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四川文化网
75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彭滔)在当今社会,女性的角色愈发多元,她们既是家庭的温暖港湾,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与事业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女性发展的重要课题。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数智巾帼”团队于2025年1月深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妇联以“家政技能培训”和“传统文化传承”为双轨,探索出一条赋能女性发展的创新路径。 家政服务:从技能培训到职业蜕变 在龙泉驿区,家政服务行业正成为女性就业的新蓝海。这里,妇联主导的“龙泉阳光月嫂服务中心”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为女性提供了从技能提升到职业发展的全方位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培训,让每一位女性都能掌握一门手艺,不仅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自信。”龙泉阳光月嫂服务中心主任郭玉娟在接受“数智巾帼”团队采访时说道。该中心作为龙泉驿区妇联的重点项目,通过“妇联主导、专业机构培训、家政企业推荐就业”的创新模式,为女性搭建了从学习到就业的“快车道”。 在这里,技能培训不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结合实际需求的“实战演练”。从母婴护理到家庭整理,从育婴员到高级月嫂,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了不同层次女性的需求。数据显示,中心已开设家政培训班132期,培训妇女1.9万余人次,其中3500余人通过培训顺利实现就业。随着社会对高品质家政服务的需求增加,从业者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为此,中心不仅提供线下实操培训,还通过线上平台普及整理收纳等实用知识,帮助女性在碎片化时间中提升自我。“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技能,更找到了自信。”一位通过培训成功就业的月嫂分享道,她的故事正是龙泉驿区妇联通过家政技能培训赋能女性的生动缩影。 非遗传承:传统技艺的“新生命” 在推动女性就业的同时,龙泉驿区妇联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这里,“龙泉驿女红”项目成为妇联探索传统文化与女性就业融合发展的新实践:以蜀绣为核心,结合羌绣、钩针编织等多种传统手工艺,为女性提供了居家灵活就业的机会;采用“前端培训+后端市场”的模式,前端由专业老师进行技术指导,后端通过资源整合汇聚订单并拓展销售渠道。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开设培训班240期,培训妇女1.4万余人次,帮助0.9万余人实现就业。这一项目不仅是妇联推动女性就业的创新举措,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当“数智巾帼”团队走进蜀绣坊,一幅幅精美的蜀绣作品映入眼帘。从年轻的手工艺爱好者到经验丰富的老绣娘,她们在这里传承着古老的技艺。一位资深学员分享道:“蜀绣坊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我们通过订单式生产,让更多人了解蜀绣的魅力。”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龙泉驿区妇联的“双轨”创新实践为女性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这里,家政服务与非遗传承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包容的女性发展生态,女性不仅在职业道路上实现了蜕变,更在文化传承中找到了归属。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落地,龙泉驿区妇联将继续为女性赋能,为社会注入更多“她”力量。 |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