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剧照 2025乙巳年2月14、15日,周末。春意渐浓之际,“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济南站如约在泉城唱响。演出中,刀郎先生为感谢蒲松龄和齐鲁大地,以山东经典民歌《沂蒙山小调》开场,演唱了多首聊斋元素歌曲,还与青年歌手徐子尧合唱了山东经典红歌《沂蒙颂》。 刀郎全新编曲、重新演绎的《沂蒙颂》,把歌迷和听众仿佛带到了承载沂蒙精神的革命老区和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歌曲《沂蒙颂》又名《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演的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曾经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的主题曲。歌曲意境和旋律完美地配合了芭蕾舞剧再现的感人故事,歌颂了沂蒙人民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谱写了一曲党群和军民鱼水情深的颂歌,成为50多年来人们耳熟能详的红色艺术经典。在2017丁酉年上映的文艺影片《芳华》中,冯小刚导演用较长时段把《沂蒙颂》那温暖贴心的舞蹈画面和颇有韵味的音乐旋律加入到《芳华》的剧情,让人耳目一新,至今难以忘怀。 刀郎这次对《沂蒙颂》的演绎,不是简单的翻唱,而是从编曲、演奏到演唱以及和声处理都做了精心的打磨。配器主要用了琵琶、二胡、大提琴、大鼓等传统民乐,将原版《沂蒙颂》电影插曲由竹笛主奏改用二胡主奏,使歌曲的叙事性和情感表达更充分。如果说刀郎在北京演唱会上重新编曲的红歌《珊瑚颂》的前奏,笛子和琵琶的组合听得让人陶醉,这次在济南演唱会上全新编曲的《沂蒙颂》的前奏,则把琵琶的古典、二胡的深情和大提琴的柔情精妙融合,瞬间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演唱中,徐子尧清秀大方的面容、素雅温婉的气质、自信稳重的台风、柔美清亮的嗓音和声情并茂的演唱给人以温情,刀郎那沧桑粗犷、自带穿透力的金属嗓音,随着合唱的加入,整个演唱质朴本真而接地气,给人以十足的画面感和一股力量,听得让人热泪盈眶,引发直抵人心的情感共鸣,带来新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全新演绎,不仅唱出了老区人民的英勇和善良,也唱出了革命战争年代水乳交融、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应证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真理。 青年歌手徐子尧声情并茂演唱《沂蒙颂》 刀郎自去年复出开演唱会以来,每次除了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还把经典民歌和红歌纳入演唱曲目,进行重新编曲演唱,如《船工号子》、《驼铃》、《草原之夜》、《怀念战友》、《绣红旗》、《映山红》,以及这次在济南演唱的《沂蒙山小调》和《沂蒙颂》,既重温了经典,又赋予了中国民歌和民族乐器新的生命力,使听众能够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中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 和许多经典红歌一样,《沂蒙颂》的歌词犹如一篇充满正气而又贴心的散文。刀郎的重新演绎,既体现了沂蒙人民爱家乡与爱党、爱国、爱子弟兵相一致,以及军民齐心向党、为人民求解放的情怀,又从音乐艺术的视角赋予了新时代弘扬“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之力量。《沂蒙颂》词、曲、唱、奏的完美契合,浮现出一副“厚德载物,万众齐心”的感人画面,透出“自强不息,否极泰来”的民族精神,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总源头——易学之象意。让我们再次从《沂蒙颂》的意境中品味经典,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附:《沂蒙颂》歌词 蒙山高沂水长(《山水蒙》) 军民心向共产党心向共产党(《地天泰》) 红心迎朝阳迎朝阳(《离为火》) 炉中火放红光(《离为火》) 我为亲人熬鸡汤(《火泽睽》) 续一把蒙山柴(《震为木》) 炉火更旺(《离为火》) 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水火既济》)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火泽睽》) 为人民求解放(《地天泰》) 作者简介:杨永乐,全军优秀指挥军官,2011辛卯年转业。长期从事谋略、指挥和管理工作,曾多次率队遂行急难险重任务,出席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闭幕式,曾在天安门城楼接受央视采访。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到的思维增添了其智慧营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文章近100篇,论文多次获奖,3篇入选《中国当代国防文库》、《中国改革可持续发展文献》;九十年代参与编撰的书籍由国防大学出版,被列为全军部队基层建设丛书。学习、工作之余,先后在军地媒体发表过诗歌、小小说、杂文(随笔)等多篇。 |
2025-02-17
2025-02-16
2025-02-13
2025-02-10
2025-01-19
2024-12-14
2024-11-22
2024-11-21