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70
四川文化网 (通讯员 胡琦萱)2025年2月,四川农业大学“卉韵城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阿七镇,开展兰科植物保育基地建设工作。这支由15名来自建筑与城乡规划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科学规划、实地建设、物种迁移等系列行动,为守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平衡贡献青春力量。他们的足迹从凉山跨越到都江堰,用专业知识架起珍稀植物的“生命之桥”,书写了当代青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篇章。 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阿七镇地处横断山脉东缘,复杂的地形与独特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然而,受局部小气候变化、土壤条件退化等因素影响,部分珍稀兰科植物长势日渐衰弱。四川农业大学“卉韵城乡”团队抵达后,联合当地植物学专家对阿七镇保育基地的兰科植物展开全面排查。经过三天的实地观测,团队发现铁皮石斛、独蒜兰等7个物种因光照不足、根系营养不良等问题濒临枯萎,亟需采取保护措施。他们协助基地搭建保育棚,并决定采取迁地保护措施。 图为团队成员搭建保育棚 通讯员 陈培润 提供 “迁地保护是抢救濒危植物的重要手段,但每一步都必须慎之又慎。”团队指导专家王茂桦强调。在确定迁移方案后,学生们对目标植株进行标记,详细记录其原生地海拔、土壤湿度、共生植被等信息,并采用传统带土移植法,将植株连同原生土壤一同挖出,用苔藓包裹根部以保持湿度。经过两天精心准备,首批20余株珍稀兰科植物被装入透气性专用运输箱,跨越400公里抵达都江堰四川农业大学树木园。为确保迁移过程万无一失,团队成员全程跟车监测温度变化,每隔两小时开箱检查植株状态。 图为将要迁移的植株 通讯员 陈培润 提供 在都江堰树木园,迁入的兰科植物被安置在模拟原生环境的保育区。尽管目前植株尚未萌发新芽,但团队成员已建立起系统的观察机制:借助学院仪器每日测量土壤湿度及环境温度,绘制每株植物的生长曲线图。城乡规划专业大三学生黄琳瀚说:“我们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哪怕叶片颜色有一丝变化都会记录下来。” 为模拟兰科植物所需的共生菌环境,学生们从西昌基地运送回原生土壤,将其与新配制的腐殖土混合使用。“虽然方法看起来‘笨’,但能最大程度减少环境突变对植物的冲击。”团队队长陈培润解释道。这种“保守疗法”得到了指导教师的认可:“在缺乏技术设备支持时,人工精细化管护往往是最可靠的选择。” 长达一周的实践中,这群“植物守护者”的足迹遍布凉山与都江堰。在阿七镇,他们不畏尘土、不辞辛劳,亲手搭建植物保育棚;在都江堰树木园,他们细心呵护植株,记录每一次发生变化的“生命的信号”。他们计划持续跟踪记录,未来将形成完整的观察报告,为兰科植物迁地保护提供案例参考。 图为团队成员与专家商议保育工作 通讯员 陈培润 提供 随着新学期到来,“卉韵城乡”团队正筹划长期追踪项目:每月在都江堰树木园记录植株生长状态,定期与西昌基地视频连线比对两地植物差异。他们还将整理实践中的影像资料,制作成中小学科普课件。“也许我们的迁移行动要数年才能看到成果,但只要能唤起更多人对濒危植物的关注,这份坚持就有意义。”团队成员如是说。 |
2025-02-22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