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新程:民族地区旅游低碳发展中的个人碳账户创新实践——川农学子探索绿色金融赋能生态文旅新路径

“碳”路新程:民族地区旅游低碳发展中的个人碳账户创新实践——川农学子探索绿色金融赋能生态文旅新路径

四川文化网 2025-2-19 20:52 39人围观 校园文化

  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筑牢绿色发展根基。2025年2月,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碳惠民族"宣讲调研团启动"民族地区碳账户应用效能提升计划"。该项目创新构建"意识培育-行为引导-机制优化"三维实践体系,通过构建宣讲 ...
  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筑牢绿色发展根基。2025年2月,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碳惠民族"宣讲调研团启动"民族地区碳账户应用效能提升计划"。该项目创新构建"意识培育-行为引导-机制优化"三维实践体系,通过构建宣讲矩阵、实施精准调研、设计应用场景等举措,系统破解民族地区低碳转型中的认知障碍与行为转化难题,为完善碳普惠制度提供民族地区实践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与学生宣讲合照。蒋思程供图

  一、创新宣讲矩阵:构建文化耦合式传播范式

  团队以创新"绿色金融+"的文化浸润宣讲模式,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展12场沉浸式宣讲,覆盖受众1000余人。针对民族地区文化特性,研发"格萨尔王生态史诗""羌绣中的生态密码"等特色课程,将碳账户操作指南融入非遗技艺展示,实现现代环保理念与传统文化智慧的创新性融合。针对景区创新提出"碳积分驿站"的实践亮点,游客通过"低碳行为打卡-碳积分累积-文旅优惠兑换"的闭环设计,亲身体验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宣讲绿色金融知识。李明襄供图

  二、精准需求洞察:构建民族地区碳账户应用数据库

  在宣讲活动的同时,调研团队也全面展开了以“个人碳账户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应用与发展”为主题的深入调研。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了阿坝藏族自治州多个村落和旅游景点,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

  问卷设计科学合理,不仅涵盖了个人碳账户的使用体验与认知程度,还深入探究了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接受意愿及对绿色旅游产品的期望与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调研方式,团队共收集了1200余份有效问卷,为后续政策制定与市场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问卷调研。蒋思程供图

  三、长效发展机制:打造民族特色低碳转型范式

  此次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低碳意识,还为当地旅游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支持。同时,实践团队还强调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绿色转型,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有望成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典范,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重要力量。相关部门将继续推动绿色旅游政策的落地实施,鼓励旅游企业采用低碳运营模式,帮助企业和消费者准确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做出更加环保的消费选择。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干部合照。李明襄供图

  此处实践不仅为民族地区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也为全国绿色金融与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树立了宝贵的实践样本。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碳惠民族”宣讲调研团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绿色金融赋能生态文旅的新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来自: 四川文化网
精彩评论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