着红色西服,佩戴隐形眼镜,做着精致的发式,由新郎方涛背着出门。并且结亲车队也由自行车换成了汽车,在新郎想进家门迎接新娘时,也有了三妹、六妹“挡门”,新郎发红包进门的仪式。再如,在结婚相关准备工作方面,何家丽向张建国开玩笑提出结婚要准备“三转一响,四十八条腿”的要求。等到何家丽和李雯妈妈商量何向东和李雯的结婚事宜时,李雯妈妈提出了三房一厅的婚房要求,引出了张建国将现有房子置换成婚房、未能县团级退休,以及何家丽和六妹何家喜的一系列冲突。

       电视剧巧妙借助结婚着装样式的演变、婚礼环节结构的调整以及婚姻习俗要求的更迭等多重维度,向观众揭示了社会发展脉络与历史变迁轨迹。在这一过程中,结婚服饰等的转变,不仅映射了审美观念与时代风尚的流转,也隐含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体现了社会文化开放性与包容度的与日俱增。


       塑造鲜活立体的人物群像

       在人物塑造方面,《六姊妹》表现了来自多个家庭背景的多维度人物形象及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该剧并没有局限于单一家庭或个别角色的描绘,而是跨越多个家庭界限,以丰富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性格鲜明、背景各异的人物群像图景。这些角色不仅各自拥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成长轨迹,还通过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与情感纽带,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立体的人物关系图谱。

       剧中有温厚无私的奶奶何文氏、善良却依赖性强的母亲刘美心、顶梁柱大姐何家丽、通透不争抢的二姐何家文、争强好胜的老三何家艺、聪慧机灵的老四何家欢、叛逆的唯一“外姓”老五刘小玲、受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老六何家喜,以及性格不同、各有魅力的何家女婿和第四代子辈。剧集在不同的人物身上着墨各有侧重,通过对人物截然不同命运路径与琐碎生活的刻画,叠加出不容忽视的角色弧光。作为何家长女,何家丽从小便承担起照顾妹妹、母亲和奶奶的重担。然而,她并非一味忍辱负重、毫无自我。童年时,她毅然剪掉长发,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无声反抗,更彰显了她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决心。随着妹妹们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家族新一代力量逐渐崛起。然而,老一辈成员的相继离世,给家族带来了沉重的情感打击,也加剧了家族结构的动荡。在这一背景下,何家丽面临多重挑战:亲人的误解、与六妹的激烈冲突,以及大家庭逐渐瓦解的现实。面对这些复杂问题,何家丽并未选择沉默或妥协,而是勇敢表达,并逐渐将注意力从家族纷争中抽离,转而聚焦建国与小年等更为积极的关系。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她在家庭角色中的自我调整,也标志着她对个人价值与幸福追求的觉醒。

       剧中的男性角色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何常胜的质朴温暖,张建国的忠厚正直、担当有责任感,方涛的诚恳实在,欧阳宝的侠义、仗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剧集的人物谱系。这种多元化的角色设置,使得剧集在展现女性成长的同时,也完成了对男性角色的立体刻画。


       构建家庭命运共同体

       《六姊妹》不仅实现了对历史变迁的忠实记录,塑造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还就当代社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传统大家庭模式正在逐渐解构,代际之间的沟通障碍日益凸显。剧集通过展现何家四代人的相处模式,为当代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与思考当下家庭关系的窗口。剧中一家六姐妹性格和命运截然不同:有人安定一生只为家庭,也有人把重心放在事业,还有人漂泊在外最后回归家庭。一个大家庭四代人心中对“家”的定义可能存在不同,但“家”始终是贯穿全局的支撑性存在。剧中对亲情的诠释打破了传统年代剧中过分理想化的倾向,展现其经历误解、冲突与和解的多重考验。六姊妹在吵闹逗趣中呈现出真实且质朴的日常镜像,平实的镜头下讲述家长里短,呈现彼此的喜怒哀乐和姐妹情深。这种真实自然的描写,使得剧集在情感表达上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剧中,老三何家艺的婚姻遭到了家中反对,但她毅然决定与不被家族认可的欧阳宝结婚,带着一床被子开启了新生活。当大姐何家丽需要借款时,何家艺表面上要求其写下欠条,背后却默默撕毁,体现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她并未打算让大姐偿还,写下欠条更多是为了缓解自己因婚姻选择而承受的家族压力与误解。这一行为平衡了个人尊严与家庭和谐。同样,当老五刘小玲南下谋生、经济拮据时,何家艺尽管自身艰难,仍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彰显了家族成员间相互扶持的传统美德。同时,六姊妹在家庭面临变故时总是齐聚一堂,共商对策,展现了深厚的家庭凝聚力。节庆时刻,她们更是尽力回家团聚,体现了对家庭团聚的珍视。例如,祖母何文氏九十大寿时,全家赶来祝寿,刘小玲虽未能归来,仍通过电话传递祝福。剧中还通过镜头语言,将已故家族成员何常胜的形象融入,象征家人心连心、超越时空的团圆意象,深化了家庭团圆主题的内涵与外延。

       剧中,一家人在风雨中相互扶持,用不变的爱与温情联结彼此,共同构建家庭命运共同体,深刻体现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深厚亲情。同时,剧集传递了“远亲不如近邻”“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给观众带来积极、向上、温暖的精神力量。

(作者饶曙光系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李明昱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讲师)

原作者: 饶曙光/李明昱 来自: 文艺报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