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有意义的吗?托尔斯泰说:“我似乎是在经历了漫长的生命道路之后,走到了深渊的边上,并且清楚的看到,前面除了死亡以外,什么也没有”如果注定人生的归宿是死亡,那人生的意义何在?如果我们注定消散于历史的篇章,那人生的意义何在?大部分人可能就因此选择碌碌无为于凡世,在人生有限的几十年中消磨自我,而在《大宋籍田歌》中,田锡却用他的一生演绎出别样的人生答卷。 《大宋籍田歌》是作家张生全的一部半虚构半写实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宋朝端拱年间到至道年间的历史为背景,以籍田礼的推行为明线,以蜀地名茶“瓦屋春雪”为暗线,间或穿插朋党之争、皇储之争和蜀地之乱。整书的叙事视角随田锡的仕途起落而变化,酣畅淋漓地为读者展现了北宋初年万物待兴的社会风貌和云谲波诡的朝堂,将有“天下正人”之称的田锡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田锡的直言敢谏、守正清廉、心怀天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苏东坡称其“古之遗直”,范仲淹称其“天下正人”,宋太宗也因他的正道直行而多次对他委以重任。他的“正”源自臣子的恪守本分,尽职尽责;他的“直”源自对待百姓的一片赤诚,解民倒悬。对君,他在经历屡次被贬的情况下依然坚守本心,敢于讽谏,言他人所不敢言;对民,他在生民沦于困苦之时,能够奋不顾身的为天下生民请命,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他的正直就如同那盏飘着清香的“瓦屋春雪”,是于乌黑的瓦屋山上卧着的半点白雪,是历经多次淬炼后仍掩盖不住醇厚绵长的茶香。
一、正:纯臣本心之坚守 田锡的“瓦屋春雪”扎根于他本心的坚定。回望田锡的整个仕途,他从未官至高位,且多次遭贬,他被贬的原因也并非是贪污受贿,而恰恰是因他的敢谏诤言。小说的第一章是徵部,“徵属火,事之象。”因此,故事的开始就描写了一场不知被何人所放的大火,这场无名之火也阻挠了田锡主办的籍田礼,而田锡也因康继英的缘故,受到了赵元僖和胡旦的报复,被太宗贬到了陈州。至此,田锡由东京到陈州、蜀地、成都、海州,又回到东京城,最后踏上去往西北的路途,其间经过了升迁贬降的三起三落,田锡面对黯然如夜般的前景依然不移其初心,不消其勇气,每每上奏表明自己的政见,直刺朝廷之过失。朝廷下令不许售卖瓦屋春雪,但田锡为民生考虑,默许陈州百姓可以进行瓦屋春雪的买卖;蜀地生乱时,太宗派宦官王继恩前去平乱,但未曾想王继恩到蜀后却大肆屠杀,花天酒地,使得蜀地百姓苦不堪言,而田锡也不顾得罪王继恩,再三请求太宗能够“约法三章”。当胡旦等人为加官进爵,而投太宗所好,上奏请求太宗北伐,田锡在明知太宗意图北伐的强烈意愿下,仍选择从实际国情出发,主张休养生息,宽简持政,即使与胡旦廷辩于殿上,也不因畏惧而退却。正是能够时刻恪守本心,才驱使着田锡尽管多次受到政治打压,尽管屡屡触怒龙颜,却始终坚守信念,直陈己见。 田锡的“瓦屋春雪”滋养于他品性的纯良。田锡被贬之前也只是京城的一个九品小官,他为官清廉,绝不因权势而欺压良善,恶意敛财,因此经济拮据,只够在西郊买一方小院偏安一隅,小说中写道他筹备籍田礼时要从西郊跑到东郊,每每回家已是半夜,这也表明他对工作的尽心尽力,不因无人监管而敷衍了事。而当三李、赵昌言和胡旦等人为自己的仕途站队皇子,卷入争夺皇储的腥风血雨之中时,田锡也无意于争斗,隔绝窗外之事,只希望能够凭借自己所读二十年的圣贤书来致天下,他不会选择谁,或者说,整个宋朝的发展,百姓的安乐,才是他作出的唯一选择。虽然他后来屡屡因为自己的执中和敢谏而被三李、赵昌言、王继恩等人弹劾陷害,但他依旧坚定自己的选择,从不为所谓“合群”而与奸佞同流,而且还真诚劝勉朝中大臣不要拉帮结派,应一起修齐治平,为官场的风清气正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自然,也是大宋朝臣的一片乌色中的一点雪白。当然,不仅是他,有犯无隐的吕端、正直上进的吕蒙正和高明远识的寇准,他们都是宋朝瓦屋上的一点雪,正是他们始终坚持心怀天下,为民请命,才能将宋朝点染一白。 田锡的“瓦屋春雪”生长于他中正的思想。他一生都致力于籍田礼的推行,而太宗也在他多次上奏后,终得同意田锡在西北举行籍田礼,这无疑是了却了田锡的一大心愿。但当他发现太宗身边服侍的潘阆在每日给太宗献的丹药中放了慢性毒药,他为了保住太宗性命而上奏,请皇帝将潘阆驱逐出宫。康继英劝诫他一旦上奏必然惹怒太宗,到时籍田礼也将成泡影。他自己也深知忤逆太宗的后果,却仍不惜耗费自己先前几十年的努力,也要守住太宗的安全。“籍田礼重要,还是官家的身体重要?籍田礼只是一个仪式,但官家代表着整个国家。重要的不是一定要举行这个仪式,而是要保住官家,并让官家永葆济世安民之心。孰轻孰重,难道你分不清楚吗?”那一晚,他在盈盈烛火下,字句铿锵。这句“孰轻孰重”,不仅让康继英为之动容,也彰显了田锡他中正平和的“致天下”理想,他曾经对籍田礼的大力推崇,究其本质,是希望大宋能够振兴农业,安好百年。但太宗的健康受到威胁,他也并未沉浸于籍田礼成后的未来美好幻想之中,而是清晰地看到,朝纲稳定之于国家稳定的作用才更为重要。 他知直言逆耳,然忠言逆耳利于行,直言虽可能触怒龙颜,但为国家的长远利益计,必须勇于发声。他的谏言往往切中时弊,深刻中肯,使太宗不得不深思。他愿籍田礼成,却依旧能秉持公正,不为私情所动,虽位卑仍怀忧国之心。于官场浮沉间,他犹似一股清泉,固守本分,坚守着清正廉洁之道,从不涉足结党营私之浊流。其行止,非但博得同僚之敬仰,更于万民之中立下楷模,昭显仕林之正气与风范。
二、直:为民请命之襟怀 田锡的“瓦屋春雪”芬芳于他的心系苍生,情系百姓。籍田礼,是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百官亲自去耕田,以显示出对农业的重视。农业为民生之本,田锡对籍田礼的大力推崇,也显示出他对民生的关注。太宗登基之后的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四处征战,灭北汉、攻契丹、平民乱,他的战刀挥舞未曾歇,马蹄奔腾永不绝,但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田锡深刻洞察休养生息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赫赫的战功,也不在于辽沃的疆土,而在于能够让百姓安宁,多年的征战已让大宋上下如沉睡于昏黄底版下的水墨画,田锡为了唤醒这幅青山绿水,屡次递笔于太宗,哪怕太宗从未将画笔拿起,他也从未因此放弃。当他和胡旦廷辩之时,义正言辞,字字诉说着他对百姓的关切:“打仗之前,他们‘稻米流脂粟米白’,他们‘公私仓廪俱丰实’,他们‘小邑犹藏万家室’!胡知州,你认为这样的富庶强盛,是依靠打仗得来的吗?”“那是依靠休养生息,依靠宽简持政。如果没有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能有汉武时期的强盛吗?如果没有太宗武皇的宽简持政,能有玄宗时期的富庶吗?”无不表明他对百姓生存之本的重视。 田锡认为,“耕”和“读”是“致太平”的重要手段。农耕可以支撑百姓温饱,教育可以提高百姓修养,只有“耕”和“读”并重,才真正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除了籍田礼,他在任益州知州时,还主张举行乡饮酒礼,推行礼乐,教化百姓。他人将这视作只顾享乐,“治郡无称”,但他仍不移其志,他的道是民生之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其亦往之。此后,他还和乡人张尧卿重振文翁石室,修复经书,因为“经书是先贤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和精神真核,是我们华夏道统所在。”“我们大宋受命于天,实现了国家大统一,怎能不尊奉这个道统呢?”正因他对教育的重视,也使得后世相继出现了张方平、苏洵、苏轼、苏辙等饱学之士。苏轼横空出世,名贯古今。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州,眉州两宋先后八百进士,这无疑是源自田锡在成都办学的事迹。他对教育的重视,不仅表现在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小说中,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让人重新修整孔子雕塑,他认为,读书人求学的意义在于悟道,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对后生们说:“汝读圣人之书而学其道,慎无速,为期二十年,可以从政矣。”这句话的关键不在于从政与否,而在于读书人要能够“悟其道”,如果只知读圣贤书,但却不是发自内心真正领悟其中的道义,理解圣人真谛,那所学的内容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即使百姓争相求学入仕,也只会贪功急进,无法真正做到修齐治平,心系百姓。 田锡对百姓的关切不仅表现在民生方面,当战乱发生,他依旧能敢为人先,体恤民情。当眉州城受到义军威胁,而百姓不愿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家乡时,他并非像其他人一样一味责难百姓的贪生怕死,也并未强行征兵,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关心百姓处境,体慰百姓心情。“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正因为他对百姓的一腔信任,才终能拂去王继恩的滥杀无辜在百姓心中蒙上的一层尘,重新点燃眉州百姓心中的热情和忠贞。义军驻扎在眉州城外,搅得城内人心惶惶,百姓纷纷出逃,甚至于眉州知州王文操也早已给自己留好万全退路,时刻准备逃跑,田锡为了安抚民心,于城头和好友佯装醉酒高歌,从早晨到晚上,从黑夜至天亮。眉州的军队百姓和义军交战时,遭受了义军强烈的冲击,守城军的防线一次次被攻破,擂鼓的士兵一次次站上去,又一个个被射杀,箭雨之下已无人敢再击鼓,而田锡却穿着官服冲到鼓边,擂响了战鼓。他那一袭火红的官袍,如一道冲天的火焰,染红了城头,也染红了全城百姓的心。正是因田锡对百姓一片赤诚,交付一腔真心,因此,当得知田锡被贬时,他们才争相要去道旁送别。即使寒风瑟瑟,也阻挡不了百姓对一个好官的留恋。
三、“正”与“直”的现实意义 田锡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未在后世留有太多痕迹。但他的一生始终致力于济苍生、安社稷、致天下。他的人格在当今时代也依然散发着耀眼光芒。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生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因畏惧个体的孤立而随波逐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会逐渐被吞噬独立和自我,最终走向空洞的漩涡;另一种则是在社会的洪流中逆流而上,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不忘自己的初心,坚定自己的选择。放眼当今,我们也正在经历一种被社会大环境所裹挟的状态,许多人逐渐忘记自己的初心,因畏惧而不敢坚持正义,因懒惰而不愿探索,最终困顿于日复一日机械的生活,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但是,在那个权谋交织的时代,田锡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不畏强权,敢谏诤言,一心为国家,为人民。他关心民生疾苦,以人民为本,无论官职高低,贬谪远近,一直兢兢业业,认真对待每一份差事,从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升自己。这也为我们选择别样的人生提供了一种典范。它提示我们,无论身居何处,都应保持谦逊和勤奋,都应坚守自己的纯良和勇敢。 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一切的意义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而田锡也用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生命附着了无限意义。他不追求功名权贵,也无心于名垂青史,只是坚守自己本心,秉持圣贤之道,始终为国为民。正如他矗立于高塔时所说:“什么是读书人?读书人就应该是这东京城里的望火楼,它虽然显得孤独,不合群,终年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但因为站得高,因此能够俯视整座城市。哪里有火情,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并及时发出警告的声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牢记来时初心,不断开拓向前,正是他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的最优解。如果说生命如皎皎长夜漫无边际,那田锡的一生正是在这长夜中飘起的雪花,将这漫漫长夜点缀成瓦屋春雪。
(靳梓绮,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多篇) |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